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身体哲学的青年认知特征探究

2015-01-29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哲学身体特征

■ 肖 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基于身体哲学的青年认知特征探究

■ 肖 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身体哲学的兴起为我们把握青年的认知特征提供了又一种视角,使青年认识论的研究摆脱了“无人身哲学”的局限性,从而自觉地意识到青年的认知特征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青年的身体特征去说明。但在引入身体哲学的视野探究青年认知的特征时,也不能走向将心智完全归结为身体功能的物理主义,而是要从身心交互和统一的关系中把握作为认知主体的青年,并促进物性和灵性在青年身上更融洽地结合。

身体哲学 青年认知 青年认识论

一、身体哲学的兴起及其方法论意义

西方哲学一度受心灵和身体二元区隔的观念支配,脱离人的身体去抽象地探讨人的心灵、认知现象,进而形成“扬心抑身”的哲学传统,由此成为“无头脑的哲学”或“无人身的哲学”,达成的是“先验自我”或“纯粹意识”之类的认知主体。

身体从20世纪下半叶起逐渐进入哲学视野,由此兴起的身体哲学一反过去的传统,开始重视身体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从根据、起点和归宿等意义上去看待身体对于意识的价值。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当代现象学家梅洛-庞蒂,他以“知觉”作为心灵、认知活动的代表来引出其身体哲学的立场,认为“知觉是一切行为得以展开的基础,是行为的前提”[1]。他主张只有基于知觉,我们才可以意识和行为,在此基础上他充分阐释了身体在其中的核心地位。

梅洛-庞蒂认为,要重视知觉,就必须强调身体的作用和价值,因为“知觉”无非是人以身体为凭借或中介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或者说“知觉,是借助身体使我们出现在某物面前,该物在世界的某处有其自身的位置,而对它的破译旨在将其每一细节再置放到适合它的感知境域之中”[2]。如果我们调整身体,就可以调整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使得每一次对象对于我们的“侧显(perspective)”不断增加,进而使对象的意义不断向我们“涌现”出来,将物的“细节”纳入我们的掌握之中。换句话说,知觉经验是主体的身体从世界中的某处出发所进行的知觉,“我们的身体必须处于某一位置,因此我们就必须从某一方向和角度来观察对象,对象也就只能将一定的侧面显现给我们。这就是说,身体乃是知觉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对象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是通过自己的身体而不是纯粹意识来进行知觉活动的”[3]。作为认知主体的身体运用知觉作用来认识物体时,也就是通过知觉与物体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这样,知觉不仅是身体的知觉,也是具有物体对象性的知觉,进而我们也是通过身体在世界中存在、并通过身体来知觉这个世界的。

在梅洛-庞蒂看来,知觉受制于身体,身体使我们向外的观察得以开始,无论是知觉的哪一种形式,都和我们的身体遗产相关,例如“感觉体验是一种生命过程,也是生殖,呼吸或成长”,或者说“感性事物是我们用感官把握的东西,但我们现在知道,这个‘用’不仅仅是工具,感觉器官不是一种导体,周围神经的生理印象已经进入以前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的关系中”[4]。如果不纳入身体的视角,就不可能谈论人对世界的感知;而一切“较高级”的脑力功能也是些身体行为,“因而不能把神经过程定义为一定信息的单纯传递……正常的功能应被理解为一种整合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外部世界的原本(texte)不是被复制的,而是被构成的”[5]。我们之所以能对对象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知觉,也是因为身体摆脱了离散状态,而可以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即“身体的感受器随时准备通过协同作用使关于物体的知觉成为可能”[6],即身体在进行着感官的综合,使得“感官的统一性和物体的统一性也能通过身体图式的概念来描述”[7],正是身体诸官能间的统一,我们才可能获得关于对象的整体性的知觉。

可见,知觉在哲学使命中的重要地位也必然体现为身体的重要性,这样,它将先前无论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在进行知觉分析所掩盖的身体彰显了出来。梅洛-庞蒂尤其看到了“经验”与身体的紧密相关,所以用“身体的经验”(body experience)即“体验”来替代“经验”的使用,从而将胡塞尔的直觉经验与狄尔泰的生命性体验概念融为了一体。

