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师“阅读创意教学”浅探
——于漪、刘远主编《名师讲语文》丛书学记

2015-01-31卓立子

中学语文 2015年31期
关键词:名师青春语文

卓立子

名师“阅读创意教学”浅探
——于漪、刘远主编《名师讲语文》丛书学记

卓立子

名师“阅读创意教学”是名师针对令人不满的教学现状,依据其教育理念创设出的、与原本阅读教学(或称传统阅读教学)所不同的、富于新意的教学方法和过程,极具学习价值。部分一线教师对名师理念和教学没有真正理解就匆忙上阵,他们不顾实际地照搬名师理念和模式,进行符号化和标签化的模仿。因此有人以反对语文教学虚化和高蹈化为由拒绝学习名师课堂。本文以我所读于漪、刘远主编的《名师讲语文》丛书学记为例,着力谈谈名师们“阅读创意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课堂结构法则以及具体教学策略,以期与同仁交流并提高自我。

一、名师“阅读创意教学”实施的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性质认知”决定创意教学的价值追求和内容选择;“课堂师生关系定位”决定课堂实施展现的进程和面貌。

名师“阅读创意教学”立足于语文课标的课前创意设计和课堂创意操作。

课程性质认知不同,教学价值和目标追求就会迥异,从而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产生迥异的教学实践。师生的主次轻重关系决定着课堂进程中师生各自呈现的面貌和发挥的作用。

高中课标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基于此,“绿色语文”“青春语文”“诗意语文”“语文味”“本色语文”等名师阅读创意教学首先都有其工具性追求,都立足于语文的学科本位,都认为语文是关系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同时在工具性中又着力渗透人文性教育,这对反对纯科学主义、反对工具至上论调,以及加速知识授受主义课堂瓦解发挥了积极作用。张志公先生担忧“人文与科学对立将走向极端”;于漪老师呼吁“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文工具训练,还要贯彻人文教育思想”;陈仲梁先生预言“科学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结合,语文教学可能实现语文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语文教学艺术的科学化”。

语文课程性质是名师们“阅读创意教学”的“性质表现”或“表现的性质”。《名师讲语文》中20位名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知于一线教师很有指导意义。他们都重视:言语训练(字、词、句、点、篇等);思维过程训练(整体和局部、探讨和批判、形象和抽象等);语文素养浸透(文本∶知识、思想、观点、情感;学生∶学习方式、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名师们的追求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同,并已逐渐成为大家自觉努力的方向,起到了示范作用。

有关师生关系的定位,名师们给出了探索和主张。学生主体说有“非指示性教学”“生本观”等;双主体说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导读、导学、点拨教学”“学长式教学”等;主体融合说有“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主体━客体━主体说”,注重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转化”,注重教学中学的“过程”,“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等说法。他们对课堂师生地位关系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定位,逐渐无限地接近于真理的天空。因之,名师们“阅读创意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作用”,以学生的“学”为基点,以学生的“学得”为结点,使课堂呈现了生机勃勃、生动活泼的面貌。

如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矢志满头飞雪而童心不泯,让生活永远荡漾着童真童趣的欢乐!崇尚“张扬”,力践“聪动”,舞真善美之彩练,蹈春之声的圆舞!铅华洗净后以秋水望穿的心情守望文学,拣拾文字。激情不灭的梦想,坎坷岁月里的干将莫邪,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青春之语文,是爱之始,是爱之终,是爱之无悔!

名师们有关“师生关系定位”和对“课程性质认知”相结合,并不局限于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显性表现,而是对学生“学之过程”和“学之获得”进行隐含的、深层次的洞察。名师“阅读创意教学”对这种“深层、隐含”的艰难探求,实现的是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知识、思维、思想的同构,建构了教育主体与教育资源的理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知识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最大化。

二、名师“阅读创意教学”的课堂结构法则:名师“创意教学”的课堂结构法则是对现实教学课堂结构混乱、杂乱做法拨乱反正的有力武器。名师“创意教学”课堂结构遵循两个法则:整体结构性法则和系统复杂性法则。

1.整体结构性法则。

语文课程性质揭示了教学实施必须关注的“物”的要素,师生关系的定位则决定了其“人”的要素。名师“阅读创意教学”课堂是“物和人”要素组合的过程。“物和人”要素组合成课堂要作整体的考量,并将其在课堂中的组合运动当作整体来描述,调整不利于教学和教育的异质,祛除教学和教育的有害干扰,使课堂整体结构和谐且具有更深广的课堂教育教学内涵。

首先,我们要学习名师的教学结构体系,他们的教学结构体系是整体而系统的,揭示了语文课堂的组成元素以及基本运动规律。如程少堂老师“语文味”教学法体系:语文味教学法由“一语三文”四大元素构成,其基本教学模式是四大元素的动态组合,“一语三文”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表述为: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或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以此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文章、文学、文化的交融性。“语文味”教学法既说明语言需要渗透到文章、文学、文化各要素之中,它是这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点和中心点,同时又强调文章、文学、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这样有利于强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其次,我们要学习名师行云流水般的课堂结构设计,其课堂设计注重起承转合,体现了教学结构的清晰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如余映潮“板块”式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清晰地表现为一步步往前走,比较理性地向前推进;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灵活多姿,组合丰富,追求学生的课堂活动和课堂积累丰富性。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教学模式,结构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优化,过程更加生动。

