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制胜高招之构思巧妙

2015-01-29曹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老刘林徽因雪山

曹津源

【高招揭秘】

在精準审题、确定立意之后,构思巧妙就成为高考作文夺得高分的关键。我们从2014年高考满分作文中总结出以下六个秘诀,与大家分享。

一、另立一面。世界万物的展示总是多立面的,人们对他们的认识也就不应该是单一的。2014年高考辽宁卷提供祖孙两人关于“霓虹”与“繁星”哪个美的对话,较多考生看到“繁星美”或“科技改变生活”这两面,审题并不偏,但构思大同小异容易橦车。有的同学别具慧眼,从材料中看到了第三面——科技与自然以及农耕文化有机融合产生之美,并以《我心中的美景》为题加以论述。请欣赏文中这样的发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将科学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以色列一样,在沙漠覆盖的土地上发展滴灌节水农业,让昔日的满目疮痍变为今日的绿洲片片?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伦敦一样,运用高科技对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进行治理,还雾都一片澄澈的蓝天?在未来的‘桃花源里,我们为什么不能让璀璨的繁星与炫目的霓虹辉映媲美,清新的森林、明净的湖水与连排的大厦、林立的高楼‘美美与共呢?”看多了构思“非此即彼”的文章,发现这么一篇构思投向“第三面”的佳作,阅卷老师定会眼睛一亮。

二、新辟一角。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思考关于“青春不朽”与“青春未必不朽”这两个命题。写前者的考生一窝蜂地写史铁生、林徽因……内容大同小异,令阅卷老师心生厌倦。考生考前熟悉了名人材料,考场上构思时怎样避免进入这一误区?方法是“新辟一角,人有我新”。有位考生巧妙运思,从“林徽因”这一“材料富矿”中“辟”出了全新一“角”:“林徽因的青春是不朽的。她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年纪轻轻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五岁时,她跟随父亲出国,学习期间遇到了徐志摩;她的出现让徐志摩心动,无数的情诗为她而作。后来,她嫁给了梁思成,两人共同学习建筑,后来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这个传奇般的女子,不仅成就了一代诗人徐志摩,更成就了世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她用自己的青春,浇灌了这两位才子的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成就了如此‘人才工程,所以林徽因的青春常在。”你看,作者的视角确实与众不同——只有天才才能赏识天才,只有智慧才能燃烧智慧,只有青春才能滋养青春。林徽因青春浆汁默默地流动在根须和叶脉中,最终挺起了两株大树,成就了“人才工程”,因此她当然不朽。解读林徽因的这种全新角度,在构思链条中闪光,当然能在千万个“林徽因”中脱颖而出。

三、巧设一线。叙事类文章构思之“精”,来自线索设置之“明”与“巧”。江苏一位考生以《永远的三弦琴》为题,述说“爷爷”以琴养家和对三弦琴的追求与痴迷的故事,作者将较为零散的材料打造成一条构思金链——“说琴——断琴——修琴——弹琴——取琴——还琴——议琴”,线索“琴”发展至结尾,闪出点题之光:

我蓦地明白了爷爷坚持住在乡下的原因,想必只有那儿还留着年轻时的梦,留着三弦的最后一批听众吧?

我把爷爷的琴抚了抚,在墙架上摆好,纪念这辈子都没有弹完的青春。

看,线索“琴”使故事情节的展开流畅跌宕,聚焦主旨:永远的琴声,永远的青春,永远的梦想!

四、再深一层。构思各类散文、议论文,都要避免进入同类反复、在同一平面上展开的误区,而“往下钻探,深入一层”则是构思出新的良策。2014年河南一位考生审读了关于“山羊过独木桥”的材料后,面对“规则”,他选择了“认同派”,以《遵守规则行大道》为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前两个分论点是“规则,是个人幸福的守护神”、“规则,是社会责任的验金石”,分别以两个“钢琴才子”走不同道路、“刀锋战士”践踏法律、“黑心企业”赚昧心钱等事例为论据证明论点,论证部分由个人至社会,已经比较充分,但还有待深入。当接下去第三个分论点“规则,是世界和谐的曲谱”亮出,阅卷老师都会点赞一句:“妙!”作者议论道:

“和平”、“发展”是旋律,“规则”则是演奏这两个优美旋律的曲谱。只有世界各国都依照这个曲谱,精心弹奏这支曲谱上的每一个音符,世界才能享太平,促发展。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改此旋律,毁此曲谱,重奏“称霸乱曲”,必将碰得头破血流。

