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可持续发展 探索生态殡葬

2015-01-30

中国民政 2015年18期
关键词:骨灰花坛草坪

孙 阳

立足可持续发展 探索生态殡葬

孙 阳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殡葬需求日益增大。面对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殡葬改革必须坚持节约土地、保护环境的宗旨,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殡葬建设之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殡葬建设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以节约稀缺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方向,从树立先进的环保理念,科学规划生态殡葬管理流程和提升惠民殡葬的服务能力等方面入手,实现生态殡葬建设的科学化与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

一、生态殡葬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占用土地资源的问题。殡葬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节约土地、木材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的人均土地使用面积不断下降。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至少修建2000万座墓穴,占用10万亩土地。这还不包括墓穴的绿化占地、办公占地和基础设施占地及普遍超标修建豪华墓地的现象。

2. 消耗木材资源的问题。殡葬改革推行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推广火葬方式,但其仍然未能完全取代土葬。土葬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墓葬方式,对木材的消耗量巨大,长此发展下去,会使我国森林面积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

3. 观念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生态殡葬活动缺乏一致的观念和统一的标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文化和习俗不同,殡葬观念也不同,要实现殡葬观念的一致性难度大;在殡葬活动中,人们缺乏统一的殡、葬、祭的标准。将生态殡葬法制化,统一观念和标准才能推动生态殡葬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殡葬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 群众受传统文化影响深,生态殡葬意识薄弱。群众生态殡葬意识薄弱是生态殡葬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最大的制约因素。群众容易受到旧的丧葬习俗和封建思想的影响,对生态殡葬建设工作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中国几千年来的丧葬习俗使人们的土葬观念难以改变。在殡葬改革中,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划分了土葬区和火葬区,在火葬区,一些不良丧葬现象仍然存在,如偷埋、二次入棺和交钱换土葬等,更有一些群众为了攀比,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惊人。我国农村人口多,受教育程度低,守旧思想严重,短期内很难改变传统的殡葬观念。

2. 生态殡葬缺乏科学规划和标准化管理。工作实践中,地方政府由于缺乏生态殡葬建设的规划机制,没有建立生态殡葬管理标准,导致殡葬管理流程混乱,无法实现生态殡葬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在殡葬过程中将遗体和骨灰处理标准化,对殡葬过程进行标准化控制,把污染降至最低。

3. 财政投入不足,管理部门观念陈旧。我国既没有殡葬改革专项经费保障,也没有有效的奖惩管理措施。从而导致基层在殡葬管理工作中经费严重不足。同时,一些地方的民政部门管理观念陈旧,通过以罚代管或提高当地火葬率的方式进行管理。这些做法严重脱离了殡葬改革的目标,也反映了主管部门对生态殡葬认识上的偏差,更侵害了群众自主选择殡葬方式的权益,伤害了群众的感情,增加了干群之间的矛盾。

4. 制度设计缺陷,缺乏惠民殡葬措施的指导方向。《殡葬管理条例》是指导我国生态殡葬建设工作的一部重要法规,但由于出台早,法规中的一些内容与目前出现的新问题已不相适应,对一些具体的事情处理缺乏明确的规定。如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和建立惠民殡葬措施方面,丧葬资源配置、丧葬救助保障、丧葬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特别是监督机制的规定存在缺陷,导致执法手段比较落后,执法能力弱。加之制度上缺少对惠民殡葬措施的指导方向,导致地方政府各自为政,自行制定本地的惠民殡葬措施,其结果有好有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殡葬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因地制宜,树立生态殡葬建设基本理念

生态殡葬的基本理念是公墓建成“公园”,其内涵就是环境绿化性、景观人文性、文化创新性和服务社会性,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为指导,让自然资源和墓区有机集合。努力推进墓地小型化、个性化、艺术化建设,更多地注入雕塑、园林等艺术元素和低碳元素,展现出和谐自然的生态美,庄严的人文美。

民政部提出建设生态公墓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殡葬事业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推进生态殡葬,要形成生态公墓建设理念,即:先建公园,再建公墓,公墓以公园为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墓区园林化、墓体小型化、祭祀文明化为工作抓手,以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健康为发展目标。

墓园设计要充分利用山水自然景观,山间溪水潺流,改变人们来到墓园紧张、压抑、悲伤的情绪,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殡葬的重点是推行骨灰生态安葬模式,全部以树葬、草坪葬及花坛葬的殡葬模式,以地面植树、植草、植花等园林生态景观作为纪念,绿化成林,把墓区建成四季常青、景色怡人的公园。

