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需要意识的培养

2015-01-30邹小霞

中小学电教 2015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学习者笔者

☆ 邹小霞

(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江苏如皋 22653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需要意识的培养

☆ 邹小霞

(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江苏如皋 226531)

学习需要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直接决定学习的意向、愿望和兴趣,而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尝试成功的关键因素。为促使传统枯躁、乏味、抽象的信息技术课堂走向丰富、精彩、明晰的信息技术课堂的高级攀越,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学习需要意识,提升其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理性对待信息技术课程,使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得以健康、良性地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学习需要;意识;培养

一、引言

需要是产生认知活动的源动力,是个体活动动机的源泉,学习需要是在需要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概念,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学生对学习力求获得满足和期望的内心状态。在伯顿(J.K.Burton)和梅里尔(P.F.Merrill)的著作《需要的评价:目的、需要和优先考虑的需要》中把与教育有关的需要分为五类:标准的需要、感到的需要、表达的需要、比较的需要、预期的需要。其核心含义是:当“现实”与“期望”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产生“需要”。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有关学习者已经具备的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揭示出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学习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所在,剖析寻找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以确定如何解决该问题的合适方法和有效途径。分析学习需要的重点是研究学习者的学习状况。

在实际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受功利价值的影响,在以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高通过率的领导意志的灌输下,课程执行短视浮躁、急功近利,将信息技术课沦为工具技能课,对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和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理解存在缺失、偏失和游离等问题。如何将传统枯躁、乏味、抽象的信息技术课堂走向丰富、精彩、明晰的信息技术课堂的高级攀越,作为承担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学习需要意识,提升其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理性对待信息技术课程,使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得以健康、良性地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需要意识的培养路径选择

1.渗透学科整合思想教育,纠正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偏差,提高需要意识

学生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是有原因的,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认为所学的信息技术没有实际的作用,说白了就是对考试作用不大。因此,学生可能会“喜欢”信息技术课,但却不会真正“爱上”信息技术课。基于这样的现实,笔者试图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与信息技术学习之间找到一个联系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与数学老师交流,谈到学生在函数知识的学习上有困难,学生不知道函数图像是怎么来的,无法动态地理解函数图像。笔者突发奇想,动态的函数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中的编程来学习呀。但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经向数学教师请教,并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计算机程序设计,笔者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方面,学生有着理解函数图像的需要;另一方面,高中学生具有这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够领悟基本的逻辑语言,能够理解一个小程序所体现出来的程序设计思路。也就是说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实施这一教学是可行的。

那么,从主观的角度来看学生会怎么样呢?笔者为此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十分感兴趣,因为,他们几乎没有想过在信息技术课上可以接触到其它学科的知识(而用信息技术支持其它学科的学习倒是很常见),他们也没有想过自己可以亲手用计算机绘制出函数图像。显然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他们也担心这是不是太复杂,而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自信地告诉他们,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目标。

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就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需要意识,强化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用”感和成就感,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需要意识。

2.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魅力,影响学生的学习需要意识

浙江信息技术特级教师边楚女老师一直强调信息技术课堂的人文性,边老师的课总是那么循循善诱,课堂语言温婉风趣,教学设计内涵丰富。如果信息技术教育中缺少人文性魅力,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感到茫然,导致课堂的低效,因此,对学生人文观的引领,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意义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讲授《搜索引擎》时,笔者有意识地介绍了两位IT界名人的创业经历:李彦宏的众里寻他千“百度”,张朝阳的“搜狐”传奇经历,使得学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提升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同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意识也自然而然随之增强了。

3.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协作学习和层次性差异中增强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层次差异的学生共同构成的学习群体,学习者彼此之间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对话、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以及从其他个体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个体持续的学习活动,从而激发个体的学习需要,如:在《算法认识初步》一节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第一步,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运行二次函数的程序,以让学生观察到二次函数图像生成的过程;第二步,提出问题,这一图像是如何生成的呢?数学上该图像又是如何得来的呢?第三步,分析归纳数学中二次函数图像的获得过程,总结其中的方法与步骤,结合运算与编程的知识得出通过编程的方法得到该图像的方法,即人们常说的“算法”;第四步,结合第一步呈现的程序进行分析;第五步,学生实际训练;第六步,总结交流。在这六个步骤中,第三、四、五步是最为关键的,其中,第三、四两步是理论分析,第五步是实践。

实际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共同体为载体,让学生在共同体中对程序语言的对比分析中生成理解,比如:程序中的Private Sub Command 1_click()就是一个与“事件”相关的语言,而随后的Dim x,y As Single就是一个定义变量的语言。在共同体中交流、理解、内化,在共同体中进行头脑风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帮助学生学习和养成良好的协作学习与个体内化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的学习需要意识自然得以提升。

三、总结与反思

学习需要是一种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需要直接决定学习的意向、愿望和兴趣。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这也提醒笔者,即使是信息技术这样一门没有应试压力的课程的教学,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任何学习的需要都有可能成为信息技术学习的出发点。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论证,我们坚信只要信息技术工作者能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到文中提及的几点,积极探索和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需要一定能得到更为有效的激发和转化。

值得反思的是,由于不同学生的起点层次不同,在共同体学习中也出现部分学生在通过协作学习仍不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因此,实际教学中还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个别教学。总而言之,笔者通过实践,提高学习需要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起很大的助推作用,特别是强调高效课堂的今天,学习需要是实现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又一途径,对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G434

A

1671-7503(2015)05-0019-02

郑方林]

猜你喜欢

共同体学习者笔者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老师,别走……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