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学成人理念

2015-01-30黄开国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礼义荀子儒学

黄开国

(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儒学成人理念

黄开国

(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导,儒学的精义在教人形成有道德的高尚人格,成人理念是儒学的核心。儒学成人理念中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以礼义为出发点,强调礼义对人之为人的重要性,并对成人做了丰富的规定,而重视人的主体道德自觉则是成人的最重要保证。

儒学;成人;礼义;道德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导以儒释道为主体包容诸子百家的文化系统。它所包含的价值、意义、信仰,对中国人的人格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之为中国,中国人之为中国人,不在地域、肤色、语言,而在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根核则在儒学。儒学的创立者是春秋末年的孔子,用历代思想家的话来说,孔子的思想集古代圣王之大成,又有合于春秋时代发展的创新(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中国古代以来有价值的文化精髓多为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所继承,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儒学又不断与时俱进的加入了不少有价值的思想文化因素。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学在先秦是最有影响的显学,从汉代以来二千余年一直是官方尊奉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也对中国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其中的成人理念在今天的社会尤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与重要价值。

一、礼义是儒学成人理念的核心

儒学可以用二个字来概括,这就是“人学”;或用四个字来概括,这就是“成人之学”。儒学千言万语,不外乎教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对人民、社会有用的人才。儒学的典籍无论是五经,还是四书,儒学的学派无论是汉学,还是宋学,儒学的历代大师,无不以成人理念为其思想学说的核心。

基于人是不同于禽兽的类的人类自觉,这是儒学成人理念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与禽兽的区别何在?人为什么贵于万物?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远古先哲,经过长期的思考,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他们认为,人是不同于禽兽的类,人与禽兽的区别不在人有两足无毛这些自然生理方面,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在于人有礼义。这就是荀子说的:“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行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荀子·非相》)所谓辩是指辩识、分辨,辩识、分辨本来属于认识论的问题,但荀子这里并不是或至少主要不是讲认识论问题,而是讲对父子之亲、夫妇之别的礼的分辨,是讲礼义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先秦儒学的最重要的问题,集先秦汉初儒学礼论之大成的《礼记》,在第一篇《曲礼》开首就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虽然《礼记》成书在西汉中期,但将这段话置于全书之首的这一编撰无疑是深得儒学大义的,体现了对人的认识,在儒学中的中心地位。此外,在《礼记》的《乐记》等篇以及《榖梁传》等典籍中都有类似论述。以礼义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贵于禽兽的所在,是儒学成人理念最早得出的最重要内容,也是儒学成人理念的基石。一个中国人,不讲礼义,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

礼义有外在的礼仪规范,还有由礼仪礼节外在规范所蕴含的道德、政治与文化意义,这就是礼义的内在价值。这两个方面,先秦的儒学大师最注重的是礼义的价值意义。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义的价值意义被践踏,而发出了:“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的哀叹。以至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以礼义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礼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就在于有仁义礼智的四端,并以有无四端,作为人禽之分的根据。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善,故在人性论上持性善说。性善说是儒学发展史的最大意义,在于第一次系统的对人之为人这一重大问题,做出了人性论论证,奠定儒学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基调。孟子所确立的这一思想,成为后来儒学的最根本的理念,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开首就是孟子的性善说,绝非偶然。即使被认为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立的荀子,也是以礼义为人的本质。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荀子多次指斥不合礼义的行为是“禽兽之行”(《荀子·荣辱》),以不修礼义的人“嫌于禽兽矣”(《荀子·礼论》),“是禽兽之不若也”(《荀子·礼论》)。这些儒学大师的论述都贯穿着以礼义为人之为人的本质的共同认识。而他们所说的礼义,并不在形式上遵循了礼义的外在规范,而在于有无礼义的精神实质。按照儒学的这一观点,一个人只要没有礼义的精神实质,即使说得再冠冕堂皇,也不具备为人的资格。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表面上的谦谦君子,背地里却言行不一,专门做一些见不得人下三滥的肮脏勾当的人,被老百姓斥为衣冠禽兽,正是儒学成人理念对中国人精神影响的具体体现。

从生理说,古代以年满18岁即为成人。但如果不懂礼义,不按礼义的规定来行为,即使年满18岁,也不能称为成人,也不够成人的标准。儒学典籍关于古代冠礼的记载,就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

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故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玄冠玄端奠挚于君,遂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以成人见。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

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故圣王重礼。故曰:“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①

在儒学看来,成人礼所以要庄重盛大,是因为在其中贯穿着对成人的礼的精神要求。当举行成人礼之后,能够以礼义的规定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才可以称之为成人。这一以礼义为成人的本质规定,是儒学的通识。而古代对礼的重视,正是因为礼义是成人必不可少的内在要求,这就是春秋时期子大叔说的:“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②