2.系统复杂性法则。

名师“创意教学”课堂结构遵循整体性法则,它不拒绝科学性,名师“创意教学”课堂结构更描述了课堂系统的复杂性:要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变化下的特异形态来处理教与学的关联。黄厚江老师教学《季氏将伐颛臾》时,首先把“读”作为具有丰富内涵的活动,读出语气,读出语意,读出情感,诵读和译读相结合,基本理解文本内容,体现其整体教学思想,一篇课文是一个整体,教学中不伤害它;接着进行“精思和有疑”的教学,学生提出疑问,师生探讨;最后进行“正义”教学,对文本提出质疑,从而探究孔子的政治主张,并对其中不符合历史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商榷。后两步体现了课堂的真实和复杂,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

黄厚江先生说:“在学生的课堂知识状况和动态经验生成过程中……我们只要深入课堂,观察课堂中的学情发展,依据学与教的关联性来审议各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就会发现教学环节中真实的逻辑结构。”名师们阅读课堂结构决不忽视真实课堂中的学情(学生的疑问,学生的未知),他们都以学定教,根据学情变化调整结构和流程,广泛思考系统中的复杂性和密切关注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予以解决。

课堂结构系统的复杂性源于教学中真实出现的断裂、空白、无序,而当断裂、空白和无序得到联接、补充和调整,不断生成师生真实活动时,课堂则纠正了方向,扩充了内容,拓展了空间,产生了变式,具有曲线之美,促成了创意的诗意。

这需要更深入的学习、研究和探索。近年如李仁甫老师的“生成课堂”等理论和实践已经开始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三、名师“阅读创意教学”的基本策略:策略一是进行“涵义定性、目标定向、教学定序和运用手段达成”;策略二是“教学相长,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熏陶到位;语文语言活动充分,使学有所得并扎实有效”。

1.“涵义定性、目标定向、教学定序和运用手段达成”是“创意教学”的基本定位策略。

如王君老师的“青春语文”。

青春语文的涵义定性:涵义定性为创意教学确立了性质追求。

青春语文首先有语文味,语文味体现了汉语言本身的生命力,青春也是充满生命力的;青春语文是充满激情和敏感的,青春语文通过优化语文教学使学生保持情感的激情和敏感状态;自信是青春的风帆,诗意浪漫是青春的境界,灵动、创新是青春的成长和超越。

青春语文的目标定向:目标定向体现了创意教学的目标指向。

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为教师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为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

青春语文的教学定序和运用手段达成:教学定序确立了教学程序,运用手段达成使教学成为现实。

2.“教学相长,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熏陶到位;语文语言活动充分,使学有所得并扎实有效”是“创意教学”的落实策略。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种方式、方法的设计,语文学习必须有属于自己的行军路线,它应该是具体的读写听说策略的开发和设计;语文学习呈现的是语文课程的特质,语文教学的语文语言活动要充分,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并且扎实有效。

①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熏陶到位,熏陶渐染的结果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陈军老师在《讲程序——语文学习的行军路线》一文中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新解:“知识是认识活动的定向工具,知识在认识中应该发挥支撑、凭借、教示作用,知识应该纳入到认知活动中去,引导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运用。”

陈老师举例——朱自清散文《春》的两种练习方式:

A.阅读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词句或段落,并谈谈感受。

B.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本体和喻体),好处是把本体描摹得更为生动。你能找出文中主要的比喻句吗?举三个例句,说说比喻的作用。

方式A宽泛地让学生来学,答案五花八门,效果极差;方式B在基本认知的前提下给学生自主。后继的学习、下一篇或未来学习学生就真正自主了,是能促进学生向学会学习迈进的一种练习方式。

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学习阅读是让学生自主阅读”,阅读中语文知识主要指文本谋篇时部分或整体突出的“艺术表达形式”,如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铺排、映衬、对比、虚实、动静、张弛、详略、抑扬等表现手段;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不同艺术形式在表达内容和内涵时鲜明的“类”特征等。

把文本“艺术表达形式”作为阅读教学凭借手段和教示工具,养成学生对语文“艺术形式”的关注和利用能力,在课堂学习时,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熏陶到位,学生就能真正协同渐进地提升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发展服务。

②学习过程中语文语言活动充分,使学有所得并扎实有效。

名师们常基于“语言”进行“点评品味”式阅读,它是指抓住“字、词、句、篇”,进行咬文嚼字式阅读的方式,是一种集朗读、推敲、体悟、探究、对话、归纳、总结于一体的阅读方式。

如李海林老师就《纪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与青年教师窦爱君的通话,提供了基于“语言”的点评品味式教学的方法范式。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真谛是让学生与语言文字接触,这是语文课之所以为语文课的所在。”可以设计鉴赏第五节第二段刘和珍遇害经过的描写,鉴赏从细节和整体两方面展开,抓住语言这个核心进行。利用“点评品味”的方式,以“从什么细节,我读出了什么或从段落整体,我读出了什么”的问题展开讨论和回答。整体上可读出刘和珍及其同学的壮烈,读出敌人的凶残,读出鲁迅的愤怒和沉痛。细节上读出特殊词语的运用,动词、形容词、副词、方位词、名词等蕴含的深意……这抓住了教学的“牛鼻子”,对全篇议论的理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后课改时代,语文有再次回到单一惟一约束性解释系统的危险,这也许是生活在工业化、技术化社会的人们受到外部的影响而被迫作出的选择。当现象以纷繁复杂的面貌出现,消极无为往往是无知者的借口,让我们放开眼光,去粗取精,继承发扬名师们的创意教学吧!

本文有关各名师教学理念和案例均见于漪、刘远主编:《名师讲语文》丛书系列,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市三河口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名师青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