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俗信仰的视角解读贵州施洞苗族银头饰

2015-01-30胡嘉玮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8期
关键词:银饰民俗学黔东南

胡嘉玮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从民俗信仰的视角解读贵州施洞苗族银头饰

胡嘉玮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摘要】本文以对贵州施洞银饰所做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民俗学理论,从民俗信仰的角度对贵州施洞苗族的银头饰的造型、象征意义以及文化内涵进行了阐述与解读。民俗信仰在苗族银饰品造型当中的外化,使得一件银饰品从简单的装饰物变为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传统饰品当中所包含的信仰,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对于如今首饰设计民族化的研究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俗学;民族信仰;黔东南;苗族;银饰

所谓“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1]。苗族作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灵魂。在“万物有灵”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苗族人对自然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对图腾的崇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方方面面。苗族支系众多,就银饰的工艺复杂程度与佩戴之讲究而言,贵州施洞地区的苗族银饰可谓极具代表性。其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除外观华丽壮观之外,它所具有的精神层面的内涵也是值得我们探寻的。以下,将从民俗信仰的视角,尝试对贵州施洞苗族银头饰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予以剖析。

一、贵州施洞苗族的信仰对象

(一)《苗族古歌》所蕴含的世界观

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用自己的语言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最原始的祖先是谁?回答这些问题的神话故事往往被称作生命创生神话,又称创世纪。苗语中部黔东南《苗族古歌》当中,便为我们讲述了苗族的起源。远古时候,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陆地上没有生物,天空中也没有云彩,天地之间一片寂寥。唯有风在这荒芜的天地间之间游走。这些自由自在的风化为白雾,浓雾又化做云彩,云积成雨,雨落在地上生了根,化作一棵枫树。枫树生蝴蝶妈妈,蝴蝶妈妈与一个水泡相恋,生下十二个生命蛋,鸡宇鸟受到感应孵化了这些蛋,于是姜央、雷公、水龙、老虎、大象、蛇、鬼神等十二个兄弟就来到了世界上。后来经过比试,姜央成为了十二个兄弟中的老大,也就是苗族的祖先,繁衍后代,生生不息,最终形成了浪漫而坚毅的苗族。

从苗族创世纪的古歌当中,我们看到苗人相信大自然皆是蝴蝶妈妈的子孙,人只是其中之一,并非世界的主宰。人与自然的生命同源,所有生命都是兄弟姐妹,所有生命皆是神圣的、平等的,他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欢乐而和谐地共存。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便是苗人的生活哲学。

(二)“蝴蝶妈妈”所折射的信仰对象

“民俗信仰的对象古今掺杂,兼容并蓄,种类繁多”[1]。我们从对苗族的古歌及世界观的分析当中发现,苗族的信仰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对灵魂的信仰,对自然神的信仰,对图腾的信仰,对祖先神的信仰以及对于生育神的信仰。这五种信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将以贵州施洞苗族对于“蝴蝶妈妈”的信仰为例,来分析其信仰对象。

第一,以灵魂为信仰对象。苗族人将蝴蝶这一动物形象赋予了人的意识观念,它有思想,有灵魂,知道孤独寂寞,还会和水泡交流情感产生爱情,并孕育后代。我们知道,蝴蝶的受孕过程是通过雄蝶与雌蝶交尾而完成的,蝴蝶和水泡孕育后代,显然是一种浪漫的说法。将蝴蝶与水泡拟人化,便是灵魂信仰的一种表现,认为万物有灵。

第二,以自然神为信仰对象。苗族人对“蝴蝶妈妈”的信仰,属于对自然界中动物神的崇拜。人类将自然神拟人化,使得自然神具有了人的属性,苗族古歌中所说的蝴蝶谈恋爱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第三,以图腾为信仰对象。关于苗族所崇拜的图腾到底是什么,说法不一,学界也尚未达成共识,比较常见的说法有枫木、牛、龙、鸟以及蝴蝶。总体而言“苗族图腾即是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2]。 无论是牛、龙、鸟或是蝴蝶,都与苗族的创世纪相关。

第四,以祖先神为信仰对象。“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话的结果”[1]。黔东南苗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吃牯脏”(又名牯藏节),便是为了祭奠苗族的祖先。贵州施洞苗族博物馆负责人为我们讲述了牯藏节杀牛祭祖的由来,据说,苗族人相信死后会和老祖宗在一起,有个人在祭祀老祖宗的时候,杀了一只鸡,结果一天都很不顺利。于是就去问牛,老祖宗不高兴是不是因为嫌弃祭品太小了,于是牛就对人说:“那就杀我,把我献给老祖宗,我够大了吧。”于是,牛就成为了苗族祭祖时的祭品。现在用牛祭祖的时候都会唱一首歌,“牛啊,不是我们要杀你的啊,是你当年答应了老祖宗”。

第五,以生育神为信仰对象。在古代,人均寿命较短,多子多福的思想比较普遍。蝴蝶的繁殖能力很强,象征着多子与延续。苗族古歌中以蝴蝶作为世间万物的妈妈,也正是苗族对于生育神信仰的一种表现。

