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语境 辨别修辞 紧扣主旨

2015-01-29李弗不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橘黄色外祖母主旨

李弗不

【考情简要】

现代文阅读须臾离不开“理解”二字,所以,命题者在设计现代文阅读的题目时,要么紧扣理解“重要概念”设题,要么紧扣理解“重要句子”进行设题。以往的高考现代文阅读无不证明这一点。

【考纲点击】

考纲对“理解”考点作出了两点明确规定: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此类考题的难度系数为B级。

那么,什么是重要概念呢?简单地说,重要概念是指文章重点论述或阐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它包括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等等。

什么是重要句子呢?简单地说,不同段落或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总领句、总结句、脉络句、重要的过渡句等,是重要的句子;富有特色的句子、包蕴深层意蕴的句子等,都是重要的句子。

【解题方法】

抛开大多不切实际的方法而论,我觉得最实用、操作性最强的方法无外乎以下三点:

一、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无论是重要概念,还是重要句子,要把它理解好,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是任谁也无法正确、准确理解的。因为,词语或句子都具有临时的搭配意义,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要理解这个临时搭配的意义,就一定要看具体语境、联系具体语境。如:

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B.随着经历增多,经验和教训也增多,对事物的见解逐渐深入,阅历就会越来越丰富。

C.阅历不等于经历,经历是一种经过,所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它只是阅历的基础。

D.在感性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理性思考,这才形成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阅历。

(2014年高考福建卷第10题)

本题就是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的。要正确、准确地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原文。我们认真审读原文第3段,特别是这些文字——“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立马就可以发现,A项内容与原文是相悖的,所以错误,答案即为A。

二、结合位置或修辞手法进行理解

重要概念,特别是重要句子,要正确、准确地理解好它,第二个简便的办法就是看其在原文中所处的位置或其所用修辞手法。因为位置往往显示其作用、用意等,而修辞则又往往体现其含义(意)或表达效果等。譬如:

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014年高考四川卷第17题)

此题考察了中间段落的作用。第⑧段是文章的中间段,它会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中产生一定作用,比如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所以在看到中间段作用时,首先想到的是它产生的结构作用,如:①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中的……引出了下文中的……);②前后照应(与前面出现的时间相照应);③点明中心主旨。而在内容上就要考虑文段本身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只有将结构和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在这一题中拿到高分。答案是: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有说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再如:

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意。(画线句: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2014年高考山东卷第20题)

联系句子所用的修辞就可以回答出: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又如: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画线句: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翅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2014年高考天津卷第18题)

要赏析好这句话,必须从修辞、句式特点、句子含意等方面着手。从修辞上看,一眼就可以看出,是用了排比、类比的修辞,句子主要表达了对爷爷奶奶日夜操劳衰老的感伤。离开修辞就回答不好这句话的意思了。

三、根据文章主旨反推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都是有中心的,也就是有主旨的。文章的词语和句子统统都是为表现文章主旨服务的,都要聚焦于中心。故此,理解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的含义,用文章的主旨去进行反推,也是快速地理解词语义或句子含意的简捷方法。譬如:

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4题)

阅读文本选的是著名作家叶延滨的《听雨》,该文的主旨是:通过写自己过往的经历,特别是与雨的多次机缘,揭示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同时,亦暗示了现代人的名利欲与躁动感,无听雨般的闲情逸致。根据文章的这个主旨,我们去反推“雨,大概是古典的”在文中的含意,立即就可以猜知这句话有这样的含意: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

以上所列三种方法,也不是金科玉律,更不可胶柱鼓瑟,只是提供给大家一个参考。

【模拟演练】

永远的灯光

林少华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

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住所四周有一条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有一条路。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散步。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的。它之所以引起我的留意,是由于它四周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间隔。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米色窗帘,大概较厚,使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早春,灯光柔柔地吻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摩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子上,相映生辉;冷冬时节则给晶莹莹的白雪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暖意。

……

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外祖母住在乡下,那里不通汽车,小时候我和弟弟从县城步行三四十里,替母亲看看她。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让我们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往。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只外祖母家亮着灯。我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直到车出村爬上南岭坡路的时候,外祖母仍没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朝马车这边看著。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迷蒙的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过世。我远在外地读书,不知道她哪一天过世的,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爱的面容都已依稀记不清了,惟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昏黄的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

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实在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

(选自2014年8月27日《齐鲁晚报》)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说,一盏灯照得再久,终究是要熄灭的,可作者为什么说“永远的灯光”呢?

答:

2.文章第二段用了一个“早春……盛夏……仲秋……冷冬……”这样的句子,这是什么手法之句?其作用如何?

答:

3.“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答:

【参考答案】

1.作者并非指物质的灯光,而是指照亮心灵、温暖人心的幸福“灯光”(感觉、感受),“永远的灯光”是说,这种幸福感觉将永远存在于心灵。【解析】这是从全文主旨方面去反观,去解释“永远的灯光”词语含义的。

2.排比句。作用:铺展出橘黄色灯光的柔和、沉稳、静谧、温暖和温馨。【解析】这是从句子修辞特征上去理解句子含意和作用的。

3.无论这样的灯光在哪里,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解析】理解这句话同样要涉及文章的主旨,是从主旨方面去理解句子含意的,去考虑解题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清江中学]

猜你喜欢

橘黄色外祖母主旨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回忆我的外祖母——坚强独立的女“水客”廖德英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猎犬感冒
一种磨砂质感橘黄色陶瓷釉料及其制备方法
平淡真实显主旨
为什么救生衣是橘黄色
蜜蜂
菊香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