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服饰文化的审美差异

2015-01-31徐加娟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9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中西服饰

徐加娟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因儒家之道和中庸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服饰着装的形式上也被重重地打上了儒家烙印,逐步形成了稳健、自然、和平、和谐等特点,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主客观世界分离,主观为我,客观为物,表现出一种理性、科学性、追求自然法则探讨真理的规律,被认为是人体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重在追求立体剪裁、注重试缝,在最大程度上追求合体,讲究外轮廓线,更多的体现丰富性、创新性,使服装成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反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服装在审美思维、服装形式色彩和服装文化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才造就了服饰文化的多元化。本文分别从服装形制和色彩的差异、审美思维的差异、民族文化底蕴的差异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中西服装文化的审美差异,了解中西服装深层的差异。

一、服饰形制和色彩的差异

从中西文化的发展历史上看,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基本处于农业社会,直到西方社会发展迈入后现代工业时代,中国才逐步的想工业化社会转型,因此可以说中国服装主要是在封建社会结构中生存和发展的,而依据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可以说中国的服饰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实际只适应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即传统的上衣下裳与上下连属制,男子多采用上下连属的袍,女子多为上衣下裳的服饰文化,直到清代末期,随着留洋运动和西方国家入侵,才逐步有了西式的裤装与裙装。在服饰的造型工艺上中国传统的裤、裙多采用平面裁剪法,服饰结构都采用整片式、平面式、直线式,虽然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但农业社会的形态一直未变,同时又受儒家之道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因此中国传统服饰多表现为端庄、平衡、和谐、对称、含蓄、自然的形式,这种形式一般通过服装的局部造型、收边线条或整体制版体现。西方服饰文化的形制演变比较大,严格意义上来说最初以古希腊、罗马文明时期的服装形式为主导,该时期多以平面式的宽衣形态为主,多为批裹式非成型类服装为基调。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歌特时期立体裁剪方法的出现,为西方服装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曙光,并使得西方服饰逐步演变为男子上衣下裤、女子上下连属裙装的样式,且逐步形成了西式服饰发展的雏形,从此西式服装开始走向合体的形态并逐步完善,后随着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服装的形式更趋于完善,样式新颖别致、色彩丰富,更加突出人体本身的体型特征,造型夸张装饰华丽,服装造型追求个性解放。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西方服饰完全进入窄衣型、构筑式的服装形态,并向功能型、平面化的现代形态迈进,并最终形成了现代西式服装的式样。如果说中国服饰是一体式结构的话西式服饰则是裁剪结合,整件衣服以多块衣片组成,如上衣由前后衣片、袖子,做到胸围略宽松、肩部有斜度、腰围收拢,臀部放出, 裤子由前后左右四块裤片加以缝制,整体按照人体学来设计,曲线分明,结构合身,立体空间感强。

中西方服饰在色彩方面没有特别的差异,只是在花色偏好上略为不同。除了中国自唐代的礼制开始对服装中的黄色规定为皇家专用色外,其他在中国民间服饰的颜色上一方面多以当时崇尚的色系为主,如夏朝喜白,商朝喜黑,周代尚赤。另外一方面又以民间偏好有关,如红色定为喜庆色等。此外中国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无论是高贵的绸缎还是民间印花面料,吉祥图样的运用都很广泛,如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 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而西方服饰在古罗马时期就奠基了以白色为纯洁、紫色象征地位高贵、黑色庄重的基调,到了近代西方服饰色彩更是淡雅浓烈交替登场,色彩丰富,总体来说西方人的服饰用色更多考虑的是着装人的喜好、心情和穿着的场合等因素。