文章的此番妙论,着眼世界大局,关注时代风云,显示“再深一层”带来的大气与魅力。

五、反弹一曲。2014年江西卷作文题提供的是关于“探究”的材料。虽然材料中也提到“探究……有时流于形式”,但绝大多数考生都以各种手法、从正面为“探究”唱赞歌,不敢“反弹琵琶”。有位考生拟题《“花架子探究”可以休矣》,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反弹一曲”,引人关注。作者以一次“合作探究”《项链》中马蒂尔德的最后结局的活动为例,阐述课堂上诸如此类形式主义“探究”带来的不良导向,并一针见血地分析弊端背后的动因——盲目跟风、急功近利、浮躁虚荣……这是具有穿透力的“一曲”,一曲弹毕,会使人们沉思、警醒。这样的“反弹一曲”,所说之事为亲历,所言之理由心出,故能自成一曲。如果缺少来自自身的真切思考,只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反弹一曲”,那当然只能是不入耳的“乱曲”,这一道理,不言自明。

六、智选一体。这里的“体”指文体,“智”是指选择合适,驾驭起来能超过其他文体。当阅卷老师看厌了众口一词的议论文,突然有一篇“美丽的童话”出现在眼前时,定会心生喜欢。河南一位考生说“规则”就选择了童话体,拟题《牵牛花的自述》,文章大意是:“我”攀上一堵残墙之顶开出极美的花,听人说美花与陋墙不相配,“我”于是剥离墙面而去,夜间被大风急雨打得一片狼藉,“我”后悔莫及……这篇童话描摹细致,笔触优美,很有韵味,“风雨中应相互扶持,精诚合作,同舟共济”这一主题表现得生动有趣,给人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名家美文】

仰望雪山

张庆和

千里迢迢,奔赴耸立于川北地区的雪山脚下,大脑传递的第一信号,就是仰望。

哦,仰望雪山——

这是缘于崇敬所导致的一种姿势。

这是一种向往,是一种期待。

你,被风云簇拥,由雷雨裹挟,受信念委托。“咔嚓、咔嚓”,又让照相机们悄悄地摄进底片,植入心灵,成为一种静默的美丽。

红军爬过的岷山雪峰呀,一种让岁月的流水无法涤去的记忆。

在仰望者心里,你是一座丰碑,你是一笔遗产,你是送给未来和希望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你是巨轮,你是扬帆,向着未来,正破浪而行。

你不是那位白发苍苍的长者,手持拐杖,喋喋不休,总爱把昨日的辉煌挂在嘴上;你也不是大草原上那顶追随季节搬来挪去的蘑菇帐篷,东西南北,居无定所。你不屈,你坚定,你刚毅,你是曾经嚼碎过一个腐朽时代,至今依然完好无损、颇具硬度的钢牙利齿!……

当目光沿着陡峭制作的险峻,攀登上雪山峰巅的那刻,仿佛才突然地领悟:尽管我挖空心思地赋予你那么多赞美,但最终还是无法与你所持有的那哲人般深思的头颅相比,无法与你所固有的高大巍峨相比。似乎还隐约感觉到你斩钉截铁的存在活像一架庞大的制冷机,正不断调节这世界的温度,因而也使传统里的优良成分保持了长久的新鲜。

真想将激情澎湃的心情悬挂于此,让那颗血红血红的心锤把这悬天的洪钟撞响,让那一声声振聋发聩的轰鸣,闯入并警醒一个个沉醉的睡梦。

仰望雪山——

在一束束热烈的目光下,你会流泪吗?在一声声深情的呼唤里,你会应声吗?你肯把你的那份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灵冷藏起来,使其永不变质吗?

哦,雪山!

[赏读]雪山是红军精神的见证。作者登上雪山,昔日的“向往”、“期待”变成现实。作者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新辟一角”,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站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仰望”,让雪山走进当代,“干预”现实,终于“望”出新发现,既给人以震撼,又给人以思索。

首先,在作者看来,雪山不应该像“那位白发苍苍的长者,手持拐杖,喋喋不休,总爱把昨日的辉煌挂在嘴上”,因为这位“长者”所持是一种“精神凝固论”;雪山也不应该是“大草原上那顶追随季节搬来挪去的蘑菇帐篷,东西南北,居无定所”,因为此种帐篷总是找不到适合自我的永久的歸宿。雪山应该是“曾经嚼碎过一个腐朽时代,至今依然完好无损、颇具硬度的钢牙利齿”,今天它要“咀嚼”的,是当代腐朽思想的精神堡垒。

其次,作者将雪山喻为“一架庞大的制冷机”,真是语出新奇!在我们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奢侈之风不正愈演愈烈吗?享乐腐化不正在节节升温吗?作者多么希望“雪山”——红军精神来消除形形色色的污秽之气,来“不断调节这世界的温度”,“使传统里的优良成分”保持长久的新鲜啊!