梅洛-庞蒂还特别强调人的身心统一性,他认为人不是附在机体上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动机和身体原因可能交织在一起,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生理学对我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回答:“心理事件不能用笛卡尔主义的生理学来解释,并被设想为一种自在过程和一种我思活动的接近。灵魂和身体的结合每时每刻在存在的运动中实现。”[8]梅洛-庞蒂还进一步指出,在20世纪“‘身体’和‘精神’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把人的生命看成既是精神的,也是身体的,人的生命始终以身体为基础,在其最具体的方式中始终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19世纪末的许多思想家看来,身体是一块物质,一堆机械结构。在20世纪,人们修正和深化了肉体,即有生命的身体的概念”[9]。总之,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研究人的认识时,更强调与身体密切联系的知觉,故其现象学就是身体现象学。

这种身体哲学在20世纪末所形成的共识就是“通过身体认知世界”,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体认”的含义所在,或用认知的“涉身性”、“寓身性”来表达,它表明,在人的认知活动中,人类的生理构造和身体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认知、思维或心智等均产生于人的身体经验。

二、青年若干认知特征的身体溯源

上述的身体哲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灵状态与身体状态密切关联,将这一原则推展到对青年的分析,那么青年的认知特征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青年的身体特征去说明。或者说,如果将身体哲学应用于对青年认知特征的分析,则可以将这种分析的精神实质理解为,不能脱离青年的身体特征去“空谈”青年的认知特征,这也可以视为以青年为载体的身体认识论,或在青年向度上展现出来的身体哲学。当我们说,高个子和矮个子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时,就是一种身体认识论的视角,这就初步地表明了人的身体与“视界”的相关性,当然,这种相关所包含的内容远比这个简单的比喻要更为丰富。

青年的认知特征,作为一种心智现象,不是纯粹的精神,而是身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有其身体的根源;青年是通过自己的身体来知觉世界的,身体的特征影响着他们知觉的特征,从而也影响着他们的整个认知特征。如果说身体是自然与心灵的中介,那么自然对青年心灵的塑造,则是通过其身体而完成的;当他们的身体沐浴于自然的滋养时,他们的心灵也随之受到陶冶。

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看,青年的心理发展依赖于生理的发展,故他们的认知特征在很大的程度上来源于他们的身体特征。对此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青年与非青年(前青年、后青年)时期相比,作为一个“类”的青年存在着基于身体差异而出现的认知差异,即青年作为一个整体在身体上的特殊性,导致了作为一个整体的青年在认知上的特殊性,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无法避免的“纠缠”,即是说,青年人“身上”的特征与其“心上”的特征是相互关联的。另一方面,除了从“类”上看青年的认知特征有别于其他群体之外,即使在青年内部,其个体之间的身体差异也会导致认知差异,如同柏拉图所认为的,身体就是使灵魂个性化的东西,故青年的身体也是使作为个体的青年在思维和认知上呈现出个性化的原因。本文因篇幅所限,专门讨论前一种情况。

基于身体哲学的视野,我们显然不能延续“无人身哲学”的传统,脱离青年的身体特征去探寻青年的认知特征。一些青年研究学者从心理与生理的关系上揭示了这一道理:“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为青年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心理的趋向成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生物前提和生理基础。例如,青春期脸和神经系统的高度发展,使青年的智力水平达到了人生的高峰阶段,使青年不仅具有了探索真理的愿望和勇气,而且使青年具有了探索真理的智慧和能力。又如青春期性的成熟和性激素的大量分泌,使青年的性心理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影响着青年的内心世界趋向丰富、复杂、深刻而又微妙起来。”[10]“青年身体的迅速发育成长,对心理产生影响和冲击,成为心理发展的原始动力。例如,进入青年期,人体大脑日益完善,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趋向平衡,脑细胞、神经元空前活跃,大脑神经系统的发展使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逐渐占据优势地位,青年的感知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显著提高。”[11]总之,青年期被描述为“体力最充沛、精力最旺盛、智力最发达”[12]的身心几乎同步达到峰值,这里显然“身”的发展是前提,“心”的发展是结果。

青年期是学习的“黄金时代”,这与其作为认知能力之一的记忆力处于人生的最佳期不无关联,而这正是根源于大脑机能的特殊性。人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的机能逐渐发达,大脑皮质中所形成的暂时联系等在青年期进入最佳阶段。据心理学研究,人的记忆力发展的高峰,一般在30岁以前,超过一定的年龄以后,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慢地递减。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把人的记忆力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20-30岁为记忆力的黄金时代;30-45岁为优等;12-20岁和45-65岁为中等;12岁以前为下等。记忆力的高峰期决定了他们“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在一生中最佳,也决定了这一阶段的人生在认知特征上是以“摄取信息”为主。

