APP下载

辽宁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15-01-31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9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辽宁省

白 蕊

(辽宁理工学院管理系,辽宁 锦州 121000)

辽宁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白 蕊

(辽宁理工学院管理系,辽宁 锦州 121000)

本文从辽宁省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开发辽宁省民俗旅游资源。

辽宁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特点

辽宁省是少数民族聚集,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地区,在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没有形成很好的品牌效应,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对辽宁省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推动文化和经济的同步发展。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概念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以某一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原料,经过相关专家和旅游学者的改造,将其发展为具有多种功能和具有经济效益的景点或景区的全过程,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1]

(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为了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成功转化为民俗旅游产品,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行为的总和,具备显著的特点。

1.开发具有原则性

由于民俗旅游开发人员的个人理念和喜好的差异性,导致开发手段和技术有显著的差异。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讲,由于个体需求和偏好的不同,所以喜欢的景观类型也不一样,资源开发的导向性千差万别。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带有理想化色彩的经济文化行为,开发的原则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遵循保护性和特色型原则,不能破坏文化形态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二是开发前必须经过实地调查,尊重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理解文化内涵。开发出优质旅游文化产品[2]。

2.开发的文化性

民俗旅游资源的层次较高,游客参与民俗旅游活动是为了体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品味不同文化的内涵,实现自己的求知欲望。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为了宣传民族文化,让游客体验民族文化习俗,更是为了将纯粹、优质的文化推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保护珍贵的民俗文化。

3.没有很强的地域局限性

无论何种旅游资源,都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虽然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但是具有可复制性,如世界文明的圆明园就是世界园林与江南原理缩小复制的典型。民俗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不同,其传播性和动态性导致其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民俗旅游文化资源被重复开发和不断复制,由此造成不良竞争。

4.民众参与性较强

民俗文化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大众文化,民众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民俗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民俗文化的表演者和观看者。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虽然产品的开发和学者的规划设计很重要,但是民众的参与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在专业人员与当地民众共同合作下完成,将实实在在的民俗文化融合在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中。

二、辽宁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一)开发特征

辽宁省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带有显著的民族色彩,呈现出以下特征。

1.将民族节日开发为旅游资源

辽宁省少数民族众多,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和锡伯族等,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锡伯族的西迁节和抹黑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和白节,满族的颁金节和风情节,这些民族节日已经成为民俗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2.以饮食、服饰、住宅为主的旅游文化资源

由于众多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多元的饮食文化。满族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有荷叶饼、血肠、樽菜,糕点为萨其马和大八件,锡伯族的发面饼、米顺,蒙古族的烤全羊、奶茶、奶酒扒肉,朝鲜族的泡菜和打糕等。民族服饰更是各具特色,满族的旗袍、坎肩、马褂,蒙古族的蒙古袍和摔跤服,朝鲜族的朝鲜服。还有东北三大怪的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正是民俗文化的反映。

3.游艺民俗旅游文化资源

东北的二人转、评书、小品、东北大鼓、秧歌和民间绘画,海城高跷秧歌,朝鲜族的荡秋千,满族的冰上竞技,蒙古族的顶碗舞和萨满教歌舞,辽西的刺绣和辽南的皮影戏,都形成了观赏性的旅游资源。

4.宗教信仰旅游资源

辽宁各少数民族都有严格的婚嫁丧葬习俗,礼仪复杂,禁忌较多,如礼仪禁忌、饮食禁忌和室内禁忌等,比较典型的有锡伯族的“喜林妈妈”。宗教信仰上,蒙古族、满族和锡伯族等民族信仰萨满教、藏传佛教和本民族的原始信仰,这些信仰对当地旅游资源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资源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

辽宁省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十分明显,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有显著的优势。辽宁省海岸线较长,近海分布的大小岛屿有506个,境内分布着390多条河流,森林的覆盖面积超过500万公顷,分布着种类繁多的植物、动物和水产品,还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区。目前全省著名的风景景区有9处,全国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超过35处。

2.交通优势

辽宁省铁路里程有4867.4公里,公路里程110072公里,水路运输一直比较发达,形成了以大连为中心的多个港口。辽宁省的交通十分发达,使景区的进入性增强,为旅客的出游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服务。

3.区位优势

从地理位置来讲,辽宁省将北方地区和关内地区连接起来,是东北地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门户,临近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同时也是东北三省的经济贸易中心。

4.经济优势

辽宁省的经济增长较快,2013年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6万亿元,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较快,占GDP的41.8%。不仅如此,辽宁省还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其农、林、牧、渔业发展迅速。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为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动力支持。