二、成人理念的丰富内涵

儒学的成人,以礼义为成人之本,主要是就道德而言。但儒学讲的成人,绝不仅仅是道德的人格,而是具有丰富的内容。《论语·宪问》第十二章载:

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疏解此章说:“言兼此四子之长,则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然亦之为言,非其至者,盖就子路之所可及而语之也。若论其至,则非圣人之尽人道,不足以语此。”也就是说,即使依照较低的标准来看,儒学所说成人也是具有多方面内在要求的:智慧、寡欲、勇敢、多才多艺、精通礼乐,无一缺少,涉及到人的智能、人品、性格、才艺、政治、道德、音乐多方面的素养。用今天的话来讲,成人应该是一个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荀子用“全”与“粹”二个特点,作为“成人”的要求。他说: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栘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定,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荀子·劝学》)

这是《劝学篇》的最后一段话。荀子以人性恶,与禽兽无异,主张通过学习《诗》、《书》、《春秋》诸经,特别是学礼,使人性由恶变为美。而人性美即人之成人的标识,这标识又由人的视、听、言、虑等表现出来,人唯有在四个方面完全合于诸经与礼的规范,且纯粹无驳,具有“全”与“粹”的两个特点,并能在任何条件下自觉地坚守这一德操,才是合于美的要求,可以称为“成人”。荀子的“成人”观念,包含着对典藉文献知识的学习,社会典章制度与人际交往礼仪规范的熟习,一心造福天下万民的追求等等,他将“全”与“粹”作为这诸方面的内行要求,以“全”与“粹”的统一才可称之为美,这说明荀子的“成人”,乃是一种完美无暇的人格,极富美学的意义。它与孔子讲的成人应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人格一样,都是讲的一种至高至大的理想人格。讲“成人”,重在这种理想人格,是儒家“成人”理念的重要特点。

有礼义主要是讲成人的有别于禽兽,而以“全”与“粹”的完善统一才可称为成人,表明儒家所讲的成人,是一个有层次的多极观念。在这个观念中,儒家设定了不同层次的成人人格,如庶人、君子、贤人、圣人等等,历代儒家对此有相关的大量论说。这些成人人格各有许多规定,难以一一细论,其中论说得最多的是君子与圣人这两种成人人格。

君子是儒家所讲的成人的现实人格的主要体现。它在成人的层次上,是高于仅别于禽兽的人,又不如贤人、圣人的人格,它是经过人在现实社会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境界。所以,孔子在讲了成人的理想人格之后说:“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从历代儒家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说中,可知君子绝非一般能行礼义的成人,而是现实社会中成人的优秀楷模。根据历代儒学家与儒学经典关于君子的论述,儒学的君子人格具有如下五个特征:其一,广博的仁爱之心;其二,执著的道义追求;其三,高度的道德自觉;其四,宽容的待人胸怀;其五,豁达的人生态度。儒家看来,这种君子人格只要人努力去追求,就完全可以实现,因此,它是任何社会都可以见到的现实人格。

儒家以君子为成人的现实人格代表,这就给—般人的成人追求提供了—个可见的参照,历代儒家大师大谈特谈君子人格,就是要人们知道君子是人经过努力都可能达到的境界,从而,使人对成就君子这一成人模范人格充满信心,以形成人人争做君子的社会风尚。

圣人则是儒家成人观念中的最高理想人格。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论语·述而》)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荀子说:“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董仲舒说圣人的“至德巍巍乎不可加矣”③。都是讲圣人在道德方面的完美无加。君子是现实中的成人理想人格,故可以看到。圣人则是成人的最高理想人格,所以,在现实社会中是看不见的。但是,若无这一至高至大至善的成人理想人格,成人的追求就不会完美,就有所止境,圣人又不可得见,于是,儒家就将已经过去了的历史人物予以美化,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如何完美并称为圣人,后儒则在周公之后,加上被儒学神圣化的孔子,构成一个至孔子而终后世无继的圣人系列。到西汉时,儒家所讲的圣人不是单一的道德人格,而是内圣外王的统一。一方面,圣人是具有至高德性的完美人格,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完美楷模;另一方面,圣人又是外王的最高境界,是能够造福万民,为人民带来全面而满足福祉的领袖。

儒家的圣人人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尽管这一人格并非现实的而是理想主义的,但它却在儒家成人观念中具有极大的意义。正是有了尽善尽美的圣人作为成人的最高楷模,才使儒家的成人理念成为没有止境的无限追求,人们才不会以现实的君子为满足,而不断向成人的极致作无尽的奋发努力。