青年的大脑机能成熟,但脑神经并未固化,所以思维模式并未固化,未形成后青年时代那种日趋强大的思维定势,具有可塑性。青年脑神经的这种可塑性决定了他们易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但同时也容易“被虚假的东西”欺骗,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老年人怀疑真的,青年人相信假的”。青年的脑神经未固化而导致“信得多”,也表明了作为认知主体的青年在认知系统中还未形成健全的信息筛选机制,因此对外来信息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这也是皮亚杰所归结的“顺应大于同化”的认知阶段,即外来的新信息很容易改变认知主体原有的思维结构,使其产生“顺应”外界的变化。由此也造成了青年人思想活跃、追逐各种新思潮和新观念的认知上“求新”的特征。当然,这种求新中的“什么都信”,同时也伴随着“轻信”等天真、稚气、不成熟等认知特征,使其相对中老年人来说也更容易成为错误思潮的俘虏。

青年是人生中最富生机的时期,各项身体素质的指标达到峰值。他们血气方刚、激素分泌旺盛,体力和精力充沛,热情奔放;与此相关在心理和认知特征上就表现出探索性和创新性强,当我们说“年轻真好”时,主要就是基于这些身体和认知上的优势。青年是人一生中身体新陈代谢最为旺盛的时期,所以也是思想最活跃最容易冲动的时期,误入歧途的可能性也最大。这种“双重性”使得他们既具有充当认知革命发起者的最大可能性,也是带来认知混乱的最大策源地,因为青年在身体上的“血气方刚”与其在认知上的“激进冒失”不无关联,所以霍尔也称其为人生中的“狂飙期,动荡期”[13]。也可以说,正是因为青年有了身体的“本钱”,才可能“狂飙”式地去发挥。这样的发挥也使得“青年的反叛”或“越轨”成为随处可见的现象。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视角也阐释了这一点:由于作为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力的“力比多”在进入青春期后的高涨,使青年人会呈现出一种急剧的骚动状态,因此青年天然地具有一种反抗和叛逆本能;日本青年心理学家关忠文指出:“随着精神上、社会上对自我的发现,在青年中出现了不仅反抗父母,而且反抗教师和社会的现象。初中时代的青年人,由于身体和智力的不成熟,这种反抗常以虚张声势而告终。而从高中时代的后半期开始,不论在身体上,还是在智力上,都已能像成人那样发挥了,所以动不动就表现出像‘英雄’那样反抗。”[14]这或许也是一种力求摆脱“成年社会”管制的自发行为。

青春期也是人生中最富理想的时期,在青年人的认知结构中,理想通常大于现实,对未来充满无限想象的认知特征无疑也是与其身体特征相关的。一般情况下,青年是人一生中体态最健美的时期,此时对身体的自信和欣赏,可以扩散为对前途和事业的自信,从生机勃勃、风华正茂的身体常常可以自发地延伸为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气概。所谓“雄心壮志”也恰当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一颗强壮的心(身体状态)更能导向一种远大的抱负(认知状态)。青年的理想主义倾向还可以理解为对完美身体的追求,身体的完美趋向与认知的完美趋向形成一种匹配,或者说正是身体的上升期扩展到了对自身主观定位和认知目标的上升期,这种上升的最终趋向就是对理想自我和完美境界的追求,也就是理想主义的倾向。换句话说,青年人的身体还有迷人的未来,所以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理想甚至理想主义油然而生。与此相反,在后青年时代,随着身体走向衰弱,随着“完美的身体”渐行渐远,理想的强度和跨度呈现递减趋势。这也可视为“生理自我”对“心理自我”的影响或制约。当然,青年人处于这种身体令其自豪的阶段时,也容易因“年轻气盛”及追求身体能力的扩张而处处竞长争高甚至好狠斗勇、狂妄自大、过度自负、不知天高地厚;部分青年对身体的崇拜导致自我评价的扩张,他们对身体增强的愿望极为强烈,希望自己的身体中蕴含无限可能,并用身体去“征服”世界,再派生出用精神去征服世界,其间就可能形成过激的看法和言论,包括对现实的批判有余而建设不足的种种看法,一种过度理想主义的认知趋向,或“眼高手低”的行为特征。

