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主题在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的运用

2015-01-31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9期
关键词:尼诺夫拉赫玛作曲家

徐 渤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风景主题在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的运用

徐 渤

(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拉赫玛尼诺夫被视作俄罗斯音乐艺术中描绘风景主题的杰出代表。本文将他的作品与画家列维坦及诗人布宁作品中出现的类似现象进行比较。挖掘其音乐作品中对风景描写的更深层意义:一方面人类情感与自然融合的和谐;另一方面,当自然无力治愈灵魂的阴暗而造成两者的分割对立。

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俄罗斯音乐;音乐艺术;风景形象;意义功能;印象主义的特点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音乐语言,辨识度极强。那富有俄罗斯特色的和声,延绵悠长的旋律,复杂的织体,辉煌的演奏技巧及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钟情于钟声元素和风景描写的作曲家。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钢琴小品、声乐作品还是合唱、钢琴协奏曲、交响乐……几乎所有音乐体裁中都出现过描写风景的情节。

钟情于风景描写,这与他儿时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从小,他就生活在坦波夫省的小城伊万诺夫卡。纯净的空气,缓缓流动的河水,温暖宜人的气候,森林田野的香气,彩虹颜色的千变万化……在这里他生活了27年(自1890年至1917年),即使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每年暑假也都会回到这里。他觉得在这里创作比任何地方都要好,他的很多创作灵感也都来源于此。

风景主题在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占有的份额是非常大的。从他的钢琴及乐队作品中,我们就能找到大量此类的音乐篇章。更值得一提的是,他83首浪漫曲中几乎一半都具有风景描写特点。有些是直接描写,有些则是以风景为背景作为衬托。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人类情感与自然景色最完美的融合。例如,浪漫曲《四月》——爱情的喜悦与飘着香气的春景相结合,传达出主人公对明媚春光的憧憬。

而当自然无力治愈灵魂的黑暗(《悲伤的夜》),或者美丽的风光与悲剧情景反差很大时(《我又孑然一身》),自然风景就和主人公成为了对立面。

自然风景描写的首要功能是将平和的元素渗透到人的激动情绪中,用以中和其带来的不和谐。除浪漫曲之外我们在大合唱《春》(1902)中寻到类似情节的扩展。表面上展现的是日常生活,而实质上却是夫妻间不信任的矛盾心理。故事尾声处在大自然一次次复苏的影响下,清醒与生活智慧的痕迹重又回到人的灵魂中(所罗门王的劝谕《一切都会过去》)。

自然的描写在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是多种多样的。在他的声乐作品中,一方面我们会明显找到热情的迸射——直接的描写且让人容易联想到的直观景象:风吹,激浪拍岸,如《夏夜》狂热的激情,有着激情庄严的颂歌特征的《泉涌》或朝气蓬勃的《春水》。而另一方面是经过美化后潜台词、隐语的象征主义的音响表现手法(主要涉及他的晚期作品——《迁徙的风》、《夜晚在我的花园里》、《雏菊》)。

在多样的风景描写中,宁静优美的景色无疑对拉赫玛尼诺夫更加有吸引力。例如,钢琴曲《音乐瞬间》中两首是展现静谧的氛围的。在这一情景中摇篮曲式的节奏和温暖柔和的曲调传达的不仅是内心的平静,更是一种安逸幸福的状态。

当然,同时代的俄罗斯作曲家并不是只有拉赫玛尼诺夫一人对描写风景情有独钟,我们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同样能找,例如,他的钢琴小品集 《四季》,几乎每首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了俄罗斯在不同季节中的美景。在《丁香花》中,作曲家通过和谐优美动听的旋律描述着憧憬安静的状态。用干净通透的钢琴柔和的调色,辅以微妙的明暗对比,一组富有表现力的华彩,使人联想到潺潺流水。

另一首,也是同类作品的巅峰之作——《这儿真好》。作曲家选取鲜有人知的女诗人G·伽丽娜的诗行,诗中完美地传达了大自然中恬静幸福的状态。

这儿没有人……

这儿多安静……

唯有苍天与我。

遍地繁花和不老松,

还有我的幻想!

