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民歌的艺术特点分析与音乐学价值

2015-01-31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9期
关键词:粤北韶关瑶族

秦 伟

(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粤北民歌的艺术特点分析与音乐学价值

秦 伟

(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粤北民歌作为广东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百年的积淀演变,沉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的风格,闪耀着神奇的光芒。如何保护并发掘好它们,是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粤北民歌;学术价值;审美价值;旅游价值

粤北民歌品种丰富、形式多样,是粤北音乐之根。对其进行价值研究,有利于粤北民歌的繁荣和传统音乐文化生态的重建。音乐价值是音乐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音乐审美价值的判断问题。作为精神产品的音乐价值是与人的精神劳动的实践过程相关的,它具有作为社会存在的社会概念功能属性。音乐脱离了产生它的社会环境,脱离了接受者,其功能属性和价值也就无从谈起。粤北地区尤其是韶关自上古以来就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流、山地农业与平原农业交流的中心,粤北民歌植根于此,具备了开放、包容和融会、和谐的精神特征。

一、几种具有代表性主要民歌的音乐特色

(一)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一直流传在民间,它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也是他们劳动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它具有一般山歌的风格特点,即节奏比较自由,音调高扬,声音绵长,以求传得远,让人听得清。但它又有自己的个性。虽然有的音调高扬绵长,与西北高原高亢激越的信天游有所不同,相对比较平稳流畅,起伏不大;与江南民歌的秀丽委婉相比,又没那么甜美;客家山歌既有古朴的遗风,又略带几分忧愁。曲调旋律上,音区较高,音域相对要窄小,旋律级进较多,跳进比较少,大的跳进更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一首山歌当中常出现混合节拍。客家山歌的演唱发声特点有:大本嗓真声演唱特点、假声或真假声吟唱的演唱特点、高腔山歌假声真唱的特点。

(二)月姐歌

韶关市仁化县石塘《月姐歌》,是石塘村的妇女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数百年来仅仅流传在这个村子范围内女性人群中的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歌曲。《月姐歌》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独特的演唱方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月姐歌”独特的艺术特征:

1.演唱的独特性

“月姐歌”的歌词用石塘村独有的无伴奏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唐朝宫廷乐韵。另外“月姐歌”只由女人唱而男人不得进入歌堂;其次,“月姐歌”只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的晚上唱,白天不唱。

2.流传的地域性

“月姐歌”仅流传在仁化县石塘镇,构成了它独有的地域性特征。

3.形式的多样性

“月姐歌”形式多样,有独唱、合唱、对唱、表演唱等形式。

4.原始信仰特征

在“月姐歌”中,信奉“月神”的存在, 因此“月姐歌”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5.文学性特征

“月姐歌”的歌词内容记述了石塘村的社会经济形态、农业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月姐歌”是石塘村妇女的传统文化,也是一部优美动听的民间歌曲。

(三)采茶音乐

这里指的采茶音乐主要是现在流行于以韶关为中心的粤北各地客家山歌、小调、民间说唱、民间歌舞音乐,习惯上把它们分为采茶调、小调、灯调三类。

采茶调是粤北花鼓戏的主要腔类。去掉变化较多,能表达各种情绪,适用于多种任务角色,并有一些板式变化的方法。它的名称取自早期唱词的内容,曲调多具有专用性和独有的情绪特征,人们常常根据剧情和人物的思想情绪来选用相应的曲调,词曲结构主要是四句式和五句式。小调是在粤北地区广泛流传的曲调,一般把它们分成三类:第一类比较固定,地方特色不明显,如《到春来》、《瓜子仁》等。第二类来自民间说唱音乐,主要源自流浪艺人和走动小戏班,如《北词》、《西宫词》等。第三类就是本地的民歌说唱,如《莲花曲》、《双娘带子》等,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灯调也称花灯调,主要源自粤北地区的花灯、龙灯、狮子灯、纸马灯、推车灯等民间歌舞,通常以唢呐伴奏,配以“十点梅花”锣鼓,音调热烈粗犷,最适宜表现节庆的气氛。

(四)瑶族民歌

粤北的瑶族主要位于韶关乳源县。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在民间流传极其丰富的口头文学和艺术形式,如反映瑶族历史的长歌、神州传说、寓言故事、生产斗争、生活知识、恋爱情歌等。虽然规模大小不同,却反映了定居型的大集中与迁移型的小聚居民族的唱歌活动,这些活动汇集了瑶族共同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分述如下:

1.历史歌

题材围绕民歌来源、民族斗争史、盘古盘王缔造万物和先民与自然界的斗争等。

2.歌堂歌

是瑶族“耍歌堂”或是“坐歌堂”仪式中所唱的歌,是瑶族民歌中最为突出的部分。“藻敏”方言瑶的“优嗨歌”,是以男声领唱男声迎呼合唱的歌堂歌。

3.知识歌、劳动山歌

知识歌按所唱的题材内容划分,如传播生产知识、农事季节,生活知识和伦理道德等。这些歌有的在山上唱,也可以在家里围着火塘唱。劳动山歌多是在山野外唱的歌。歌唱内容以劳动生活为主。

4.情歌

瑶族情歌在瑶族生活习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瑶族情歌,因所属方言及聚居环境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有意思的是优勉土语瑶,他们唱情歌多为逗趣和比试歌词文采而不是恋爱对象之间表达爱情,因此他们的即兴情歌内容更为自由大胆、情真意切。