创造力是认知能力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青年无疑是人生中最具创造力的时期,他们创造力优势的来源之一在于身体强壮、充满青春活力、生理机能亢奋,从而思维极易兴奋,其身体的敏捷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思维也是一生中的最敏捷期,因此也是创造力相对来说最旺盛的时期,由此形成新的创见和创造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时期。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通常与体力在相近的年龄达到高峰,平均是25岁,然后略有下降,所以青年期正是两者的峰值期。我们看到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大创造性成果,多属年轻人所为,这无疑反映了青年人在创造性思维上的优势。当然,除了身体上的原因之外,青年人好奇心最强,既有知识和观念所形成的包袱和束缚较少。同时,这种“过剩”的创造性也可能因为经验不足、方向不对而“剑走偏锋”,如耗尽精力去发明所谓的“永动机”,不惜倾家荡产去推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标新立异”作为目的本身而不是通向新的真理的手段,从而才华耗尽却一事无成。

与此相关,青春期也是人的一生中想象力最为丰富的时期,这也部分源于他们突破身体限制的强烈愿望。想象常常是超前的,认知上的这种超前性往往也和浪漫性联系在一起,成为青年期想象的特点。萨特把身体分为“存在性的身体”和“想象性的身体”两种,他在与波伏瓦的谈话中讲到,年轻时“我总是把自己的身体想象成为成年人的身体——他身强力壮,爬进大火弥漫的房子把姑娘们背了出来,救了她们。这样,从一开始,甚至在我能够看书之前,我就使自己处于听到的故事之中,使自己跟高大强壮的主人公合在一起,他的目的是营救一位姑娘或一个小孩,他是一个比别人强大的人,照护着年幼和无助者”[15]。可见,青年对身体的这种超前或浪漫想象常常会超出合理的限度,从而陷入“想入非非”的虚幻世界,走向极端化后还会使一部分青年人难以和现实相容,进而从“理想主义”走向“空想主义”。

此外,在青年人身上还有种种其他认知特征也是与青年的身体特征相关联的,例如,他们看问题办事情易走极端,这就与其生理激素的峰值相关:冲动的身体常常造成冲动的思想,形成走极端的思维方式,他们容易被振奋,也极易受挫而消沉,所以在情绪上也起伏不定,在两极中“震荡”。又如青年人常常急于求成,这无疑与其身体的新陈代谢较快有关,使得他们生活与思考的“节奏”成为一生中最快的时期,风驰电掣的生命节律极易形成急于求成的“认知方法”或“办事习惯”。再如,青年人观社会、看世态时易感困惑,这除了因为经验不足、涉世不深之外,在身体特征上也有其根源,这就是他们处于身体的急剧变化时期,有时因发现身体的瑕疵而从理想主义跌落到自惭形秽,身体的不稳定或不平衡随之带来了心理的不稳定或不平衡,一些消极的身体体验有可能会影响或扩散到他们对外在世界的感受之上,导致困惑、迷茫、情绪化等认知状态的产生。当然,一些青年人基于身体发育的蓬勃向上和“阳光般美好”,也可能造就并形成简单化、直线化、单向决定论和过度乐观主义的认知特征。

总的来说,青年在认知上的特征,无论是长处还是短处,都呈现出与其身体特征的极大相关性,从身体特征去分析青年的认知特征,无疑为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青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三、认知与身体的交互性:走向青年的身心统一观

对青年的认知特征进行“寓心于身”的分析,无疑改变了青年认识论研究中的“无身之心”或“无人身的哲学”的倾向,即青年作为认识的主体,也是“身体—主体”,而不是先验的构造,由此使得青年的认知特征奠基于其特有的物质基础之上,展现了精神现象对于物质现象的依赖关系。由此需要把青年的认知特征与青年的身体特征关联起来考察,也就是需要将传统视域中被分割的青年生理学与青年心理学关联起来加以研究。梅洛-庞蒂说:“身体是我们拥有一个世界的一般方式”[16],我的身体是所有物体的共通结构,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风格”,“对被感知的世界而言,我的身体是我的‘理解力’的一般工具”[17]。 如果我们的视角不深入到身心之间的关系中,就难以把握青年通过自己的身体所感知的世界并形成独特特征的根源。

