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演进逻辑到本质特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新视角

2015-01-30朋,刘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 朋,刘 轶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南通市委组织部 江苏 南通 226007)



从演进逻辑到本质特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新视角

陈朋,刘轶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南通市委组织部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能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价值观。从其演进逻辑看,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剖析社会主义本质内涵、总结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吸收各种智慧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最大公约数的精炼概括。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积极传承和基于中国现实的凝练与整合。可以将其本质特征概括为:以社会主义为根基、以人民群众为旨归、以中华民族品格为传承。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演进逻辑;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能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其演进过程表明,它是在继承人类文明进步成果、反映科学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基础上,集中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仰并融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价值追求。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征的探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检视已有研究发现,当前亟待对其生成过程及其背后的内在逻辑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本质层面来研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一、从核心价值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质,是一个社会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规则。它对一般价值观起着统率、主导和支配作用,它渗透在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于一个国家的制度、法律、规范之中,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挥着重要影响。虽然性质各异,但是每一个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主导性。相比较于其它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对其它价值观起统摄作用。它从总体上、根本意义上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态度观念。当其它的价值观发生变动时,核心价值观不会轻易发生改变,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二是传导性。由于居于主导地位,核心价值观一经形成,便可以通过政策宣传、理论灌输、学习教育等方式,向人们传递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并引导其它价值观以之为核心,不断修正、调适、整合,进而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逐渐趋于一致。 三是理想性。核心价值观虽然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但是它能把人们的远大理想同改造现实世界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既立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具有鲜明的理想性。正是这种理想性,核心价值观才成为引导人们前行的航标、灯塔,使人们在实践中不至于偏离正确的航道,进而为共同的价值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种价值观之所以能成为核心价值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源于执政者的大力推动。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52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处于统治地位的执政者一般都会从意识形态层面构建合适的核心价值观,并运用自身所掌控的资源和力量,极力推动核心价值观慢慢浸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继而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其次,源于大多数人的认同和内化。同一般价值观相比,核心价值观因具有统摄性、全面性和凝聚力,而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且内化于心,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460核心价值观正是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才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成为大多数人发自内心认同和践行的准则。 最后,契合时代的需要。检视人类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是与其时代需要相契合的。当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诉求相融合的,都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阔步前进的必然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实际上是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第一,国家层面的目标追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3]1030,以此实现“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文化上“文明先进”。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但中国共产党还是信心满怀地提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4]268,“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5]32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提出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党的十三大明确把“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确定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丰富了这个目标,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建党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6]4。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提升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党的十七大则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并作出了部署。随后,两个宏伟目标为人们所熟知,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7]30。党的十八大正式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使它成为中华民族在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

第二,社会层面的价值导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共产党在汲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准确定位,并作为自己的一贯追寻。自由既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一种社会概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对广大人民群众自由的充分保障,既是激发社会活力、迸发创造力的客观需要,也是营造良好社会秩序的现实要求。平等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社会追求,一种精神状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平等是指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参与改革进程,平等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目标,十八大报告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8]14。法治是人类重要的文明成果,它是一种法律价值、法律精神,一种社会理想,一种社会状态。与人治不同,法治能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提供稳定的规则保障。实践表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正在成为并必将继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引。

第三,公民个人层面的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中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新时期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引导人民群众坚持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大崭新课题。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140。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并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以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出了明确规定。党的十八大正式从公民道德准则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并使它成为公民个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从其内在逻辑关联看,“三个倡导”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相互影响、紧密关联的逻辑整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目标指引的地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引,在整个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居于社会支撑的地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规范层面的重要原则,在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演化过程

作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从价值追寻层面对社会主义的深刻认知。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背景

认识源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其一,改革开放以来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唤醒了人们的价值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价值冲突。这从深层次上提出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需要。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充裕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悄然推动了中国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和阶层分化。身处不同利益格局中的群体,基于不同的立场和需求,逐渐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种情况的出现,客观上直接提出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正视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筛选,对社会主义制度和价值取向形成深刻认知的结果。

其二,利益格局调整而来的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推动了价值观念多元化。这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一个日益世俗化、理性化和个体化的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和多元性,日益显现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纷繁复杂、多元共存的价值观中实现科学辨识,进而凝聚价值共识,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命题。基于此,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刻辨识,积极传承优秀文化,逐渐凝练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探索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这是在遵循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建构作用凝练而成的结果。换言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探索过程,并不是对已经存在的价值观的简单提炼和概括,也不是子虚乌有地生造出来的。实际上,这些价值观念虽然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实践中,但并没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心灵深处,而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期盼的。为此,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凝聚和培育,继而使这些核心价值观逐渐积淀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准则。

从实践看,从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命题,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三个倡导”的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提出了60多条、涉及90多个具体范畴、具有代表性的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与此同时,各级党组织还组织了多个层面的研讨、调查、分析和宣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的探寻和培育。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剖析社会主义本质内涵、总结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吸收各种讨论智慧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最大公约数的精炼概括。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

从基本性质看,“价值观是价值意识中抽象层次最高、最具普遍性和概括性、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从深层本质和深层规律层面来反映人们对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意义问题的价值意识。由于价值观具有最深刻的反映人的主体本质规定性、要求和需要的性质,所以,当人们一旦牢固地确立起了某种价值观,就会对人的某一社会生活和实践领域内的具体的价值观念以及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发生制约、规定、改变、更新等作用”[10]。价值观是最高层次、最具普遍性的理论概括,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价值认知层面的理论自觉。

中国共产党探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寻求价值自觉的过程。这种寻求价值自觉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对于理应秉持和践行的价值取向、价值规范和价值原则有清晰的认知,并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持之以恒地一以贯之。这可以从两个层面作出分析。

