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中国东北地区民歌研究∗

2015-01-30王广义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民歌东北

王广义 谭 韩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中国东北地区民歌研究∗

王广义 谭 韩

中国东北地域文化体现了其一体多元的色彩,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色。从经济、地域、民族、宗教、国际等各个文化层面来考察东北民歌的历史的传承与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些文化层面影响下,塑造了东北民歌的多样、流变和富有时代性的艺术特色。

多元文化;中国东北;民歌

东北文化是由历史上的关内移民文化、东北原住地少数民族文化和外域文化等诸多文化元素聚合、交融与发展而成的。其以汉文化为主体,具有兼容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在这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东北民歌高亢、奔放、粗犷、明快、性格鲜明等浓厚的地方特色。[1]

一、东北民歌的历史传承与演变

我们从经济、地域、宗教、民族、国际等各个文化层面来考察东北民歌的历史传承与演变。

1.经济层面

东北的地理条件和气温,使其形成北部和东北边缘的森林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及其邻近的河谷地等)、西部的草原区(呼伦贝尔草原及南部地区、松嫩平原的绝大部分等)及平原区(东北平原),并相应地形成了游牧、渔猎、农业经济地理带,相应地培育出了清代东北各民族独特的游牧、渔猎、农耕生产文化,产生了不同的东北音乐地理分区,有了相应的山歌、渔歌、草原歌曲等。

东北平原地区农民,以农业生活为主,也产生了一些相应内容的民歌,如辽宁民歌《捡棉花》、黑龙江民歌《姐妹上场院》、吉林民歌《生产忙》等。农民还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农业耕种周期与规律,并以民歌形式来表达和传承下来,如东北民歌《二十四节气歌》:“……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哪),清明忙种麦(呀),谷雨种大田,……芒种正铲地,夏至不拿棉(哪),……立秋忙打靛(哪),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无生田(哪),……立冬交十月(呀),小雪地封严……”这首民歌小调不仅给人们带来音乐的娱乐性,更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丰富了民间音乐的生产内容。

东北地区西部主要生活着蒙古族少数民族,从事游牧生活,有着浓郁的草原文化。他们常年“以车帐为家”、“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逐渐形成了草原风情的牧歌。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如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热情奔放,科尔沁草原的民歌《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以抒情悠长为主。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2]

东北地区河流众多,水畔适于捕鱼,逐渐形成了风格不一的渔歌,如《乌苏里船歌》等,也形成了一些劳动号子,如渤海海岸的《捞鱼号》《出仓号》《拉船号》《撒网号》等。

东北多山,长白山脉、兴安山脉生活着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也形成了一些山歌,如《长白山,我故乡的山》《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我们是山林里的人》《大顶子山高又高》等。《道拉基》表现了朝鲜族人上山挖野菜的生活:“道拉基,道拉基,雪白的桔梗哟长在山里,只要能挖上一两根,就可以装满我的小菜篮子……道拉基,你叫我多为难,因为你长的地方太偏僻。”东北的满族人民把刨参、挖参作为谋生方式,《跑南海》就是这种劳动生活的写照。

游牧、渔猎文化也塑造了东北民歌热情、奔放、明快的风格。

2.地域层面

从地域层面上讲,东北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北土著民族形成了多彩多姿的文化。移民人口的流入更给东北地域带了特色文化,如豫东文化、胶东文化、晋商文化、两湖文化、江浙文化等等,这些移民文化与东北传统民族文化交汇、融合,衍生了多元而新型的关东文化。

山东、河北、陕西等省的人民大量闯关东,把很多关内民歌带入东北,如当时的《五更调》《绣荷包调》《孟姜女调》《剪靛花调》《茉莉花调》等流传到东北,并在东北产生了变体“民歌”小调。如:由《孟姜女调》产生的《送情郎》《送才郎》《摇篮曲》,由《剪靛花调》产生的《放风筝》《叫五更》《摔西瓜》《下盘棋》《小看戏》,由《跌落金钱》产生的《月牙五更》《铺地锦》,由《鲜花调》产生的《茉莉花调》《合钵》《尼姑思凡》等等。

东北三省的汉族民歌受冀东民歌、山东民歌影响很大。他们同属一个民歌色彩区。很多民歌由山东、冀东流入后,有的变异较大,有的变异较小,有的几乎一样。如东北民歌《十二月》就来自山东的《沂蒙山小调》。吉林民歌《绣中华》、辽宁民歌《绣红灯》与冀东民歌《丢戒指》大同小异:冀东的《丢戒指》音域为九度,五声音阶;吉林的《绣中华》音域为八度,五声音阶;辽宁的《绣红灯》音域为十度,五声外加两个变化半音。冀东民歌《绣荷包》、吉林民歌《小烧香》、冀东民歌《跑关东》《正月里来正月正》与吉林民歌《庆新春》、黑龙江民歌《秧歌调》都有很多传承。冀东民歌、山东民歌与东北民歌(汉族)同根同源同色彩,但是仔细品味的话,东北的民歌更加明快粗犷,冀东民歌、山东民歌则偏重细腻抒情。[3]

