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5-01-31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5年17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办学区域

李 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545

“一带一路”战略与地方高校发展专题

地方高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李 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545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是种“共生”关系,理应形成良性的关联与互动。但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需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区域经济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做出贡献。

地方高校;区域经济;对接;策略

地方高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包括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专科学院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2年5月,全国共有普通本(专)科院校2132所,其中地方高校2021所,约占95%。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不断探索,为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共生关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起来。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通过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以实现“互补”“共赢”,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与互动双赢的关系。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发展环境和物质保障。

1.1 地方高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动力源”,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是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源泉[1],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提供动力支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西奥多·W·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2]1995年,美国硅谷产业收入的62%是由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人员创造出来的。高等学校的办学思想,经过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洪堡思想”,发展成为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种功能的“威斯康星思想”,办学模式从自我封闭转变为向社会开放,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3]

1.1.1 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和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地方高校通过人才培养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4]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决定了企业成败与兴衰。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和主要推动力,而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

1.1.2 地方高校能将高新技术转化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推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是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企业项目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把高校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相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奠基并创建的“硅谷”和英国剑桥大学孕育的“硅沼”就是典型代表。

1.2 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方高校的改革与进步

1.2.1 区域经济发展是地方高校改革的驱动力

地方高校的建设与发展需适应社会的要求,必须根据区域经济需求确定办学目标、办学定位和服务导向,努力提高自身的发展质量。学科与专业结构、人才培养要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当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时,地方高校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和继续为经济发展做贡献,避免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事实证明,哈佛、剑桥等著名高等学府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有力推进了自身的发展。

1.2.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地方高校的经费投入与毕业生的出路

高等教育要发展,教育投资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条件。[5]地方高校的持续发展必须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有赖于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高等学校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为地方高校提供物力保障。地方高校要谋求更深远的发展,就必须取得属地在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扶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着地方财政收入,只有区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从而提高教育经费投入。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是增加教育投入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教育经费的投入就越多,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投入越少则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就越慢。近年来,高等教育在我国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在西部地区则发展较缓慢。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失衡,泛渤海湾、泛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三个区域经济体成高校学毕业生就业偏爱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地方高校毕业生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的结构和发展状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十分突出,高校毕业生主要选择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就业,而较少选择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就业。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越大,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就越好。

2 地方高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协调状况。[6]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但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着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地方高校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出现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2.1 定位不清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地方高校仿效精英大学的办学模式,定位不清,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一些地方高等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同程度地片面追求综合化,向综合性大学看齐,误认为规模大、学科全、培养层次高就是办学水平高。一些地方高等院校不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顾自身发展定位和条件,盲目扩大学科专业覆盖面,以凸显学校的综合实力。许多地方高等院校不能正确定位,出现了“轻视个性、热衷攀高”的浮躁倾向,追求不切实际的高规格化,创建高水平大学,一味追求人才培养的更高层次,把培养硕士、博士人才作为追求目标。部分地方高校热衷于更名,据统计,从2008年至2014年间,全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一些学校从专科升为本科,从学校更名为学院,或者从学院更名升格为大学,升格、更名后要求增设学科、专业,扩大规模,不考虑本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

2.2 地方高校缺乏特色

地方高校自身定位不清,造成人才重复、低效培养,缺乏个性,模式趋同。一些地方高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有些院校不满足安于其位,急功近利,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专业越来越多,一味追求大、全、名,不顾自身条件和特点,搞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使得高校“千校一面”,课程设置重复,各类人才重复培养,培养人才质量不高,浪费了潜在的人力资源。地方高校办学特点不突出,在课程设置上并无什么特色,这种教育结构和层次的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高校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地方高校为了更好招生开设热门专业,招生专业趋同,高校专业的“同质化”致使培养人才的“同质化”,从而使得培养出的人才缺少特色和竞争力。

2.3 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

地方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不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调整,专业设置陈旧、重复建设严重、新兴学科建设落后、培养规格单一、培养方案不尽符合实际情况等问题较严重,不能按照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当地支柱产业、优先发展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使得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人才培养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力不足,对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支持作用不明显。

2.4 师资队伍不稳定

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综合素质与其师资力量紧密相关。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提高高校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软件”资源。而师资是地方高校发展中的“软肋”,教师队伍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结构不良,人心不稳。各地高校围绕着教师资源展开了竞争,部属院校以良好的研究环境吸引着地方高校的优秀师资,地方高校由于不能为引进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导致人才持续不断地流失,地方高校在人才争夺方面处于劣势。

