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

2015-01-31许双子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9期
关键词:人间词话词话王氏

许双子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浅析《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

许双子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本文首先从《人间词话》中第二十六则所处的位置探讨了第二十六则的特殊地位和意义。其次,在阐述诸家对此则文论的评论基础上,结合《人间词话》中第二十四和二十五则,深度解析了第二十六则三境界说。最后,通过第二十六则“三境界说”探究了此思想理论与作者王国维的内在关系。

《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三境说

一、二十六则之位置

《人间词话》手稿一百二十五则的排列,和古代大多诗话词话一样,没有明确的次序和先后标准,且理论阐述和具体实践相互羼杂,体现了诗话词话写作随意即兴、应急而发的一般特点(第二十六则为原手稿第二则)。但是,从王国维亲自编订后交《国粹学报》发表的六十四则和《二牖轩随录》中“自编《人间词话》选”来看,著者有意安排次序,做了一种系统化安排。六十四则词话的前九则,词学理论“境界”说的具体内涵做理论性阐述,为随后的具体词作批评标立一种新的批评基准和理论。第十至五十二则是按时代先后,自李白、温庭筠、韦庄、李璟、李煜、冯延巳以下,以迄于清代纳兰性德,分别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具体实践和批评。第五十三则后之数则,分别论及历代文学体式之演进,诗中隶事,诗人与外物之关系,诗中之游词等问题,是结合具体词作分析对“境界”说理论作补充和延伸。自编《人间词话》选,大体也体现出由词学理论到具体批评实践的逻辑顺序。

本则位于编选后六十四则中的第二十六则,属于对历代名家作品批评之列。虽然这则并没有对名家作品作实践批评,但这则提到的三境界说,我认为是在这部分中最特殊的。首先,从王国维的表述来看,王国维喜用诗词来表达观点(这在《人间词话》中随处可见)。而这则引用的词句和意义,独立于原词的意思,旨在取其字句所营造的意境。所以,王氏说“然遽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第二,这段词的意义是特殊的,手写稿中此则位于第二则,可见其与评晏殊无多大关系,这段词的目的在于表达王氏对艺术对人生的三历程。而之所以归于这一部分,仅仅因为第二十四、二十五则都评到晏同叔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虽然二十六则引用的这句词与晏同叔的原句并无联系,但还是把它归于这一部分。

二、诸家对此则的评论

腾咸惠在《人间词话新注》中认为,此三境界是进行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三历程。“一个诗人或学问家,首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所走过的道路。也就是说,总结和理清前人的经验,是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起点。第二步,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顾一切的追求着所思。只有这样,才能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在艺术上或学术上作出独创性的贡献,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这是体现了王国维强调必须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要长期的、艰苦的探求生活的真理。

佛雏在《王国维诗学研究》中就“三境界”说做了详细的解说。“三境”说标志着对某种人生理想包括美学理想的渴望、奋斗以至最后达成这三个阶段。既颇具艺术的巧思,又合于发展中质量互变的辩证过程,故一向受到人们的喜爱与重视。就文学艺术而言,“三境”说涉及艺术家修养与创作的阶段性与艰苦性,他把“顿悟”和“渐悟”辩证地统一起来,阐明了形象思维中的质的飞跃问题。

我认为,此则探讨的是大诗人、大学问家获得成功的三阶段。第一句“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里提到的是成大事业、大学问之人,对象并非泛泛之辈。指出成大事者所需经受的磨砺,非常人所能忍受,也非常人所能达到的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在此要释明第一境王国维之本意,我认为要结合二十四、二十五这两则:

第二十四:《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第二十五:“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

