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与民俗舞蹈的现实意义

2015-01-31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9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民俗舞蹈

白 石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与民俗舞蹈的现实意义

白 石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财富,它作为某种文明与精神的具体表现方式,是某个民族生存理念与价值取向的反映,它维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生活,这种文化形态体现出民族精神、情趣、风情、民俗等多种因素的价值。民族舞蹈、民间舞蹈与民俗舞蹈承载着不同的舞蹈文化,现实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结合的现象,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民族舞蹈;民间舞蹈;民俗舞蹈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舞蹈形式,创造了风格各异的舞蹈文明,舞蹈既是人性的自然展现,也是社会生活和艺术升华的结晶。闻一多先生很早就对舞蹈作出了精辟的阐释:“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单纯而又最充实的表现。”即是说,舞蹈文化是与人类生命最贴近的文化。

舞蹈借助了人类手舞足蹈的形式,把想象、观念的东西化为舞蹈形态,来表达对生命、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并形成了带有民族特色、民间色彩、民俗意味的文化形态。中华大地56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征的民间舞蹈。这些形式各异的民间舞蹈都展现了本民族的独特形态和表现方式,都积淀着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它世世代代沉淀在人们深层意识和社会心理机制中。民间舞蹈所蕴含的是一种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民俗的等多种文化因素的聚合体,它的文化包含量是丰富而又博大精深的。

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入手,以舞蹈的动态形象作为切入点,去更深地体味民间舞蹈深邃的内涵,给学生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使舞蹈教学的传承,不只是停留在身体的训练、模仿和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要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层面上。也就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

一、民族舞蹈与民间舞蹈的关系

两者概念不同,分别指各自成为研究系统的舞蹈类型。民族舞蹈一词,包括56个民族的各种类型的舞蹈,如该民族的古代舞蹈、民间舞蹈、舞台艺术舞蹈以及其他各种舞蹈形式。民间舞蹈一词,则指各民族的各种民间舞蹈,从民间舞蹈系统分析,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则是它的子系统。因此,使用时应在前面冠以民族的族称,以示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使用某种民族舞蹈和某些地区的民间舞蹈等名词时,经常会出现含糊不清或混淆的现象,例如满族秧歌与东北秧歌,高跷秧歌和地秧歌等。

我们会发现许多概念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都是相同的一个意思,但是如果从职业舞蹈教育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叫法是非常不专业和不正确的。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所以人们习惯地把“民族”一词指少数民族,“民族舞蹈”一词,多是指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民间舞蹈一般是指汉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因此,在使用民族舞蹈、民间舞蹈等名词时,应说明具体指哪个民族、哪一种类型,以便于研究其舞蹈的内涵与外延。

二、民间舞蹈与民俗舞蹈的关系

民间舞蹈是指产生和流传于民间,由当地民众创造并一直传承至今的,风格鲜明、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民俗舞蹈范围很广,大凡依附于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的舞蹈,如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民俗活动中的舞蹈都包含在内。

两者关系密切是不同学科或研究者对民间舞蹈的不同用语。使用民间舞蹈一词,是为了强调系统地研究其舞蹈文化的特殊性;使用民俗舞蹈一词,主要是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研究民间舞蹈的民俗特征以及它在民俗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民俗学学者对于民间舞蹈是极为重视的,他们认为:“民间风俗为舞蹈艺术提供了内容、气氛和表现环境,而舞蹈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表现。特别是民间舞蹈,往往与民间风俗互相渗透、结为一体。”因此,两学科应交叉研究,互取对方之长,民间舞蹈学科,应运用民俗学的方法进行舞蹈文化的探索,借助他们的研究成果论证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三、现实意义

民间舞蹈生存传衍的空间,随着当代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多样、交叉的立体式形态。绝大部分的民间舞蹈仍然在原产地传承发展,它们较多地保留着民俗舞蹈的原生形态。只要这个地区和民族继续保留着适合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衍,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需要而延续或消失。

