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族民歌构成要素及风格特征探析

2015-01-30马生福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8期
关键词:风格特征形态要素

马生福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

哈萨克族民歌构成要素及风格特征探析

马生福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本文以哈萨克族民歌形态为本体,从构成民歌的旋法、曲式结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等要素为观照对象,对哈萨克族民歌进行较客观的综合分析,总结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特征,并阐述哈萨克族民歌与其生成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哈萨克族民歌; 要素; 形态; 风格特征

民歌是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中重要的构成成分。如何使这一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科学完整的保留,并使其不断地传承、发扬、光大,是我国音乐学界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的课题之一。为此,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民族音乐学者对民歌进行了全面的挖掘、搜集、整理。七、八十年代民歌研究更趋体系化,日益体现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已获国内民歌研究成果(包括不同民族民歌集、各省区民歌集成、关于民歌的论著等)的梳理、分析可知,对新疆民歌的研究,特别是对哈萨克族民歌的研究虽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研究目标的单一性以及对民歌整体宏观研究的笼统性,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深入、具体、微观的研究分析,以利于我们更加全面认识哈萨克族民歌独特的风格特征。为此,本文将以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本体特性为观测点,采用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对哈萨克族民歌构成诸要素中的旋法、节奏节拍、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究,为认识和了解哈萨克族民歌形态和风格特征提供客观、全面的依据。

一、哈萨克族民歌概述

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支翅膀”的民间谚语就形象地说明了民歌与哈萨克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及民歌在哈萨克人民生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哈萨克族民歌从音乐特点上可分为“安”和“艾伦”两大类。

“安”是哈萨克语“歌”的意思,“安”类的歌曲多有固定的歌词和曲名,旋律优美动听,音域宽广,曲体结构大部分是在单乐段反复基础上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基本节拍为二拍子和三拍子,人们把擅长演唱这类民歌的人称为“安琪”(意为歌唱家),人们所熟悉的哈萨克族民歌大部分属于这一类。

“安”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独唱与弹唱两种,前者的节拍徐缓,旋律悠扬,后者则以冬不拉为伴奏的自弹自唱,采用3/8为主的多种混合节拍,旋律粗犷热情,在混合节拍不规则的强弱变化中显示出独特的韵律。“安”的歌词很多是由哈萨克族历史上或近现代著名的诗人与民间歌手创作的,而歌曲的旋律则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体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与这些优秀的民间诗歌共同塑造了完美的艺术形象。

“艾伦”是哈萨克语“诗歌”的意思。这类民歌无固定的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哈萨克人将即兴填词的能手尊称为“阿肯”。“艾伦”的结构比“安”短小,曲调与语言音调紧密结合而平稳流畅,曲式多为单乐段或经过扩充的单乐段。“艾伦”的演唱形式以对唱(阿依特斯)为主,兼有自弹自唱或独唱。

(一) 旋法及曲式结构

哈萨克族民歌旋律的发展多采用扩展、模进、重复与变化重复等手法,跳进较为多见,带有呼唤性的音调在哈萨克族民歌中最具特色,这种呼唤性音调通常用四度或五度的音程关系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歌曲的曲首部分,还可以发展成为以六度或八度的音程关系,常运用不同的曲调变体出现在旋律的结构内部,它往往是歌曲的核心音调。

哈萨克族民歌的曲式结构较自由、多样。非方整性结构和不等长乐句构成乐段是突出特点。在单乐段反复的基础上加副歌的曲式结构是哈萨克族民歌较为典型的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中副歌往往是主题的扩展、变化重复或完全重复。有时经过扩充的单乐段还可发展成为复乐段;在主副部之间带有插句也是哈萨克族民歌中较常见的结构。

(二) 节奏节拍

哈萨克族民歌的节奏、节拍多种多样,并富于变化。节拍多以二拍子或三拍子为基本拍子,结构内部又插入非正规循环的变换拍子(如五拍子)等,所谓3/4拍的节拍关系也不是强弱弱的形式,而是由于第二拍的长音符使这一小节成为切分节奏,第二拍成为强拍。

马是哈萨克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故哈萨克民歌多采用符点、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等节奏型来表现马跑蹄响的情景。

(三) 调式调性

哈萨克族民歌的调式丰富多彩,除了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构成的各种调式外,在旋律中还有着与欧洲大小调式相互融合的特征。有时还出现调式交替和转调,旋律中常有作为辅助音的降si音的出现。建立在以do为主音调式的旋律,收束处的Ⅶ级音往往有明显的导音性质。旋律中常采用一种特殊的七声音阶调式,它是在五声宫调式的基础上加上降si和si构成的。降si从上方给羽音以支持,成为羽音的辅助音,si从下方支持宫音成为导音。除此,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并存的现象在哈萨克族民歌中也时有出现。

对于民歌的旋律曲调,哈萨克族有自己一套分类称呼。诸如“萨仁”、“托勒阿乌”、“捷勒德尔篾”等等。这种分类称呼通常结合着歌的内容。

二、哈萨克族民歌的基本特征

(一)哈萨克族民歌的形态特征

任何一个民族的音乐特征都是在一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由于哈萨克族自古以来长期游牧于北方草原,历史上有过许多次民族大迁徙,有时甚至是洲际的大迁徙,他们辗转于欧亚大陆之间。因此,哈萨克族传统音乐属于欧洲音乐文化类型与中国音乐文化类型的混合型,其音乐在音阶、调式、旋律等形态上具有东西方兼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民间音乐使用自然律基础上的七声音阶,同时也使用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但以七声音阶为主