东北的许多民歌源于内地甚至国外,但汇集和改造于东北,最终融合与趋同,形成具有很强地方特色的民歌。

3.宗教层面

东北地区满族、鄂伦春、赫哲等土著人口群体中仍以萨满教为其主要宗教信仰;东三盟蒙古族人口群体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同时,仍保留某些萨满教信仰的遗迹。随着来自内地的汉族人口北上,以中华文化传统的儒、释、道为主体的宗教势力向东北地区扩展。清朝末期,随着外国势力的侵入,其宗教势力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等“洋教”也浸淫到东北,但由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只能以独立的形式存在于宗教信仰的边缘地带,并屡遭排斥。兼容并存,更加深了东北宗教的多元化色彩。萨满仪式歌丰富多彩,可分为《家祭歌》《请神歌》《祭神歌》《祭天歌》《祭祖歌》《请神词》等。《哈腰挂》的音乐来源于萨满宗教歌曲《祭天》,并加入了山东民歌的风格。满族祭祀歌《背灯调》是具有萨满调的代表性民歌。佛教音乐主要有《拜愿》《望江南》等。道教音乐主要是东北地区所创的“东北新韵”,如《梅花引》等。喇嘛教民歌的曲式是一段体民歌的多次变化反复,无板式变化,以羽调式为主,具有浓郁的蒙古音乐风格,如《全幸福》《得胜歌》等。

4.民族层面

东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相互学习、互相影响,形成了多民族共荣的局面。东北文化的稳定族群应是以关内各省移来的汉族为主体,包括满、蒙、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在内的复合群体。这些民族能歌善舞,创作和传承了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歌,且自成体系,别具风格,反映了他们缤纷多彩的社会生活。

东北汉族民歌的节拍以2/4拍子和4/4拍子为主,以平均型为节奏型,穿插一些特性节奏,特性节奏有切分型、长短型等。其民歌形式有劳动号子、叫卖调、秧歌调、小调四种。满族民歌以一段体为主,其风格质朴、稳健,旋律以宫、商、角为骨干音,多五声旋律及宫调式,如《出征歌》《子孙万代歌》等。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曲调嘹亮、悠长、亲切。朝鲜族音乐的旋律清新、流畅、婉转、轻快、明朗,节奏多为三拍子,五声音阶。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郎》《诺多尔江边》《延边人民心向毛主席》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传唱。东北地区源于黑龙江流域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因历史上与满族和蒙古族交流较多,他们的民歌也受其影响较多,如有悠长、自由的“长调”。但这四个民族的民歌又都以do re mi为骨干音,以宫调式、五声旋律为主,具有简约、明朗、质朴之音乐性格。四个民族的传统民歌,从演唱形式(体裁)方面大致分为四类:山歌小调类(达斡尔族“扎恩达勒”、鄂温克族“赞达嘎勒”、鄂伦春族“赞达仁”、赫哲族“嫁令阔”)、民间歌舞类(达斡尔族“哈库麦”,也称“鲁日格勒”、“阿罕拜”;鄂温克族“鲁克该勒”,也称“努克该勒”;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赫哲族“天鹅舞”)、民间说唱调(达斡尔族“乌春”,也叫“乌钦”;鄂伦春族“莫苏昆”;赫哲族“依玛堪”;鄂温克族还没有发现独立的说唱形式)、萨满调。[4]

少数民族民歌具有各种体裁和形式,如达斡尔族的扎恩达勒、鄂伦春族的赞达仁、鄂温克族的扎恩达拉嘎、锡伯族的雅琪那、赫哲族的依玛堪、回族的叫卖调、朝鲜族的伽椰琴弹唱等,呈现了民歌的多样性。

5.国际层面

从整个东北亚区域来看,历史上,关东文化处于中心地带,尤其是清末以来,内忧外患之下,东北封禁的大门逐渐打开并最终开放,特别是随着俄、日本、朝鲜等异国人种的不断流入与交流,其中相当一部分异国文化已融入关东文化之中。蒙、俄、日、朝等各种异域文化在中国东北地区汇流、交融、碰撞,而中华文化也从这里向邻国扩散。

在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后,日本的歌曲随即传入,如《去野游》《家乡》《旅愁》《荒城之月》《萤之光》,并以东洋风格创作了《蒙古之旅》《娘娘庙会》等歌曲。这些歌曲充满着殖民色彩,反映了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段屈辱历史。