三、儒学道德主体自觉论

儒学关于成人的规定,是要为实现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成为对全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能够造福于天下人民的人,提供一个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儒学成人理念最为重要的内容。围绕着成人目标的实现,儒学提出了道德主体自觉论,以保障成人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一道德主体自觉论,是儒学成人理论的最重要内容。在1994年举行的国际儒学联合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大会上,我提交的论文就是以“道德主体自觉论”来解读先秦儒学,以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都以道德主体自觉为中心,《大学》、《中庸》则是儒学道德主体自觉论的完成。④儒学强调道德主体自觉,目的是实现儒学的成人理想,而道德主体自觉则是实现成人目标的不二法门。

儒学道德主体自觉论在以道德为人之本的基础上,肯定人人皆具道德自觉的能力。人是否具有道德能力,是对人进行道德要求的基本前提。对此,孔子、孟子、荀子都无一例外地承认,每个人都有行使道德的主观能力。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欲仁得仁。”(《论语·尧曰》)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总括道德的概念,几乎是道德的同义语。孔子的这些论述明确肯定了道德主体的“我”、“己”具有践履道德的能力。孔子还有一著名命题:“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道是行仁之路,是以道德为重要内容的,这同样是对人的道德能力的肯定。孟子对道德主体的道德能力的认定、论说最有理据。他在与梁惠王答问时,曾反复用譬喻来证明这一点,他辨析不忍之心的运用扩大,犹如折枝一样容易,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而非挟泰山超北海那样力所不能。人未能扩充不忍之心,乃是因为自己不为,而不是不能。从而,就通过不能与不为的分别,论证了人实行道德的能力,不存在有无的问题,它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区别只在于为与不为,即有无主观自觉性的问题。同时,孟子还用人们见小孩落井,都会自然忍不住要去打救的著名例证,有力的论证了人的道德能力是天生的内在本能,不需任何外在的原因,而自然地在那里发生作用。荀子讲人性恶,但也承认,人在后天经圣王教化,化性起伪,仍可获得道德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人的内在要素。甚至认为,只要自我不断努力道德修养,同样可以成为圣人,所谓“一自善也,谓之圣人”(《荀子·君子》)。

重视自身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是儒学道德主体自觉论的第一要义,并由此形成了儒学的“求诸己”思想。孔子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学而》)“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重要的不在别人如何看,而在自己的道德修行。孟子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一著名的性命之辩,反对人对外在食色、富贵的名利追求,强调人自身的善端的扩充与道德的修养,是先秦儒学“求诸己”的精炼说明。孟子在儒学史上明确提出“身为本”的论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下》)这里不仅进一步论证了孔子的思想,而且直接开启了《大学》“修身为本”的观念,在儒学道德主体自觉论的发展中有着重大意义。

孔、孟、荀还提出了保证“求诸己”的自我道德修养的诸种方法。孔子有“忠恕之道”,其弟子曾子有“三省吾身”,孟子有“诚身”,荀子有“正身”,各有各的特色。曾子曾用“忠恕”二字,来作为贯穿孔子整个思想的概括。所谓忠与恕是有区别的,孔子对“恕”作过明确回答: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论语·颜渊》载,仲弓问仁,孔子回答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语。由此看来,恕乃是行仁之方,很为孔子所看重。“忠”是什么,孔子却无明说,一些学者认为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如此说不错,则孔子的忠恕之道乃是行仁的两种方法。忠是积极的修养方法,恕则是消极的修养办法。而忠与恕都强调一个“欲”字,欲不仅是主观动机,更是主观能动性,它必须合于仁的精神才是正当的。所以,“欲”与“不欲”都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贯注着仁的自觉精神。忠恕之道的出发点是己,对象是人,可称为由己以推人的修养方法。孔子另有“思齐”与“内省”两种修养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里仁》)看到贤的人,就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人家的毛病。二者都是有见于人,再反于己,可看作由人及己的修养方法。而思齐重在向善,内省偏于改过。其中内省一法为曾子所笃行,而发展为“三省吾身”。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三省”的内容都是就其改过而言,基本上是孔子内省法同一方向的具体化。