哈萨克族民间音乐的调式不同于欧洲大、小调体系,它使用do、sol、re、la为主音的四种调式,常以主音上方五度音为支柱音。七声音阶的民歌运用五声旋法和“三音列”进行,使七声和五声融为一体。

2.哈萨克民歌普遍带有呼唤性的音调及歌词,而且这一类歌词往往是歌曲的衬词

它或出现在曲首,或出现在乐句的结尾。呼唤的音调可以由四度发展到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等不同的音程关系。喜用带副歌的二部曲式。副歌的结构往往是变化地重复第二个乐句。

3.无论是民歌还是器乐曲,旋律运动的形态和结构原则与欧洲(西方)相似,常运用复调模进和展开的手法。

4.节奏节拍保持了游牧民族多样化的特点

大部分民歌的节奏节拍有着较强的规律性,而部分民歌又将游牧民族常用的散板转化为不规则的混合拍,或出其不意地变换强弱,使民歌形态更加丰富。2/4拍、3/4拍是主要节拍类型,其间也有5/8拍(2+3或3+2)等混合节拍。有规律的节拍使民歌旋律委婉、悠扬、流畅,适合抒情。不规则的混合节拍又使民歌旋律明快、新颖,富于变化。

5.民间歌曲中常出现降七度音,并常与七度音并列于一曲

降七度音的频繁使用与出现,是由于它在泛音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不能将它理解为“燕乐音阶”中的降si音。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的降七音,常在上行级进或跳进的旋律中出现。它们各有不同的特性,不可等同。

(二)哈萨克族民歌的题材特征

通过对哈萨克族民歌的上述分类叙述,我们发现民歌内容上具有突出特征,而这些特征会对我们获得这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了解和认识哈萨克民族的精神面貌有所帮助。

1.民歌题材突出“草原性”音乐文化特质。

作为世代以“逐水草而生”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哈萨克族而言,草原为其提供了特定的生产、生活空间,同时也为这一民族“草原性”特征音乐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提供着滋养的土壤。因此,就民歌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无论是颂赞歌曲、爱情歌曲,还是习俗歌曲、日常生活歌曲,无不深深打上了浓重草原音乐文化特质的烙印,歌唱的对象都是以草原游牧生活环境中的人、物、事、景等为重点。重自然性实物,轻社会性现象,是哈萨克族民歌的突出特点,也是一切草原游牧民族民歌的共同特征。

2.爱情歌曲和婚礼歌在哈萨克族民歌题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和重要地位。

纵观哈萨克民族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部落族群是这个民族长期发展的社会构架形式,家庭又是构成部落族群稳定发展的基本单位。民歌题材中表达人们向往美好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内容就有了其社会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大量此类题材民歌的分析可见,大部分爱情歌曲都以向往、歌唱、追求美好的爱情为主要内容。同时,它为部落族群之间建立相互联系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性。而部落组群之间的集体性社会活动又为人们的爱情生活提供了自由的天地,也为人们抒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追求、赞美之情的爱情歌曲提供了生成、发展空间。

此外,也不乏因爱情最终不能实现而痛苦,因与情人被迫分离而哀怨、思念(如《嘎哦丽泰》等)的内容。受游牧经济的影响和哈萨克族社会传统的始祖宗法参与的长期存在,建立在财产分割和父亲意志基础上的包办婚姻扼杀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生活的追求。因此,抒发哀怨、痛苦和思念之情就成了构成哈萨克族爱情歌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婚礼歌则更多体现出了劝慰、教化的社会功能,教育年轻人要对即将开始的家庭生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奉劝新人要安心于婚后的家庭生活,尽心侍奉好公婆和丈夫,不要为父母、亲人担忧等。

三、结 语

本文以史料为依据,以田野工作为基础,以民歌形态分

析为主线,在给予整体观照的基础上,从法调、节奏节拍、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等方面对哈萨克族传统民间歌曲做了较全面的剖析,总结了该民族民歌的形态特征和题材特征,并就这种风格特征的形成与其生成的文化环境的关系作了较为客观的阐述。为认识和了解哈萨克族民歌的风格特征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简其华 王曾婉,《哈萨克民歌》,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982 年7月第1版.

[2]布兰太.多斯江,《哈萨克文学的金摇篮——对唱》,《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1期.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丛刊编辑组,巴里坤哈萨克族风俗习惯[M].,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6年第1版.

[4]寒冰,匈牙利民歌与哈萨克民歌之渊源探究[J].新疆艺术,1987年 第4期.

[5]苏北海,哈族文学的源泉--对唱[J].历史大观园,1988年第3 期.

[6]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新疆大学出版社 ,1989年第1版.

[7]段石羽,荒诞中的奇魂-试论哈族谎言歌[J] 新疆大学学报,1989年2期.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风格特征形态要素
傣族舞蹈中基本体态短句的风格特征及训练方法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战斗精神的五个要素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建筑设计基础教育中“体”与“空间”形态的自组织
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NO.1)的演奏特点与风格特征
“互联网+”视域下的公益新形态探究
基于民族风格特征的云南原生态音乐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