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工学结合”新平台提高“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

2015-01-31唐建云宋红霞陈保锁

中国地质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道德

唐建云,宋红霞,殷 文,邹 军,陈保锁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2.克拉玛依理工学院(筹),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3.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 哈密 839009;4.东营职业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走俏,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运而生。然而,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人们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诸多方面的冲击,青少年更易受其影响。如何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又能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试图通过剖析边疆传统高校学生专业素养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基于校企深度合作下的边疆高校育人新模式,以便能增强职业素养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西部地区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边疆高校学生专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育人”成绩不理想,是国内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究其原因除了外在因素,本质的原因还在于高职院校本身[1-3]。在育人理念和实施育人方法上,受到了理性主义的影响,“德育课程化、课程知识化、教学灌输化”等特点越来越让德育远离学生生活,德育逐渐失去了修养人的品行的本来意义,而演化成了一种外在的约束办法,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过于强调培养认知能力,情感因素被忽略

过于强调丰富学生的道德理论知识,突出培养道德认知能力,情感因素在道德学习上的作用被否定。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美德就是一种知识,在他看来,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人们热爱知识,乐于追求知识,把无知的人转变成为有知识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的人。而后来的柏拉图,在继承苏格拉底的思想的基础上夸大了理性的作用。柏拉图表示,只有对思维进行反复的理性总结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这种片面的观点,忽视了情感因素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在现代道德教育的“话语圈”中忽视了诗性和艺术,道德教育强调逻辑上必然的科学认知,同时变成了一种道德思维的教育。同样,在现如今的高校,学生的道德体验和情感依旧被忽视,只是加强训练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传授给学生道德知识,大学生道德品行缺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2.重视讲授道德知识,忽略学生能动性

进行道德教育时,学校采取的方式多是讲授式的传输相关的知识和观念以及规范,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道德的能动性。由专门的德育老师按一定逻辑顺序,对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知识等进行理性的说教和灌输。只是在思想意识上,使学生接受了纯粹的道德对错观和现有的规范,忽视了教育要与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相联系,德育变成了程序化和技术化的既定形式。在道德学习上学生完全处于被动,也可以说是学校强制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过程缺乏人文关怀,缺乏关注学生心理状况,道德学习的内化作用难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也被忽视。

3.背离全面发展教育的原则,单独开展德育教育

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都体现出了课程化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有规定时间并专门开设的课程,通过专门课程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系统地领会道德知识。然而课程化的德育教育也造成另一种局面:品德课老师和思想辅导老师负责上好德育课程,对于道德教育的问题其他老师不会过问。因此,当学生做出有违道德的行为,影响学校学风和校风时,班主任和辅导员以及品德课老师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其他管理人员或老师却不会受到质疑。道德其实是生活的约束体系和法则,道德关系到与教育相关的一切领域和活动,试图通过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完成修养道德的任务,这种从大的环境中分离出来的单一教育方法,脱离了与道德密切相关的其他活动,是不符合教育要全面发展的原则的,并且也是低效、无力的。

4.重视德育的内容输入,忽视学生德性的养成

许多学校推行的德育教育一般以学生背诵道德规范为主要模式,也就是硬性规定道德规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这种强制性的施加忽略了学生自主选择的心理,忽视了修养心性对道德的内在作用,造成了学生德育的知、情、意、行不能统一的后果。以目前情况看来,当代知识化形式的德育很难克服的弊端就是大学生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相分离。也就是说大学生行为不文明的现象在学校随处可见,例如浪费水电资源,破坏公物及无视不文明行为等现象。

二、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

1.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四种要求:(1)学术型人才;(2)工程型人才;(3)技术型人才;(4)技能型人才。从这四种人才标准来看,对比工程型和学术型人才,在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技术型人才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所以高职院校要区别对待德育教育。

2.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

目前高技术人才的供应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已满足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加之受一些不匹配的政策的影响,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被人们看成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与高校相比不仅学生质量存在明显差距,而且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也相对较低。