再次,作者由物及人,直抒胸臆,三次呼“你”,情真意切。腐化之风的降温,红军精神的保鲜,必须从“我”做起,必须靠每个人的反思和调适。是啊,我们本有一颗“向真向善向美”的心灵,只是有人的这种本真在灯红酒绿的今天有些缺失,或是笼罩上一层迷茫。如今,“雪山”这陌生的熟悉在召唤,一切有良知的人们都会“应声”——高亢、坚定地“应声”!此时,读者和作者都站到了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回应着历史,审视着当代,谋划着未来,文章的审美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实战演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世纪的石匠经常要为装饰哥特式的教堂而雕刻怪兽状滴水嘴。有时,他们的作品被安装在教堂的上端或藏在飞檐后面,多为人的视线不及之处。然而,石匠仍然精心雕刻,哪怕知道一旦教堂完工,脚手架拆除,他们的作品将不被人们看到。据说,他们的雕刻是给上帝看的。事实上,许多被称为伟大的作品经常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写作指导】

审题抓住关键句——“事实上,许多被称为伟大的作品经常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这一句是对故事情节的提炼概括,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思考:1.“伟大的作品”不仅指艺术,而且可以泛指事业、理想等。2.代词“这样”指什么?核心意义是:远离名利,只为自己钟爱的原点和初心,尽心尽力、认真执著地“雕琢”,享受内心的宁静和美丽。3.“创造”会有曲折坎坷、喜乐忧虑,所写过程须有个性化的细节描写等。

【佳作示例】

老刘的杰作

张婧姝

老刘蹲在断裂的桩子旁吸着兜里掏出的最后一支卷烟,眯着浑浊的眼,望着消散在天际的最后一抹残霞,叹了一口气,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这是第十根了,这桩子不能再打了,你得找个懂探测的看看这地。”老刘通红着眼睛,像头愤怒的公牛,在光洁敞亮的办公室里恨不能上蹿下跳。

“不过断裂了十根柱子,你慌什么。”宽大的黑软椅上的人幽幽地吐出这么一句。

老刘憋红了脸,梗着脖子,暴起的青筋像八爪鱼狰狞的触角:“那这桩,我不打了。”

那人冷冷地嗤笑一声,闪亮的金丝框眼镜下,眼角不屑地扬起,促狭地打量了老刘几眼,又顺着眉,低下了头,说话带着几分不屑甚至威胁:“买房的人只看房子的外观美不美,谁瞧你打的桩子啊?按合同,你退出要交纳赔偿金。”

老刘傻了眼,愣了愣,又猛地一跺脚,咬着唇:“交就交,反正我不打了!”说完不理会那人的嘲笑,转身冲出大楼。

“刘哥,包袱都收拾妥当了。兄弟们跟着你混,绝对说一不二,你别叹气了。”老刘面对小兄弟,从包里颤抖着掏出一把红票子,说:“这点儿你跟兄弟们分了吧,那奸商们还要违约金……你让兄弟们别怪哥。”

那小兄弟揩了一把泪,混着泥污的泪水顺着手心深深浅浅的纹路淌下,滴落在沙地上,溅出了一个深黑色的花。“哥,俺那份不要。”老刘没再多说什么,把钱往那人怀里一塞,便扭头跌跌撞撞地走了。

“哥——”浑厚而沙哑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老刘抬手抹了一下眼角继续跑,跑到那呼喊声再也听不见了,才停下,蹲在马路牙子上,老刘再也忍不住,对着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车水马龙的城市,失声痛哭起来。

老刘去工地找搬运的零工干着,干了几年,又操起老本行,还是在打桩,打的桩又牢又稳,城里不少高楼大厦的桩,都慕名找他去打。他也乐得不行,想着什么时候把老婆和孩子也接到城里来见见大世面。夜幕下,老刘赶着路去和人订合同,顺畅的未来让他走着路都掩不住内心的欢乐。