孟子对人的道德修养,讲求扩充善端,养浩然之气,求其放心等等,都可统摄于诚身。他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诚身将诚与身合在一起,对道德的主体自觉精神作了最好的表达。其后,《中庸》的诚的学说,即肇端于此。诚的修养方法亦为荀子所讲。但荀子更进了一步,由孟子的“诚身”变为了“诚心”,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则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化矣。”(《荀子·不苟》)心为身之内,身之主,所以,讲求诚心较诚身,是对道德主体内在精神的深化追求,更注重道德主体的自觉精神。顺着诚心,荀子在后文又提出了“慎独”说:“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荀子·不苟》)诚则正,故从诚心很容易推出正心,而正心为后来《大学》八目之一,慎独则为《大学》、《中庸》所同有,所以,荀子的诚的修养观念不仅与《大学》,而且与《中庸》都有着理论上的联系。诚是成人的最重要保障,关于这一点,宋儒王开祖说:“诚者,成也,所以成人也。人而不诚,禽兽奚择焉。君子处则其身安,出则其道尊。无他,不欺而已矣。……夫诚者,微也。诚于心,人莫之见也,接于物亦莫之见也,由人服而物化之,然后见焉,及其至也,充乎天地之大,此其著可知也矣。”⑤

孔、孟、荀的“求诸己”,与其保证的各种修养方法,都贯注着自觉的精神。这种道德自觉精神不仅是对道德的理性认知,而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因其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活动,所以,它在人的行为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来。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荀子说:“君子无日不在是”,“非礼不进,非义不受。”(《荀子·大略》)即使在极其丰厚的物欲引诱时,与遇到生命受到威胁的两种极端情形,有着道德自觉精神的人,也能不为利动,不惧威胁,而坚定自己的道德操守。荀子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视。”(《荀子·荣辱》)又说:“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荀子·王霸》)从正面讲,有道德自觉精神的人信守道义,决不会因任何物欲的诱惑而改变;从反面讲,做一件不道德的事,就可得到天下,有道德自觉精神的也决不会去做。而当道德与生命之间,二者必择其一时,有道德自觉精神的人,也会慨然“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舍身取义”(《孟子·告子上》)之举。由人的道德自觉精神所生发的这种价值取向,对中华人的气节培养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许多民族英雄能够为了国家、民族大义舍身取义,大义凛然,不为利动,就得益于儒学的这一观念的熏陶。

人有道德自觉精神,就能在任何情况下矢志道德,这是因为道德自觉精神的实现,在孔、孟、荀看来,不仅是一种伟大的勇敢精神,而且也是人生的最大快乐。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又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孟子讲的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在《强国篇》论三威,在《性恶篇》论三勇,皆分三个等次,而无不以道德之威、道德之勇为上,并用“块然而独立于天地之间”来形容。都是对道德自觉精神所体现出的大无畏勇敢的论说。

道德的自觉又是人生的真正乐趣所在。孔子以为,君子是不存在忧患的,就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只要自觉躬行道德,“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并且,还塑造了颜渊这样一个苦中得乐的典范,孔子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孔子弟子三千,高足七十,但孔门四科,以德行为第一,而以颜渊列第一,颜渊这种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处世态度与人生境界,与孔子的人生境界,被后世儒学誉为“孔颜乐处”,成为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所热衷讨论的命题,被汉、宋以来的儒学大师奉为最高的人格理想与道德境界。孟子亦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尊德乐义,则可嚣嚣矣。”(《孟子·尽心下》)自觉躬行道德就是人生的最大快乐。由自觉践行道德而带来的人生快乐与勇敢精神,又反过来加强了人的道德自觉力量,从而,使人时时处处自觉恪守道德,成为一种不为任何威胁、利诱所动摇的巨大精神力量。人能达到这一点,也就可以使自己逐渐成为道德的理想人格了,成就成人的理想。

在儒学看来,只有信奉道德主体自觉,才可以成为高尚的有道德的人,也才能够称之为成人。若不明成人之道,人就不会成其为人,还会一生陷入愚蠢无知的境地,朱熹说:“故徃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⑥

儒学的成人理念,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对中国人形成重视道德修养,以讲道德为荣,不讲道德为耻的社会风气,养成中国人重义不重利,舍身取义等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人能够成为知书达礼的文明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儒学的成人理念。尽管儒学从近代以来,就遭遇到被冷落、被否定、被批判的命运,但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儒学所说的成人问题,儒学的成人理念就有存在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中,儒学所说的成人理念依然是一个具有现实价值的宝贵理论。

[注释]

①《礼记·礼器第十》,《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②《左传》昭公24年,《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③《春秋繁露·顺命》,《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④参见拙著:《儒家道德主体论与21世纪个人道德修养》(纪念孔子诞生2545周年国际儒学研讨会文集)华夏出版社1996年。

⑤王开祖:《儒志编》,《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⑥朱熹:《小学集注》卷五,《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责任编辑:郭美星

B21

A

1008-4479(2015)01-0038-06

2014-10-04

黄开国,男,四川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礼义荀子儒学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儒学交流在路上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麟溪水长流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