3.高职院校的办学环境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办学条件较落后,师资力量较差,主要是由于这些院校基本是通过改革和改制及改组形成的。另外,高等职业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较低,面对就业和前途问题时,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迷茫感,同时又不满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体制,所以开展工作时必须全面考虑这些问题。

三、搭建“工学结合”新平台,探索育人新模式

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高职院校多采用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学校的德育课程大多沿用了普通高校的德育模式,然而德育效果却令人担忧。虽然内地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也提出了关于德育的新理念,但也仅仅是停留在理念上,至今也尚未真正探索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育人新模式[4-6]。

新疆克拉玛依作为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及重点新型工业化城市,在国家、自治区和中石油的发展和稳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驻市石油企业与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一直开展联合办学。将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的优势发挥到实处,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育人资源,构建出新的高职院校德育模式,为现代企业发展培养出符合标准的高素质人才,是学校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针对边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的教育模式的问题以及高职教育自身特点,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初步建成“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新模式。

“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运行指导思想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利用教育资源,根据油气勘探开发行业生产的特点,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学生首先要在学校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对企业生产有了初步的认识后,然后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课内实训、集中实训、模拟仿真实训等方式,掌握油气勘探开发行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营造企业生产仿真环境,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讲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坚持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不断线,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1.“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个要素出发,构建“职业通用能力+单项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的4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第1阶段为“职业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学生在入学的第1学期进行,在校内学习公共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教学方式为理论教学+实际操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口语表达、计算机操作等基本职业素质、通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

第2阶段为“单项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在学生入学的2~3学期进行,学生在校内系统地完成专业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基本职业技能。在理实一体化教室组织和实施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多媒体教程等结合实物教学,突出直观性、可视性,尽量扩大单位学时的信息量。教学内容涵盖“国家职业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要点。每学期根据所学课程的特点,以“学中做、做中学”的形式,分别进行课内实训、课后集中实训,培养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实践教学以操作和技能训练为主,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实践技能要点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把专业教师的讲解、指导与学生的操作、训练有机的结合,把“教、学、做”统一起来。对要求考核的项目,专门安排技能培训学时。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对学生全天开放,供学生训练。在学生中培养技术骨干,参与国家级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第3阶段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在学生入学的第4学期进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做到有机融合,实践教学学时达到总学时数的50%以上。学生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实践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项目的系统学习,取得“修井工”或“采油地质工”或“钻井地质工”职业资格证书,该阶段培养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综合职业技能。

第4阶段为“专业综合能力”,在学生入学的第5~6期进行,安排一学年到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主要训练综合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培养技术特长,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技术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生产实习期间,由学校制订生产实习计划和实习要求,所在企业的兼职教师负责培训和指导工作。学校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完成学生实习成绩评定,兼职教师的培训,并对指导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建立学校与企业优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工学结合”育人环境。“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学习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同时,进行随堂或课后训练,或到企业跟班实习和顶岗实习,做到学训交替,“教、学、做”一体化,保证专业技术过硬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学结合、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点、线、面一体化”的专业职业技能循序渐进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

2.新模式的现实意义

未来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同时,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被提上议程,传统教育注定将被革新。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既发挥了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又充分利用校企两种德育资源,最终使学生的职业素质标准得到重新构建,这种“三赢”模式注定会在我国发展壮大起来。

(1)学校方面。

校企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双赢”。学校在合作中挑选今后的行业合作伙伴,在建立实习基地等“初级层面”的合作关系外,还将逐步推广到合作探索、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等其他形式,促进职业学校及企业加速发展。

(2)企业方面

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校企合作内容包括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也鼓励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学校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教学相长,加强了自我提高能力;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3)学生方面。

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解决学生就业,也有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可以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毕业与就业接轨。也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并且还能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

[1]刘志山.道德教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29-33.

[2]邓恩远.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2(3):36-37.

[3]彭定光.高校德育的困境与提高德育效力的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2(3):86-89.

[4]刘志山.对传统的格式化道德教育的反思与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45-48.

[5]葛新斌.传统伦理的特征与当今道德教育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82-89.

[6]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25-31,60.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校企道德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