路过大厦时,插播的新闻让他驻足,当年没和奸商合作盖的楼,成了危楼,那奸商的脸,被巨大的显示屏定格着,那细细的金丝眼镜框,还是晃得老刘眼睛生疼,那细长的眼睛再也没了嘲讽的神色,转而覆上了厚重的愁云。老刘不知该哭该笑,黑暗中他通红的眼睛,湿漉漉地像是下起了雨。

老刘又抬头看了看有显示屏的大楼,这大厦的桩也是他打的,是他的杰作之一。老刘又笑了,心满意足地笑了。

[点评]这是一篇构思有特色的小小說,情节与所供材料精准地对接——“怪兽状滴水嘴”与“地下的桩”同样不为人所见,“中世纪石匠”与“老刘”都为此坚守做人准则,都一丝不苟地创作了完美的作品,而作为反衬的“金丝眼镜”黑心老板则遭到应有的惩罚。小说主旨蕴含在“老刘”“心满意足”的笑声中:处世为人与艺术创作一样,即使在不为人所见的暗处,也要自觉地守住初心,默默发光。

独行

徐子禾

瀚海寂寞。干枯的风裹挟着沙砾掠过千年前尚繁盛的古道,学者逆着风。

这里是阳关,成千上万的士卒曾拼死戍卫的关隘,最终只成了盛世江山不为人知的偏隅。学者一个人漫溯这段历史,风裹挟着沙千年如一地覆住八荒六合,覆住他身后留下的脚印。

沙子迷了眼睛,学者对着古战场忽地湿润了眼眶。学者思索着自己这般风尘仆仆的意义,却终究不曾想到具体的所以然。

并没有什么人知道学者来到了这里。他茫然四顾,才终于想起来自己并无同伴,不禁盯着脚下枯槁的沙土扯了扯嘴角,重又迈开愈加坚定的步伐。他曾在深夜的图书馆勉强摸索到那满是肃杀的古战场,轻轻浅浅的感触却在晨曦初露发觉自己仅置身于钢筋水泥森林中时悄然散尽。“这才是历史啊!”学者站在剥落斑驳的土墙上眺望经年久远的坟堆。凛冽的漠寒之气扑面袭来,生生将学者击打出两行清泪,说不清是触动还是感喟,忆及自己的初心,似乎心潮也随着沙浪一同起伏汹涌起来。

学者匆匆地记下,努力地用脚步去丈量那份历史。暮色四合,孤独的灵魂膜拜着旷古的虔诚。学者不知会不会有人看到自己的散记,不知会不会有人认可自己为探寻历史所做的这一番努力,不知会不会只成为史学过客而成果始终不为人所知,但是学者的研究原本便不是只为使人知晓而存在的。思及此,学者又想笑了,难道不是吗——历史就在那里等着他,等着他,那就足够了。

落雪了,与千年前那场渭城朝雨同本同源的雪浩浩荡荡地降下来,这个少有目光投往的暗寞边隘,大雪也降落得静默无声。学者的脚印被沙覆住了,被雪没过了,但学者没有止步,没有转身——他本就不需要任何昭然的痕迹来印证自己的执著与认真。

学者整理着此前所收集的史料与此行的所见所感。风雪愈发凄迷,学者心头笔下的历史却越发清晰,阳关的记忆于他终于不再只停留于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他记叙着历史,以经历者和旁观者的角度,是否为人所知已不那么重要了,他想。

雪似他笔下铺陈的长句一般层层叠叠,堆积了纯色的山水。

瀚海寂寞,没有谁看得到学者融入夜雪中的身影。漠寒的风裹挟着沙雪轻轻擦过学者的衣襟,他逆着风。哪怕寂寥独行、不为人知,有历史辗转回溯于他笔下,也就足够。

此生见过最美的一场雪,如是而已。

[点评]也许你读过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阳关雪》,但未必会将它与所供材料联系起来进行改写型演绎,这篇议论性散文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尝试。一句“哪怕寂寥独行、不为人知,有历史辗转回溯于他笔下,也就足够”一下子亮出了主旨。题目“独行”令人遐想:余秋雨之“行”其实并不“独”,阳关的风雪永远与之为伴,形诸文字的历史永远与之为伴,众多的读者永远与之为伴……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老刘林徽因雪山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节选)
《林徽因传:一代才女的心路历程》:且以优雅过一生
征服雪山
爬雪山
雪山历险记
老刘和老秦
林徽因VS陆小曼: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林徽因比张爱玲幸福的秘诀
老刘
这回累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