中国赫哲族的“嫁令阔”与俄罗斯那乃族的“嫁利”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唱词中都有很多同定的衬词,如赫哲族的“赫尼哪”、“啊郎赫尼哪”、“哦呐呐”,那乃族的“赫尼那,拉尼那”、“哈纳纳,拉纳纳”、“阿纳纳,米亚娃姆巴伊”等等。从两者旋律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来看,古老的赫哲族“嫁令阔”与那乃族“嫁利”都是建立在中国五声调式的基础上,以“宫”、“微”调为主的单乐段或乐句群结构。节拍多为强弱分明的2/4、4/4,其次为3/4、6/8。中国赫哲族民歌《野合》与俄罗斯那乃族民歌《划船歌》两者大同小异。[5]

二、东北民歌的特征

我们从经济、地域、民族、宗教、国际等各个文化层面来考察东北民歌的历史的传承与演变,可以看出东北民歌在这些文化层面影响下,有以下特征:

1.多样性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东北民歌,丰富多姿,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多样性。传统东北民歌按内容划分主要有十类:历史传说歌,如《九反朝阳》(清咸丰年间朝阳农民李凤奎起义的故事)、《六十三》(清末辽宁地区蒙古族英雄“六十三”的反清反帝斗争的故事)、《东北失守十四年》、《攻打四平》等;民间风俗歌,如《小拜年》《小看戏》《小逛庙》《看秧歌》《放风筝》《新婚喜歌》《哭九包》(丧俗)等;劳动歌,如《打水歌》《拣棉花》《正采茶》《生产忙》等;地方名胜歌,如《夸哈尔滨》《夸沈阳》《山水醉了咱赫哲人》等;情歌,如《绣云肩》《叫五更》《盼情郎》《瞧情郎》《探情郎》《光棍哭》《忠实的心哪想念你》《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白嘎拉山情歌》等;家庭歌,如《补母十重恩》、《十大想》(唱全家老少)等;劝诫歌,如《九劝人》、《劝情郎》、《劝夫别耍钱》、《断道》(劝劫匪改邪归正)等;讽刺歌,如《拙姑娘》《拙老婆》等;知识歌,如《正对花》《反对花》等;寓言故事歌,如《鸳鸯嫁老雕》《乌鸦反哺》等。

2.流变性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东北的民歌,之所以丰富多姿,在于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具有很强的流变性。如东北时调大多是从关内流传到东北后,其音乐产生了一定转型后所形成的变体。从表现形式上看,“五更”、“四季”、“十二月”、“绣荷包”调等较多。以“五更体”调为变体就有几十首之多,如《大将五更》《叫五更》《耍钱五更》《盼郎五更》等;以“绣荷包”调为变体的有二十来种,如《绣门帘》《绣云肩》《绣荷包》《绣耳包》《绣兜兜》《绣八仙》《绣八出戏》等;以“四季体”调为变体的有十来种,如《渔民四季歌》《孟姜女四季歌》等;以“十二月体”调为变体的也有十来种,如《画扇面》《夸沈阳》《夸哈尔滨》《十二月采茶》等。[5]

3.时代性

东北的民歌除了有很强的地域性,还能与时俱进,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东北民歌表现了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生活和精神面貌,倾述出时代的心声。如反映清末民初“闯关东”的移民的离愁——《月牙五更》,还有生活的悲苦——《贫农四季歌》;日本侵略者铁蹄下东北人民的血泪控诉——《九·一八小调》,还有对抗联英雄的热情歌颂——《松花江水流不停》;新时代又有了新的颂歌《幸福生活万万年》《越走越亮堂》等。东北民歌内容紧随时代节拍,反映了时代变迁。

总之,在中国东北地区一体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东北民歌风格在经济、地域、民族、宗教、国际等各个文化层面塑造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这一地区民歌多样、流变和富有时代性的艺术特色。

[1]王广义.中国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多元性历史解读[J].华夏文化论坛,2013(1).

[2]李乡状.民歌艺术与欣赏[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121-124.

[3]刘荣德,李殿明.冀东民歌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97-306.

[4]杨士清.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传统民歌体裁形式的比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9(2).

[5]陶亚兵.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190-191.

(责任编辑:黄向苗)

Study on Folk Songs of Northeast China from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WANG Guangyi,TAN Han

China Northeast regiona1 cu1ture embodies the integrated p1ura1istic features,such as compatibi1ity,diversi⁃ty,opening and so on.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the inheritance and evo1u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Northeast fo1k songs from the 1eve1 of economic,geographica1,ethnic and re1igious,internationa1 and other e1ements.Under these effect,the a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east fo1k songs such as diversity,rheo1ogica1 and contemporaneity are formed.

mu1ti cu1ture;Northeast China;fo1k songs

J607

A

2015-04-08

王广义(1972— ),男,黑龙江泰来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东北地区社会文化史、音乐史研究;谭韩(1982—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研究生,主要从事东北地方音乐史研究。(长春130012)

∗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近代以来东北地区人口与社会历史文化资料整理研究》成果(第49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北抗联国外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ADJ005);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领袖培育计划成果(项目编号:2015FRLX19)。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民歌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