5.风俗歌

瑶族的风俗活动较多,风俗歌在这里主要是特指婚丧祭祀礼仪中的歌。过去瑶族的婚俗,除“女嫁男娶”以外,还有“招郎入赘”(排瑶寡妇才可)的风俗。

二、粤北民歌的现代音乐学价值

(一)粤北民歌的学术价值

语言是民歌的基本内涵所在,音乐是语言的翅膀,民歌向来以口传作为基本流传形式,千百年来兴唱不衰,并不依附文字而存在,这是由它典型的口语特点决定的。因此,民歌本身就是上古语言语音语意的活化石。比如通过对粤北客家山歌的研究,可以得出客家话的发声特点:一是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声,一律读送气音,如“平”、“病”、“桃”、“道”等字,今生母均作送气清音;二是古日母字声母今读舌面前鼻音n;三是缺少撮口呼韵母,“居”、“取”等字韵母一般均读作齐齿呼。四是有舌尖元音韵母;等等。一是民俗、方言、音乐三位一体、密不可分,是纯粹的“口传音乐文化”样本之一。再比如,客家人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中原的先进文明带到山区的民系。以客家人主要的住居地——五岭山系周围的赣、闽、粤边区而言,在客家到来以前,这里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地方,古人视为“瘴疠之地”,除了莽莽丛林、毒气冲天、蛇蝎猛兽横行之外,这些沙质山地土壤极其瘠薄,是勤勉客家先民用自己宝贵的拓荒精神,改造了这块蛮地。因此,谢重光说:“先民们南迁所过之赣中、赣南、闽西、粤东山区,先后都得到了开发,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开发山区的过程。”客家山歌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载着这种开发山区的情况。另外,我们也可以从《月姐歌》这样的无伴奏方言演唱风格,去追根溯源唐宫乐韵的风采。

(二)粤北民歌的审美价值

在粤北民歌中,固定的音乐表演形式不是其主要特征,表演过程中主体可以有很多自由的发挥,在表演的空间上拓展了其音乐的张力,这正是具备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这一特点在一定层次上区别于西方音乐的表演形式,西方音乐在这种文化背景造就下的形式化的音乐表演形态,使其音乐在横向空间上发展迅速,也是音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发展得相当完善,但也正是这种完善也让其音乐在空间发展的张力上受到了约束。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的粤北民歌并不是以形式化的表演为主要特征,这种表演没有被一种固定的模式所约束,而是表演形式上的多样和灵活,这让其音乐有了空间上的延伸和“张力”,有了这些灵活的和有生命力的“可能”,音乐才能真正得到“发展”,音乐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粤北民歌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了当地的民情风俗、生活习惯和感情意识,是一部粤北文化历史的史诗。粤北人民,特别是居住在农村或郊区的当地人,从出世到谢世,一生都离不开这种乡土音乐。在优美的粤北民歌中,奔涌着粤北人的热血,跳动这粤北人爱国、爱家乡的心。随着岁月的流逝,无论游子漂泊到何方,纵使关山重重、千里迢迢,这种亲切而熟悉的乡音乡韵都能使他们的心与故园贴得很近、很紧。

粤北民歌集中体现了一种“与天地同和”、“尽善尽美”的和谐善美精神,强调作品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结合,给人带来启示、带来温馨、带来欢乐、陶冶心灵,其曲调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朴实而真挚,容易在聆听的瞬间就被感动。

(三)粤北民歌的旅游价值

粤北民歌是韶关历史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可以实现与茶文化旅游、客家文化旅游、大丹霞大南华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从而在韶关旅游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粤北地处广阔的丘陵地带,这里气候宜人、山水秀美,自古以来就进行着茶叶的生产活动,韶关乐昌白毛和仁化银毫都是广东省名优绿茶。而粤北民歌中的采茶音乐与茶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既可以展现茶叶生产劳动的场景,也可以展现粤北的风土人情,在茶文化旅游中自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开发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项目,再现当年“春山三二月,红粉半茶人”的天人合一的亮丽风景,为粤北文化旅游增添新的亮点。

二是与客家文化旅游相结合。粤北是广东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如今的南雄珠玑巷和始兴客家围屋是韶关客家文化游、客家寻宗游的主要目的地,也是客家建筑、客家民俗。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地方。如果能够发挥客家山歌的魅力和作用,用山歌来联络乡情侨情,更能增强海内外客家人的文化认同,更加激发他们爱宗亲、爱乡土、爱祖国的热情。

三是与丹霞文化旅游相结合。丹霞山继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后,于2011年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丹霞文化旅游已经成为韶关旅游城市建设的一张光彩夺目的名片。粤北民歌是源于人们生产劳动的文化艺术成功,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产物,作为粤北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同自然遗产丹霞山实现完美结合。通过以旅游景点为依托,实现文化经济效益的双赢。

结语

粤北民歌作为粤北文化最富于特征的一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已经渗入到粤北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层面,并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成为区域文化的重要标志。其内容和形式不仅与粤北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环境、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而且与粤北地区广大人民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粤北民歌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其表演形式逐渐多样化,表演内容愈加广泛,其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更加厚重。粤北民歌中不少种类已经列为省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个民族繁衍的信息,是历史的见证。我们应当保护并要实现粤北民歌不断发扬广大,最终成为我国民间音乐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鲜花。

[1] 罗小平.音乐价值三议[J].中国音乐学,1997.

[2] 范炎兴.粤北采茶戏[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 海耳.排瑶民歌的分类及其特点[J].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983(1):74.

[4] 李新魁.广东的方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J652

A

秦伟(1975-)男,重庆人。广东韶关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和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粤北韶关瑶族
瑶族织锦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粤北文物考古工作站遗址调查培训班在梅州开班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