2.5 实践性不强

实践性不强、可操作性差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重视不够,培养出的人才无法真正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从而加剧了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地方高校未能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经验,创新意识不足,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就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3 地方高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3.1 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导向

合理的定位能使地方高校摆正自身位置,立足现实,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与“高层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地方高校要以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支撑点,善于研究区域特色,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体现区域经济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在建设结合点选择上,充分利用智力优势、地缘优势和情感优势,找准位置和方向,打响“地方牌”,贴近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寻求与地方良性互动,建立更为务实的长效对话机制,寻找合适的共建模式,形成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共育人才模式。地方高等学校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特点,通过错位竞争的方式,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调整自身专业和课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产业人才和技术的新需求。

3.2 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

高校办学特色的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这始终是大学教育的决策者、办学者、管理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地方性高等院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发掘和研究自己的办学资源状况,作系统的思考和长期的规划,并付之于持续的行动,经过长期的努力,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办学特色,体现大学教育的个性化。地方高校在办学层次的定位上,既要考虑社会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更要考虑自身的办学实力,不能“盲目拔高”,要把握自身的优势,准确选择自己的地位,显示自己的特色。

3.3 为区域经济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

区域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产业结构、经济布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专业设置的逻辑起点是经济、社会的需要和产业的需要,人才培养规格要考虑就业的需要,学科专业群的规划更要与产业结构相对应。[7]地方高校要扬长避短,结合地方发展实际,把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有效对接,落实人才培养与地方紧缺人才需求有效对接。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打造面向区域经济的学科专业群,实现学科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双轮驱动”。发挥学科、科研和人才资源优势,为地方培养合格人才,提升服务能力,赢得区域社会的认可。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区域经济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层推进,人才是关键,必须坚持人才优先战略。地方高校必须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战略,紧抓“一带一路”战略,停招甚至淘汰部分饱和专业,根据市场需要并结合师资现状调整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增长点密切相关的专业。地方高校要建立对外交流平台,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合作办学等,逐步实现信息共享。随着在“一带一路”进程中推进区域经济国际化,急需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熟悉国际运行规则、善于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化人才。地方高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学术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围绕地方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重视小语种、工程技术、项目设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背景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通晓两国语言、了解双方文化的非通用语人才作为桥梁,但目前我国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商务知识、精通所在国语言、熟知所在国文化等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不足,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和扩大周边外交的需求。地方高校特别是以外语为特色的院校要开设小语种专业,为中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大助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储备非通用语人才。

3.4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高校要实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的三大功能主要靠教师。因此,地方高等学院要更快地发展,就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使命的地方高校,要寻求与研究型大学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机制,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凝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围绕特色学科建设富有学校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这是地方高等院校建设师资队伍的关键,要建立并实施了“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要引进培育学科建设领军人物,重点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优秀学科梯队。地方高校要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引进和培养,充分发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广泛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以各种形式来校任教。

3.5 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地方高校应适时把握区域经济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以能力塑造为重心,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实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运用适当教学方法,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为区域经济服务。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真正融入教学中,注意在各教学环节中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加强理论基础的同时,缩减传统课堂授课的课时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验、实习和实训的课时,通过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学科竞赛、学生科研立项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4 结束语

地方高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建设,是相互依托和互动共赢的关系,高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为高校提供经济与政策支持。社会需要是地方高校的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地方高校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把自身发展和服务地方紧密结合起来,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拓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空间与渠道,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李勉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3):114-115.

[2]王楠,毛清华,冯斌.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创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3):60-62.

[3]曹仓,张敏.找准定位,才能办出特色:对地方高等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0(12):48-51.

[4]李向阳,陈国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160-162.

[5]罗清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349-351.

[6]卢成晓.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定量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09(3):125-128.

[7]顾京.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7):16-17.

Studying on the Strategy of Local Colleges Docking the Regional Economy

Li Zhe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510545, China

Loc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to service area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its goal,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for the local. Local colleges and regional economy is a kind of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hich should form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interact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local colleges service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need to take targeted strategies, in order to serv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ter, to contribu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ocking the "one belt,one road" strategy .

local colleges; regional economy; docking; strategies

2015-06-29

李政,副教授,管理系主任助理。

2014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2014WT09);2014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GDJG20141293,珠三角独立学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践与探索)。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办学区域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分割区域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区域发展篇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