5.特色优势

辽宁省由于多民族、多文化的碰撞,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优势。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饮食、工艺品、民族节日,文化艺术则以京剧、评剧、二人转、评书和小品十分出名,在这里可以充分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三、辽宁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的民俗旅游文化的开发为辽宁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民俗旅游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只重形式不重内涵

辽宁旅游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是很多旅游区只注重形式上的开发,仅仅将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作为观赏物,传统的土炕和大铁锅被暖气、燃气罐和各种现代厨具替代,民族的不断融合导致各民族的汉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传统的习俗只是存在于老人们的记忆中,随着一代代人的逝去,留存下来的传统民族文化逐渐被淡忘,如果不及时挖掘还原,留存下来的传统文化会越来越少。很多旅游开发商也尝试着去还原民俗文化,但是收效甚微。

(二)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很多开发商看中了旅游文化开发的商机,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效益和文化效益。有些旅游景区完全不考虑景区的负载能力,导致景区的环境容量无法承载,对景区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还有一些景区,为了吸引游客,不惜张冠李戴,将其他民族的民俗强加到某个民族的民俗中,欺瞒游客,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三)缺乏专业旅游人才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以高端的民俗文化为依托,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行规划和开发。但是从辽宁省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专业人才十分短缺,导致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难以解决。

旅游产品重复单一,缺乏特色。很多旅游产品都是以静态的形式向游客展示的,游客没有参与创作和学习的过程,缺乏趣味性的体验,没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也不深。众多静态展示的作品使游客难以对民俗进行区分,认识不到独特的民族特色。以饮食为例,景区的饮食缺乏民族特色,与游客日常的饮食没有多大区别,游客无法了解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难以形成品牌效应。旅游产品的单一和重复导致难以形成旅游品牌,无法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战线。当地政府和企业对民俗资源的开发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入开发和挖掘资源价值,缺乏创新性,游客一般只能欣赏歌舞表演、服饰、展品,没有参与的平台,而且内容较为陈旧,吸引的人群很有限,特别是难以吸引追求新颖的青年群体。[3]

四、辽宁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辽宁省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在法律法规的标准下,积极开发关东地区传统民俗,以事实为依据,以当地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为依托,防止民俗开发商品化,开发出高品质的民俗旅游资源。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旅游资源的整合

辽宁省的民俗资源分布有地域特色,尤其是在沈阳周围分布着以满族和锡伯族为主的内容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以铁岭为中心的民间艺术资源区,以朝阳为中心的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以丹东为中心的朝鲜族旅游资源区。可以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具有民族风情的旅游风景区。以民族特色为依托,开发具有个性化差异的旅游文化产品。重点以打造满族、锡伯族、朝鲜族、蒙古族旅游资源为主,其他民族旅游文化共同发展的旅游文化开发策略,将辽宁省旅游资源发展壮大,推出系列优质旅游文化产品,优化资源配置,将生态保护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实现辽宁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定位

根据区域的定位划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主要是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这些地区与辽宁省民族结构和文化习俗比较相近,可以针对这一区域的人群开发民族旅游文化,实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吸引更多的游客。国际市场则是发挥地域相邻的优势,吸引韩国、俄罗斯和日本游客,进行文化的交流,以多种形式向游客传达民俗文化的内涵。

(三)保持文化的本真性

民俗文化特色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动力,少数民族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形成了对游客独特的吸引力。所以在进行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时候要保持民俗文化自身的特点,使人文美和自然美达到和谐统一,将民俗文化最原始的形态展现出来,用最真实、最自然的方式打动游客[4]。

(四)网络营销策略

借助网络的优势,大力宣传辽宁省民俗旅游资源,推广民俗文化产品。借助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品牌的宣传与推广,增加网络关注量。根据旅游资源的分布现状,调整旅游线路,对旅游文化品牌进行宣传和造势。在各种宣传活动中,做好旅游产品的说明,制作旅游宣传品,将网络宣传与促销结合起来,展示各个民族的特色,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可以集中资金宣传精品路线,不断提高旅游资源营销效率。

(五)专业人才培养

旅游专业人才对民俗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辽宁省很多高校都设有旅游专业,但是从具体的专业方向来看,鲜有高校设置了民俗文化专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增设民俗旅游文化研究方向,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高素质民俗旅游文化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保证人才资源的稳定性。

五、结束语

辽宁省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进行资源的整合,将民俗文化继承和发扬,达到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实现辽宁省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1]王灵恩,成升魁,唐承财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以澜沧江流域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11):178-183.

[2]郭丹洁,张永凤.山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7):63-64.

F124.5

A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民俗文化辽宁省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