运用及其优美的旋律完成了风景的描写,而对演唱的音乐保证了形象的立体丰满,这首浪漫曲十分悦耳动听,就像是在表现主人公灵魂的深沉与纯净。

人的灵魂通常在大自然静谧的怀抱中,在风景恬静的魅力中会达到无忧无虑的状态。从而出现相应的风景描写,纤细柔和浅淡优美的音调,着力强调纯净或者更加柔和轻盈“纤弱”的表现方式,需要极小心地辅以声音。从乐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儿真好……”dolce ed espressivo(温柔地富有表情地)- espressivo,并无任何大的起伏,慢速,力度从p到mp。

除了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作品,在乐器音乐范围内同样有突出的表现, 如《大提琴协奏曲》的慢板,又如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1907)。从中不难看出,这些拉式风格的“永恒的旋律”是极为典型的。传达了对理想的渴望。渴望另一种生活,“异域的”美丽。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与众不同的抒情与叙事相融合,以拉长音调的方式唱出与周围世界和谐相融的灵魂之歌。

再来看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由木管乐器演奏出的优美绵延的,似乎没有尽头的旋律,俨然就是在描绘俄罗斯那广袤无垠的平原,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在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后期,所有作品都创作的特别精细。首先提及的是《丁香花》和《雏菊》两首浪漫曲,这两部作品是超出声乐纯粹的风景图画。第一首中精致的蕾丝勾边和第二首中许多“碧绿色的”游廊均运用考究的和声以达到美化的效果。特别在风景的生动性方面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现象,称之为拉式印象主义。它明显有别于同时代德彪西印象主义中风景的自身价值意义,拉赫玛尼诺夫的风景描绘中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能剧烈而敏感地感受到自然的生命,自然的美丽。

印象主义和声的表现方式体现在1890年初的拉氏音乐中(其中包括交响乐长诗《悬崖》)。从《第一号组曲》和歌剧《阿列科》中我们同样能感受到这一特点。在第一部作品中器乐创作的新浪漫主义技法转变成印象派的“音响”,这里尽可能运用钟声,再现了各种“实景”(潺潺的水声,鸟鸣等)。

在随后的演变中,拉式印象主义特征在大量的浪漫曲中体现出来(如,《清晨》、《旋律》、《泉》、《我记得这一天》、《想唱歌》等),钢琴前奏曲(D-dur, Es-dur 及 еs-moll, F-dur, G-dur, gis-moll等)和音画练习曲((С-dur 及 g-moll ор. 33 № 2 及 № 8, a-moll op. 39 № 2等)。

值得注意的是,他作品中的大调并不光鲜,而是阴郁,朦胧模糊,蒙着一层浓厚的影子(表现出作曲家忧郁的倾向)。所有这些“印象”与“心情”在拉式作品中都是独一无二的,犹如泉水般干净,看得见天空的蔚蓝,也经常会听到“旷野的忧郁”。他就像一位音乐画家,更偏爱精致的语调与和声的色调变化,柔和明显的水彩与模糊的油画。因此他的风景总是充满情感的,传达无法言表的诗意。

[1]Алексеев А. С. В. Рахманинов: ж и з н ь и т в о р ч е с к а 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 Ин-т истории искусств. М.: Музгиз, 1954. 240 с.

[2]Василенко С. С. В. Рахманинов. Л.:Музгиз, 1961. 107 c.

[3]Кандинский А. Оперы Рахманинова. М.: Музыка, 1960. 47 с.

[4]С. В. Рахманинов: 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 и материалов / ред. Т. Э. Цытович. М. – Л.: Музгиз, 1947. 269 с.

[5]Сергей Рахманинов: от века минувшего к веку нынешнему. 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РГК, 1994. 149 с.

[6]Соловцов А. С. В. Рахманинов. М.: Музыка, 1969. 175 с.

J651

A

徐渤(1982-)女,哈尔滨人,毕业于俄罗斯罗斯托夫拉赫玛尼诺夫国立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室内乐演奏副博士,交响乐与歌剧指挥,钢琴演奏,艺术指导硕士,现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钢琴系教师。

猜你喜欢

尼诺夫拉赫玛作曲家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浅谈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以《音画练习曲》Op.39 NO.9为例
蒙古国作曲家联盟访问团在内蒙古交流访问
长大可当作曲家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传奇女飞行员“逃美”激怒阿富汗
探析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演奏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