(二)改革创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殡葬建设模式

一是科学规划,节约用地。墓穴建设小型化:树葬区每个墓穴的实际占地控制在0.5平方米之内,墓穴上方种植纪念树;草坪葬区实际占地控制在0.25平方米之内,墓穴上方放置小型卧碑,卧碑嵌入草坪中;花坛葬不设单个墓穴,骨灰全部抛洒在花坛当中。配套建设合理化:科学合理地设计墓穴间距和步道宽窄,既满足需要又不多占土地。

二是加强文化建设,完善功能。

墓区推行文化建设,面向社会推广绿色殡葬,倡导厚养简葬的丧葬新风。目前,敬献鲜花、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等新型环保祭奠方式越来越得到公众的认可。建立祭奠网页、发表感怀寄语、敬献网络鲜花蜡烛等富有现代科技特色的祭奠方式发展快速。许多地方积极组织社区公祭、海葬公祭、公祭烈士等活动,打造文明现代的祭扫载体和平台,引导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对逝者精神的传承上来。祭奠方式逐步去除迷信愚昧、污染浪费等落后因素,在传播优秀文化、凝聚社会情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创新设计,力求环保。生态殡葬的重点在骨灰安葬方式上,植树葬、草坪葬、花坛葬是最佳的骨灰安葬方式,植树葬是骨灰直接入土,上面植树纪念;草坪葬是骨灰直接入土,上面种植草坪纪念;花坛葬是骨灰直接葬入花坛中,上面种花纪念。这三种新式骨灰安葬方式的特点是不保留骨灰,骨灰直接入土,取“回归自然、叶落归根”之意,又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符合国家提出的不占土地或少占土地处理骨灰的要求,也可以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符合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四是合理绿化公墓,营造生态殡葬环境。营造生态殡葬环境的重点是园区绿化,注重园林的多样性、艺术性与特色性,不能简单地栽树种草,要遵循生态经济效益及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合理配置绿化树种,使墓区达到四季常青,营造出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良性循环的生态空间。因此,在绿化方面,一是追求整体环境的构建。采用多树种进行栽种,间配草坪和绿篱带进行绿化点缀,构建绿色生态环境。二是追求科学合理的搭配。不仅做到乔木、灌木、花草合理搭配,而且做到常绿树与落叶树搭配,并使花卉与草木合理配植,达到墓区春天有花、夏天有荫、秋天有果、冬天有绿的生态效果。比如花草类:春天盛开的有迎春花、樱花;夏天盛开的有月季花、串红;秋天盛开的有菊花;冬天盛开的有腊梅花等。三是追求高、中、低植物生态互映。例如:高层:法桐;中层:黑松;低层:冬青、黄杨等灌木;最下层:牵牛花、万寿菊等,这些高、中、低植物的生态互映,不仅使人入园就能感受到满眼绿色,更是给逝者提供一个优美的安息环境,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以绿色植物的生计与活力,以园林建设的诗情与话意,创造景观的季节变化使生态公墓成为新的文化景观。

五是倡导低碳祭祀,树立文明新风。生态殡葬不仅要追求园林化、人文化,还要在尊重逝者、引导文明祭祀方面做大量的工作,使墓园能够发挥倡导低碳祭祀、树立文明新风、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低碳祭祀通过两个方面来推行:第一,建立祭奠网页,提倡敬献网络鲜花蜡烛等富有现代科技特色的祭奠方式;第二,生态墓区要设立“祭奠许愿墙”,制作“心灵寄语卡”提供给祭祀群众。通过文明祭奠引导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对逝者精神的传承上来。

六是推动生态殡葬,履行惠民殡葬。积极履行公益职能和社会责任,开辟公益性墓区为困难群众提供惠民殡葬是推动生态殡葬重要组成部分。花坛葬区全部为免费丧葬区,无偿提供给辖区内困难群众。在树葬区、草坪葬区划出专门位置,分别免费安葬离休干部、老党员、老模范的骨灰。坚持节地生态的葬式葬法,着力推行树葬、草坪葬、花坛葬,不仅有助于减轻群众丧葬负担,也对殡葬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鸭河工区社会事业局)

猜你喜欢

骨灰花坛草坪
『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感情强烈的叹号
草坪理发
把骨灰埋在球场
冬日清晨
我死后骨灰撒稻田
美丽的花坛
我们都爱大草坪
爱护草坪
You Are the Real Winner of the 2008 Olympic G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