二、审美思维的差异

在服饰的审美思维上东方与西方也有较大的区别,中国古人的服装审美意识融合着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主导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伦理、哲学观,因此可以说东方中国文化的实体是儒家的文化,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不难看出,儒家思想贯穿于整个民族发展的始终,儒家文化的性格是内敛、含蓄、儒雅、温和,这在中国服饰文化上也体现的比较明显,比如说服装制作上注重精细的工艺手法(如刺绣)和图案设计(如花色)。再比如说道家认为纯自然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状态,这样一种审美观点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就是展现自然的人格精神,追求衣服应自然地遮盖人体,服装的宽松离体使身心自由,体现了融于自然的脱俗的境界,总体来说东方服饰在传统的文化的影响下,审美相对偏向于含蓄、内敛,工艺上多以刺绣图案表达思想,服装的整体设计给人以秩序和谐美感,严肃庄重,美观高雅,服饰文化与环境相配合,是保守自足审美心态的表露。而西方文化的本质是多元文化,文化性格更多的是外向、独立、求新、速变,所以西方服装相对追求自由,比较重视个性化表现,它追求自然法则的特点和崇尚人体美为服务的中心理念,因此其在设计上考虑的是意在注重服装与人体的契合,用服装去完善人体的美感,追求多空间、多层次的变化,在服装款式、色彩、附件等的搭配上追求标新立异,张扬个性,具有强烈的创新求变的发展意识,其在审美思维上对服装的造型特征强调横向扩张的意向,强调服装的造型和线条能够产生放射性效果的视觉,同时还需要与西方主导的张扬、自由、奔放、外向的个性与思想相适应。

三、民族文化底蕴的差异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东方文化注重营造和平统一的气氛,儒家孔子曰:“见人不可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时过千年,在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大一统思想指导下,中国服饰也力求稳重、平静,有助于安宁、融洽和礼让之先的人际关系。相对与东方服装就较为传统的模式上进行发展起来的,“文质彬彬”——儒家对服饰的审美观。文是指一个人服饰的美,质是指一个人资质的美。“披褐怀玉”一一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若不以论诗,而以论人,正可为道家对服饰的审美观。在西方在民族文化上重视个性的体现。西方人着装重在表现自我,寻求对平衡的突破和个性化的体现,自我设计、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而别具一格;通过着装充分表明自我的理想境界和观念,借以标明自我。西方服饰时刻使欣赏者能顿发性感,形成不寻常的感官刺激。设计大师通过精心设计,独特的色彩搭配组合和特殊的线条分割,充分体现性的心理、生理特征。西式服装的裁剪是动态的,服装造型追求性感、动律感,穿着适身合体,线条自然流畅,造型饱满、圆顺,给人的印象是精神振奋、舒展、飘逸,充满青春活力和动态之美。因此在西方,个性是服装设计的重要元素,因此在民族文化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四、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服装文化的审美过程当中具有较大的差异。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服饰已呈现出相互交融、东风西渐、洋为中用的现象。譬如当代中国传统服装中的诸多改良设计,正是东西方服饰融合的有力证明,而西方很多著名设计师更始将中国的东方服饰文化运用到作品设计中,比如Armani、Dior、Kenzo、McQueen、Roberto Cavalli等。但总体来说当今的服饰设计所要表现的时代气韵就是把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通过不同的韵味互补的强化,既要继承传统,也要追求创新,最终能够实现中西服饰审美文化的学习与交流。

[1]金笛,徐东.中西服装文化中审美取向对女装造型的影响[J].广西轻工业,2009(10):97-98,110.

[2]刘亚平.对中西服装显性因素的符号化功能解读[J].纺织科技进展,2010(04):85-89.

[3]郭俊彩.中西服装审美意象比较[J].美与时代(上),2011(09):46-47.

[4]屠恒贤.中西服装文化比较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111-115.

[5]汤爱青.论中西文化与服装差异[J]. 装饰,2004(09):8-9.

[6]韩天爽.中西服装文化征貌之解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57-59.

[7]姚文婷.中西服装美学旨趣之韵差比较[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06):74-78.

[8]郭丰秋,黄李勇.中西服装设计师对旗袍元素的应用比较分析[J].美与时代 (上 ),2015(02):79-81.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中西服饰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动物“闯”入服饰界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双栖”画家孙志纯 行走风景 融会中西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