但同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物理主义的身体决定论:将青年的任何认知特征都机械、绝对地归结为其身体特征,或在认知与身体之间还原式地、一一对应地 “建立”起简单的关系。这样的视角也是将身体哲学的解释力不适当夸大而形成的“泛身体哲学”,是一种类似于“颅相学”的错误看法。

从人的一生来说,身体的发展与认知的进化具有相关性,但又并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如人的一生中身体最强壮、最丰满的时期并不一定是意志最坚定、思想最丰富的时期,或者说青年期可以达到生理的成熟,但心理却并非完全成熟,而是趋向成熟。从身体哲学的视角我们还看到身体的顶峰期可能伴随创造力的顶峰期,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创造性峰值年龄就是青年时期;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自然科学以外的人文社科领域中,创造的峰值年龄并不是青年期;此外,基于身体或生理的优势,青年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最强,但他们的知识不一定最丰富,正确决策的能力并不一定最强,这也说明了身体发展与认知成就之间的一致性中又有非一致性,或者还存在不能用身体因素去解释的其他原因。还比如,人的生理年龄大体规定心理年龄,但又不是绝对对应和同步,所以也有思想上心理上的“少年老成”、“未老先衰”或“老当益壮”等。

将认知特征完全归因于身体特征的身体决定论以及将身体进一步肉体化或生理化后的身体决定论,就是“生物决定论”。心理学中的生物决定论完全排除了其他因素对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贡献,尤其是社会因素、实践因素被完全忽视,唯一地从生理上去寻找心理现象的全部原因,将青年认知的发展过程完全归结为其生理机能成熟的过程,或者从青年身体内部的生理发展阶段去全部地推断其心理发展阶段,使其成为一个不受环境作用和影响的纯粹“内部展开”的过程,这样去分析青年的认知特征无疑会陷入极大的片面性和简单化。

避免两种极端的实质,就是要以“身心统一观”去把握人的认知现象,看到青年的身心状态,就是他们感知的世界的状态;而做到身心健康,则是他们能够以正确合理的方式感知世界和对待世界的基础。青年人常常通过想象自己的身体来想象自己的“生存”、“际遇”和“可能性”,他们对身体的骄傲与自卑,会导致对世界的看法不同,导致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出了问题,可能不仅仅是思想的问题,也有可能是身体的问题,此时心理矫正与生理医治的关系就被提了出来。所谓“病态的眼光看世界”,就既可能是生理的病态影响了认知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也可能是心理本身的不正常而带来的认知异常,由于身心之间的相互作用,“病态的眼光”很难说仅是纯粹的生理问题或纯粹的心理问题,常常是两者交织而形成的,所以需要的是全面的帮助,使其重建平衡、和谐、正常的身心统一体,这对于青年认知能力的培养,形成认识自己、把握社会的健康心态和正确的眼光,都是极为重要的。

就是说,基于身体哲学探究青年的认知特征,目的是在纳入身体的视角后,走向对青年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之间相互融合的深入把握。在这个意义上,完全脱离身体的因素去探究青年的认知特征的“无人身的哲学”和只从身体的角度去谈论青年认知特征物理主义或自然主义的认识论都是片面的。或者说,仅有身体哲学还不能说明青年的所有认知特征的全部来源,还需要补充社会历史的视角、实践的视角、技术的视角以及心智对身体反作用的视角,因此还需要有实践哲学、社会哲学以及技术哲学、心智哲学等的“联合作业”,才能为我们提供一幅青年认知形成的“全景图”。例如,如果纳入社会哲学的视野,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青年的“两个身体”:自然身体和社会身体,后者就是被社会化的身体,包括被社会规训和培养的身体,也包括被技术化了的身体。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他们的认知特征也最先打上计算机和网络的特征。例如,正是他们最先将自己的身体虚拟化,以克服现实身体的缺陷或局限,以一副想象中完美的身体在网络空间中“自由施展”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也是人类目前追求的增强方式: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身体增强,进而达到认知增强。青年最善于通过技术来增强自己的认知能力的特征也需要处理好技术与身体功能的关系,因为技术取代身体的功能常常导致相应功能的退化,如过多使用搜索技术导致记忆力的下降、过多使用计算器导致计算能力的下降等。又如,若是纳入实践哲学的视野,那么青年的身体成长作为一个过程也是一种实践,正是实践使他们的身体成为具有认知内容的身体,成为身心统一体。