分别取其“悲壮”和“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的意境。为追求事业,追求成功踏上一条义无反顾的道路,颇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悲壮。而这条道路是否清晰正确,是否真的会有所建树,是不明晰的;对未来前途的不确定是“蹙蹙靡所骋”的;是忧心忡忡却又无奈的。同时,“我瞻四方”,旁无所物,又有一种独自奋斗、一无所依的独行侠的悲壮气概。这一境描写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首先在踏上这条探寻成功的这条不归路时,虽然茫茫然无所依,却又义无反顾的一种独行侠式的英雄主义般的悲壮之境。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一境重在“不悔”和“憔悴”。为了追求理想、成功,即使经受再大的磨砺,也绝不后悔。表现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不悔”二字显示出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即使不知将来是否会成功也无悔地付出,永恒地追求。“憔悴”说明了这一阶段的困难之大,痛苦之苦;也说明了这一阶段的艰巨性和探索性。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蓦然”二字,有种“突然转变”的意味。这是一个突然发觉,猛然醒悟的情境。“众里寻他千百度”指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追求,与“第二境”承接。这个探索追求经历了很长的阶段。“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们在不知不觉的探索、追求中,浑然不知,自己已经成就了一番事业。自己追究的理想已在这不知不觉的探索中渐渐实现。所以,当他们“蓦然回首”望着自己一路艰辛走来的足迹,发现自己已有所得,那种惊喜、兴奋、意外之感,顿时使人豁然开朗——“那人”已经不知不觉地出现在眼前了。

这三境的阶段变化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伊”、“他”、“那人”指的像那桃花源一般的理想目标。而那进入桃花源的路程,就如必经的这三境阶段一样,所以试拿《桃花源记》与“三境说”比勘一下:“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山中小口的光,就好像第一境时看到的对目标那看似遥遥无期的光芒一样;接着从狭窄的道路走入,就如同第二境在困苦中前行;而后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就如同第三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豁然;而桃花源内一派世外之美,就如同历经三境界后的美好与畅快。

三、三境说与王国维的关系

王国维是一个雄心勃勃、意气奋发的人,是一个有着自己崇高的理想追求和不甘于平庸的人。三境说是他基于自身的感受、经历而提出来的。所以很有王氏的感性思维和语言表达。他用极其形象的带有王氏思维的理解来引用这三句名句,是极其个性化的表述。所以才会说“遽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而这三境说与其是总结古今之人的成功之路,不如说是王氏自己之路的写照。首句就说“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这两种人,或是以这两种为目标的人,令人不得不想起王国维本人。与古往今来的许多有志者一样,王国维也是一个才情满怀、壮志凌云的人。然而,也与许多壮志未酬、心又未死的迁客骚人一样,王国维的仕途一直是坎坷多舛。他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有着显赫的先祖,却面临清贫的家境;饱读诗书,一心仕途,却又天性孤傲,与官场考场格格不入。然而这条仕途之路坎坷波折,只能用一个“悲愤”来形容,却并未等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与灿烂。而这一灿烂之花却在他选择的另一条路——学术研究绽放。王国维的求学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他的学术研究经历了三个变化,也是他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受西方哲学叔本华、康德影响,研究美学与哲学;第二时期,研究重点从哲学转向文学,主要研究诗词文学和戏剧学,《人间词话》即这一时期作品;第三时期,又转向了经史小学的研究。王国维的这三次转向,正说明了他对自己的学术追求的艰辛与坚韧,而他每次转变后都留下了惊世著作。他的成功便是在这苦苦追求中、不知不觉的探索中形成的。

王国维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他很清楚明确自己的目标。要做的学问也是要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他的三次转变正是他对自己成为一个佼佼者的高标准而做的三次调整。由此看来,三境说正是王国维在苦苦求学之中的经验总结。

[1]腾咸惠.人间词话新注[M].山东:齐鲁书社,1981.

[2]刘锋杰.章池.人间词话解读[M].安徽:黄山书社,2007.

[3]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H021

A

许双子,出生于1986年1月,籍贯湖南湘潭,毕业于中南大学,哲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学工办,辅导员,研究方向:哲学,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词话王氏
增山词话
半梦庐词话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新词话
词话三则
梦里梦外
梦里梦外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梦里梦外
《人间词话》视角下的聊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