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说过∶“民俗现象,主要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为了满足生活的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并不断加以修缮、丰富而发展过来的民族文化总体的一部分。它深印着广大人民的足迹,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它是普通文献所缺少的历史的珍贵资料。” 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总体的一部分”,也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生活民俗中,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如果我们对大量的民间舞蹈作一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就会发现,民间舞蹈和民俗舞蹈有着非常密切的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民间舞蹈的创造和传承过程都是在特定的民俗活动中进行的,通过人体的舞蹈动作,体现民俗事象的意图和目的,舞蹈动作中必然保存民俗活动的烙印,并不断受到民俗文化内涵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在民间舞蹈创造和传承的同时,也是民俗活动的传承的过程,民俗舞蹈既为民间舞蹈的传承提供了特定的环境,它也凭借舞蹈生动的形象保存着民俗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对专业性民间舞蹈工作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对地方民族舞蹈、民间舞蹈以及民俗舞蹈的收集、整理与改编,使一些濒于失传的舞蹈形式获得了新生,也使一些基础较好的民间舞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藏族《龙鼓舞》是青海省黄南州挖掘的原始祭祀民俗舞蹈,于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人寿年丰。表演主要以青壮年男子手持单面鼓在神师的引领下边击鼓边跳舞为主。经整理加工,流传下来的13段动作更加趋完整、规范,以雄健粗犷的跳跃击鼓动作,表现了请神、敬神、送神、降魔,以及模仿雄鹰、骏马、海螺、太极等形象,无论动作的发展、队形的变化或情绪的渲染,都使这古老的舞种得以新生。在民俗活动中,舞蹈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舞蹈以其生动的形象和高超的技艺吸引着众多的观者;同时,舞蹈也因有了在固定日期、固定地点举行的民俗活动为其活动和发展的特定时空,才得以代代相传。陕西的《安塞腰鼓》、安徽的《花鼓灯》、山东的《鼓子秧歌》、青海玉树的藏族《卓舞》等一大批民间舞蹈,都在保留原基本节奏、步伐、动律、体态的基础上,进行了专业化的加工,在服饰、道具、音乐伴奏上突出了民族色彩,加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适应了当代审美的要求。加工后的民间舞又回到民间,从而带动了民间舞蹈形态从原生或半原生形态向变异形态的发展演变。

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同样体现了民间舞蹈与精神民俗的密切相关。佛教从天竺传到东南亚诸国后,约在1世纪以前,又从缅甸、泰国传入我国傣族地区,对傣族的思想文化以及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傣族舞蹈感情内在含蓄,舞姿造型感较强,身体多保持半蹲状态,并具有一顺边的特殊舞蹈美,手臂的每一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造型。舞动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的踏和跺,相反落地时要轻轻放下,既有韵律美又有造型美;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傣族舞蹈的这些内涵及其形式风格特征,是和该民族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信仰观念是分不开的。此外,与傣族临近的布依族、德昂族、阿昌族中都有不少娱佛的舞蹈,以舞娱佛成了这一地区人民舞蹈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些都是宗教信仰与民族信仰相融合的形象外化。

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特征,在传承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放开视野,拓宽思维,将单纯的舞蹈形态的传授,拓展为反映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更深层次的传承。这样才能保持和发展民间舞蹈的个性,也促使学生不仅能用优美的体态、灵活协调的动势和高难的技巧去表现舞蹈,更要从历史的走向、生活的积淀和文化的理解来领会舞蹈的真谛,达到心灵与肢体的共鸣,以摆脱“匠气”,成为学者型的舞蹈人。

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与影响,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趋同性,这是一种客观趋势,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理所当然地变成了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的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大趋势下,向世人们呈现出自己的现代审美意识。只有走向世界,拥有现代审美意识,才能最好地保持具有深层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这是我们每一个舞者的使命。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石裕祖,《民族舞蹈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

[3]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J722.2

A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民俗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民俗中的“牛”
学舞蹈的男孩子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舞蹈课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民俗节
漫画民俗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民间舞蹈教育中双重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