(三)贵州施洞苗族银饰的概况

在黔东南地区,银饰是苗族民族服饰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种繁多,有四十余种,可以归纳为头饰、胸颈饰、衣饰、背饰、腰坠饰、手饰、脚饰等,从头到脚,相映成辉,将银饰的装饰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银饰的诸多品种之中,又以造型夸张,气质华贵,做工精美的头饰最具代表性。贵州施洞族的头饰主要由硕大的龙凤银龙角,银马花围帕以及各种银花发簪所组成。其制作工艺复杂,通常为机器配合手工打制,在锻制银头饰的过程中从机器加工到手工锤揲需要二十余道工序。银饰作为苗族文化与信仰的重要载体, “由于文化传统的历史制约及其对个体审美心理的本质同化作用,银饰艺术在群体心理中才获得了丰富的生存土壤,崇尚银饰成为一种历代不衰的社会风气,这也是苗族进行社会化的标志”[3]。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银饰当中所传递的民俗信仰也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二、贵州施洞苗族银头饰的分类及其所传递的民俗信仰

(一) 银角(龙凤纹龙角)

贵州施洞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两角之间分布四根银片与扇骨相似而得名),高约35厘米,宽约30厘米,是苗族银角当中造型最为复杂,做工最为精细,传达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种银头饰。其纹饰当中包含了苗族传统民俗信仰,同时也体现了苗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与信仰不断渗透并相互交融,逐渐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银角主体呈弧形,角的顶端用施洞苗所独有的镂空桐子花为装饰。在两角之间有四条略高出银角的银片,分布均匀,顶端饰簪花蝴蝶吊坠,蝶口衔瓜米垂穗。其错落高度与银角在外轮廓上构成了和谐的弧线。银角主纹为对称二龙戏珠,龙身凸起为浮雕状。银片正中镶嵌一面小圆镜。在圆镜周围,依次镶嵌珠宝纹、火焰纹、凤鸟纹样、蝴蝶纹样以及人物纹样等饰物。

银角在设计当中所使用的纹样意向,皆可以追溯到《苗族古歌》创世纪当中。四只位于银角顶端的蝴蝶,象征着万物的创始者,她们在俯看着自己所创造的世界,龙、鸟、人、火焰等相互交融和谐相处。体现了苗族人对于自然神以及图腾的信仰。许多学者将龙的纹样解释为苗族银饰纹样被汉化的结果,对此我提出了另外一种假设,水龙作为蝴蝶妈妈的孩子之一,其龙的形象虽然受到了汉族龙图腾的影响,但其象征意义依旧是众生灵之一,并无诸如皇权等特殊地位。

(二) 银马花围帕

贵州施洞苗族银马花围帕,高约8厘米,长约40厘米。其整体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30个錾刻浮雕桐子花,花边为细芒状。中层正中镶嵌一面小圆镜,以珠宝纹镶边,火焰纹环绕,与银角镜边使用的装饰纹样相同。镜片两侧各有7位着古时戎装的骑马将士,他们手持兵器,相向而立。下层为垂穗,以枫树叶为装饰纹样。

银马花围帕反映了过去苗族先民西征的艰苦历程。依据《苗族古歌》当中的说法,我们可以推测,这里的枫叶垂穗代表了苗人的老祖宗,我们可以将这件银围帕解读为,苗人的每一次征程都有他们的老祖宗在保佑着,就算是在战争中不幸牺牲,也可以回到老祖宗那里去,给自己的灵魂一个安宁的归宿,这体现了苗族人对于灵魂与祖先神的信仰。“从中,人们可以看到苗族的远古遗风,看到苗族在历史上迁徙和发展的轨迹。”[4]

(三) 凤鸟银花发簪

贵州施洞苗族凤鸟银花发簪,长约18厘米,宽约15厘米。从凤鸟的整体造型来看,较为纤细,整体装饰效果极为繁缛奢华。整簪以鸟身为中心,凤颈用银丝编织而成,凤尾辅饰的银片呈辐射状向四周伸展,宛若一团锦绣花簇。

凤鸟、蝴蝶、花卉的组合运用与银角当中的组合运用象征意义类似,体现了苗族万物和谐相处的世界观。将蝴蝶与鸟的意向相结合,同时也表达了苗人乐于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

(四) 蝴蝶吊穗银发簪

贵州施洞苗族的蝴蝶吊穗银发簪,长约19厘米,宽约14厘米,吊穗约长12厘米。这一发簪的花纹堆叠较凤鸟银花发簪而言相对简约。以蝶形作为主要的装饰纹样。

发簪使用蝴蝶妈妈的造型作为装饰纹样,根据上文中对于苗族民俗信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纹样的使用并不单单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考虑,而是体现了苗人的万物有灵的世界观,以及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

三、结语

贵州施洞苗族银头饰,从形制到纹样均体现了黔东南苗族古而有之的民俗信仰以及民族融合所带来的具有时代感的

汉化设计。“物质的文化形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它必须符合民族群体审美情趣,时代审美和区域文化思潮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延续发展。”[5]银饰品造型当中的观念外化,使得一件银饰品从简单的装饰物变为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传统饰品当中所包含的信仰,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对于如今首饰设计民族化的研究,以及在首饰的创新设计当中,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成雪敏.苗族银饰图案题材研究[J].美术大观,2012(12):56-57.

[3]田爱华. 苗族银头饰造型的象征寓意剖析——以贵州雷山西江、台江施洞银角为例[J].装饰,2014(1):114-117.

[4]于婧.苗族[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5]唐绪祥.贵州施洞苗族银饰考察[J].装饰,2001(2):64-65.

作者简介:胡嘉玮(1989-),女,山西太原人,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G812.4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银饰民俗学黔东南
遇见黔东南
高浮雕银饰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诗书画苑
银饰
寻味贵州——黔东南
总括*
《超越“20世纪民俗学”: 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序 言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