这种相互作用观还表明,青年的认知既受制于自己的身体特征,也不断超越自己的身体限制,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其认知走向“成熟”,成为各项社会事业的“主体”。心和身之间的关系,在人的一生中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较之成年、老年人,青年的认识更受制于身体(所谓“身大于心”),他们对身体更敏感,身体的状况更能制约他们的认知状况,包括情感状况;不像中老年人那样在自己的身体“久经风霜”之后可以一定程度地超脱自己的身体(所谓“心大于身”),即通过心理来对生理施加强大的“反作用”。而青年的心智还处于成长阶段,其反作用还有待于增强,因此还处于人生中的 “身体轴心时代”:身体的状况常常左右他们的认知状况,对身体的失望或希望可能导致他们对一切的失望或希望。正因为如此,他们对身体也不时有“完美”的要求,在现实的人生中青年的身体也被视为“几近完美”的阶段:从前青年阶段的不完美走向青年阶段的完美,再到走出完美步入“后青年时代”,直到身体的衰老和死亡。维基百科对这一过程解释道:在经过一段有机体更新几近完美的阶段(对于人类而言,在20-35岁之间)之后,衰老开始出现,表现为应对压力的能力下降、体内平衡失衡的程度增加、患病的风险加大,这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最后无可避免地导致死亡。就是说,只要有过青年时代,人的一生就可以以它为轴心去进行叙事,即使到了后青年时代,也会摆脱不了青年的情结。老子曰: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也, 及吾无身, 有何患?”(《老子·第十三章》)故身体是我们最大的资产,也是我们最大的拖累。正因为如此,青年也常常因为身体的不完美纠结,而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影响与他人的现实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青年时期更要理性地认识身体、爱护身体、培育身体,即通过健康的认知去引导健康的身体,用健康的身体去形成健全的认知。

青年时期是一生中身体功能最强大的时期,而这种强大功能也具有“双刃剑”的属性,在健全的认知统摄下,这一功能就形成对社会的正向促进,成为社会进步的“生力军”;而如果被错误的认知支配,尤其是被社会的“反面势力”(如恐怖组织)所利用,就会形成极大的“社会负能量”。当前“伊斯兰国”极端宗教组织中“很多都是年轻人,经常是青少年,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来自非穆斯林国家”;他们此前的“人生都叛逆颓废,跟家庭关系很差”,因此“要寻找更大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18]。这无疑表明,身体是青年最宝贵的财富,但如果纳入到错误的认知状态就会成为巨大的破坏力,而他们的身体就会成为一种社会的“负资产”。

在一定意义上,身体是青年认知的先行基础和规定,但青年在行使“身体-主体”的功能时,也需要成为“能动-主体”,这才是一种整全的身体观和认知观。这种整全的身体-认知观表明:一方面,青年需要维持一种正常而健康的身体状况,才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形成正常而健康的认知状况;另一方面,当身体状况出现异常时,不能让心智完全被动地受其负面影响,而是要积极地施加“反作用”,促进身体向正常而健康的状况回归,这就是通过认知的成熟去克服身体的不足和缺陷,从而使作为认知主体的青年成为真正和谐的身心统一体,使物性和灵性在青年的身上更融洽地结合。

[1][4][5][6][7][8][16][17]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31、30、297、300、124-125、194、300页。

[2]梅洛-庞蒂:《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王东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73-74页。

[3]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5页。

[9]梅洛-庞蒂:《符号》,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4页。

[10]金国华:《现代青年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108页。

[11]王胜利:《青年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12]罗佐杰 胡晓明:《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 (下)》,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年版,第 545页。

[13]菲利普·赖斯等:《青春期——发展、关系和文化》,陆 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14]关忠文:《青年心理学》,王永丽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页。

[15]西蒙娜·波伏瓦:《一个与他人相当的人》,黄忠晶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214页。

[18]许 晔 张娇杨:《为什么欧美年轻人会加入ISIS?》,http://news.ifeng.com/a/20140814/41580880_0.shtml

(责任编辑:王俊华)

2014-12-20

肖 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哲学。

本文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年度重大招标课题“青年研究的哲学向度(第2期)”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哲学身体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菱的哲学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我de身体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