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积极传承。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1]5。因而,它需要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创新和传承。这种创新和传承不仅包括物质文明,而且还包括价值范畴。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为它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为发达的生产力,还体现在它能凝练出更进步、更具时代内涵的价值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过程中逐步凝练起来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成理性自觉的结果。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现实和契合人民意愿的凝练与整合。作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从价值追寻层面对社会主义的深刻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与现代、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的融会贯通,既借鉴吸收了人类的文明成果,又契合中国人民的现实需要,是一种典型的价值自觉过程。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自觉的探寻,它鲜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意志,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和广泛支持。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特征的认识,必须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层机理。基于此,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简约地概括为:以社会主义为根基、以人民群众为旨归、以中华民族品格为传承。

1.以社会主义为根基

“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前提,它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制度、一种理论,还是一种思潮,其背后都蕴含着明显的价值诉求,它表达着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1]719。由此可见,从其诞生之日起,社会主义就蕴含着一种价值理想,并且作为一种价值追寻呈现在人们面前。

社会主义不仅作为价值理想提出来,而且还在实践中被看作一面旗帜。“判断某种社会主义形式适用与否、优劣如何,主要不是看它的形式,而是看它所包含的、或能够实现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既然称之为社会主义,就必然有它内含的核心价值”[12]。这种核心价值就是,它能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反映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面旗帜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映射出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彰显出社会主义的目标愿景。

既然是一种价值追寻,它就理应有自己独有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搞社会主义,当然需要知道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和基本特征,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它的功能、价值、目标和任务,即,社会主义是干什么用的。社会主义的一切制度、体制、模式,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问题来设计和建设。只有这样,我们建设起来的一切社会主义的具体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的功能和价值,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从理想追求、价值皈依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作出的经典概括。它告诉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制度仅仅是一个方面,价值也是极为重要的方面。从价值层面对社会主义形成深刻认知,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和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从其产生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逐步形成、积累而成的,它有助于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从其作用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支撑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成果,它从深层次上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从其地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规律的价值观念,它能对社会主义重要特征作出经典概括。

2.以人民群众为旨归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显现,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整个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基于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列宁坚定地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3]53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内在地预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特性。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无论是基于国家层面,还是基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都没有忽视人民群众在其间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它始终强调要从根本上充分激发其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时候,认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难以容纳日益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还在于资本主义的价值理想再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社会主义则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平等、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权利,能够让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当家作主。显然,这正是从价值观的层面来阐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

事实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脉络可以看出,正是人民群众的价值需求和愿望,才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推动力量。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所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权益的遵循,体现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作为价值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在满足自身物质文化生活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取向。作为工具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能够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权益的有力支撑。“它关注人的物质利益方面,保护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把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平等权、自由权等基本权利的实现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为人权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它关怀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对人进行道德关怀,形成自觉的道德认知,重视用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武装人的头脑,推进人的精神和谐;重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让广大人民群众保持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化解社会的精神矛盾,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身心和谐,为人寻找一个安全、可靠的精神乐园,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好的条件。”[14]

3.以中华民族品格为传承

任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不是简单的自发形成的,而是孕育在不同的民族品格之中。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等等虽然构成一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民族品格始终是一个关键因素。在人类生活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脱离一定民族风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来没有哪一个执政党能宣称其主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与其民族品格毫无关联。对民族品格的传承,是一个执政党凝练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1]1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品格,在长期发展中积淀而成,是其兴旺发达的精神力量。从中国古代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伟大的“中国品格”更加放射出耀眼的时代光芒,凝聚成伟大民族的伟大精神。这种民族品格同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党的十八大所倡导的“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看出,对于中华民族品格的传承和契合是显而易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生生不息、追求富强的坚强品格,正是依靠这种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中华民族在各种灾难和风险中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繁荣富强;民主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中华民族一直都是文明之邦,几千年的悠久文明传统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而自然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礼之用,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自由是人的本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人权,是中华民族的一贯追求,公正是维系社会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是中华民族孜孜不倦的探索。中华民族也是一个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民族。总而言之,这些优秀品德都深深的印刻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传承。

当然,对中华民族品格的传承,并不意味着对人类优秀的文明的忽略和排斥。实际上,在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兼收并蓄,吸取了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8]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0]吴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6).

[1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12]李忠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J].科学社会主义,2005(2).

[13]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毛自鹏,舒毅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的独特性[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4).

[15]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9-06.

[责任编辑孙兵]

From Evolutionary Logic to Essential Featur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HEN Peng, LIU Yi

(Party School of the Nantong Committee of CPC;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the Chongqing Committee of CPC, Nantong, Jiangsu 226007)

Abstract:Core socialist values, with its relative stability, are values that can reflect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soci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evolutionary logic, they are the concise summarization with broad representation and of the greatest common divisor,because they are based on the CPC,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socialism, drawing on the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heritance from fine traditio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bsorption of wisdoms and fruits from various discussions. They reflect the CPC,s active succession of the historical mission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finement and integ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Their essential features can be summarized as: based on socialism, aiming for the people, carrying on and promoting Chinese characters.

Key Words:core socialist values; socialism; evolutionary logic; essential features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码号】1674—0351(2015)02—0029—06

【作者简介】陈朋(1979—),男,湖北英山人,南通市委党校副教授,法政部主任;刘轶,男(1989—),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市委组织部科员。

【收稿日期】2015-01-30

猜你喜欢

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挖掘本质特征 建构核心素养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特征及其金融领域应用分析
盯住诗的本质特征
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什么——读《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有感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