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点无多泪点多

2015-01-29李金坤

翠苑 2014年3期
关键词:散记疟疾诗词

金坛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物产丰饶,素享“鱼米之乡”、“江东福地”之美誉。一方水土育精英,彪炳汗青撼心灵。“储王”并称的储光羲,是与王维、孟浩然成三鼎足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重要诗人;“循吏”、“诗伯”戴叔伦,其歌吟农村疾苦的诗篇,开启了中唐新乐府运动之先声;爱国忧民的“百代伟人”刘宰,结交于辛弃疾,与之肝胆相照是知音;绝代名中医王肯堂,虚心求教利玛窦,其医学著作已成为高校教材;钟情艳诗的王彦泓,将唐代韩偓开创的专写男女艳情的“香奁体”诗的创作推向了顶峰;书法大家蒋衡,以一人之力手书《十三经》,深得乾隆皇帝赏识,特诏刻《乾隆石经》,可谓书史壮举,文化瑰宝,震惊中外,功冠古今;状元及第于敏中,任四库馆、国史馆、三通馆等总裁,为清代文化之收集、整理、保护与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乾嘉学派之重臣段玉裁,一生铭记“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祖训,积四十年之功力,撰成皇皇巨著《说文解字注》,王念孙推许其“自许慎之后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江南“通儒”冯煦,擅长诗词骈赋,精通地方文献,著作等身,蜚声士林;立志实业救国的红色商人纪振纲,支持陈毅茅山抗日,其功厥伟;“开国名记者”徐血儿,“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奋笔疾书,呼吁革命,死而后已,可歌可泣;还有慧眼赏识华罗庚的伯乐、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创始人与奠基者、双料博士吴定良,中国法学泰斗人物之一杨兆龙,更有仅凭初中文凭而坚持自学成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他们是天之骄子,人中之龙。如此璀璨耀眼的众多明星,欣然构成了金坛历史五彩缤纷的美丽夜空。金坛人民为之而崇仰之,赞美之,骄傲之,自豪之。

然而,当我们极目搜寻这历史的夜空时,却还有一颗熠熠闪光、别具异彩的明星,她就是康乾年间的农民女词人贺双卿。胡适曾有“清朝第一女词人”(《贺双卿考》)之美誉。她的短暂人生、悲惨遭遇、凄苦婚姻、疟疾病痛,悲悯不已,催人泪下;而她那天然本真、情深意切而如泣如诉的诗词微吟,却又是那样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动人心魄,难以卒读。这就是中国千年词园里一株空前绝后的奇葩。尽管在新旧版本《金坛县志》中皆立有贺双卿的一席之地,但由于发行面有限,除了少数喜爱诗词文学者知晓外,绝大多数金坛人是不甚了了的。可怜的贺双卿,她的生前是何等的寂寞冷落,在她逝世近三百年之后,作为金坛人,我们已经不能再让她如此寂寞冷落下去了。其实,无论是从社会史、妇女史、思想史、风俗史,还是文学史等方面考量,加强对贺双卿的研究和普及,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好事。所可幸者,金坛市文史资料办公室原主任曹春保先生执著坚毅,不辞劳苦,钻研资料,实地考察,用汗水、智慧与才情撰成了十余万字的《金坛才女贺双卿》(下文简称曹著),不日即将问世。如此善举,双卿可慰,今人可读,皆大欢喜,可喜可贺。

曹著借助于乡贤史震林撰写的《西青散记》中记载贺双卿主要事迹的材料、历代研究贺双卿之成果,尤其是借助于今人杜芳琴先生的《贺双卿集》与《痛菊奈何霜:贺双卿传》的突出研究成果,对贺双卿实实在在的人生悲剧故事赋之以文学语言,再次进行了全新之创作。其中,对人物所处山水自然环境之描写,对贺双卿本人悲辛遭遇的叙述,对贺双卿恶姑暴夫残忍本性的揭露,对一部分以史震林为首的边缘文人们与贺双卿交往唱和的叙录,对地方风情习俗文化的反映,等等,都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亲切的阅读美感。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传记主人公贺双卿故事情节的渐次推进与发展,贺双卿的诗词作品也随之相继出现,它们是体现主人公与边缘文人们生活、思想与感情的重要载体。同时,反过来,它们又对传记故事起到了积极的推衍作用。特别是对贺双卿人物的塑造,用力甚多,感人最深。通过作者一枝饱蘸深情的生花妙笔,活脱而逼真地塑造出18世纪江南农村的一个勤劳、美丽、善良、忍让、知趣而遭暴夫恶姑无辜摧残迫害的悲惨妇女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章学诚曾以“七实三虚”的创作方法与原则来评价《三国演义》,这是切合实际的。而曹著也正是采用了“七实三虚”的创作方法与原则,所以,自然也就增强了曹著所写人物的真实性、形象性、生动性、可读性、感染性,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曹著全书共设二十二章,每章配以对称的“章目”,如第一章为“农家女自幼聪慧,穷学究倾心辅育”,第四章为“新婚女父母丧世,孤苦人自安求生”等,皆为“三四”句式结构,整体匀称。而每章中小标题皆为四字句,整个章目就显得规整划一,既有诗意美,又有整齐美,体现了作者的功力与用心。

可以相信,曹著的问世,其故事的生动性、人物的悲剧性、语言的文学性诸方面,都将会感动读者而使之产生共鸣,也因此而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从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在外地工作的金坛人,十余年前我就着手收集、整理与研究乡贤贺双卿的生平、籍贯与诗词的有关内容,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颇为学界所称许。为了使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并理解贺双卿,以增强对曹著的阅读效果,我借此机会,不揣卑陋,拟从学术层面对贺双卿作一总体简介,权作引玉之砖的导读吧。

贺双卿,初名卿卿,或庆青,字秋碧。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出生于金坛游仙乡丹阳里(今属金坛市薛埠镇,后人因此多误为镇江之丹阳。对此,笔者拟另文考证。)的一个世代务农之家。她生性慧敏,姿容秀丽,笃心向学,然家贫无以就读。适逢其舅父在她家邻室开馆授徒,她便趁机常于窗外偷听,暗中诵习,悉心揣摩,所学日进。她还常做些精巧玲珑的女红,偷偷拿到街上换些诗词之类的书来读。因此,在她十几岁的时候,便能写出清新秀婉的小词。她亦工小楷,点画端妍,能于一桂叶上写《多心经》,乡里皆以“才女”视之。大约18岁时,双卿经“媒妁之言”嫁给了金坛绡山(与丹阳里同属游仙乡,即今江苏金坛市内的方山,此曾建有绡山书院,旧《金坛县志》有记载)的周姓樵子为妻。其夫不仅比她大10多岁,其貌丑陋,而且嗜赌性暴,其舅姑又极蛮横顽恶。即便如此,双卿屈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压力,不得不对“暴夫恶姑”“事之善,意虽弗欢,见夫未尝无愉色,饥倦忧悴,言笑犹晏晏也。”(史震林《西青散记》,乾隆瓜渚草堂刊本,下文简称《散记》,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散记》。)在如此悲惨的境况中,双卿愈是积极表现自己的“德”,愈是让人感到“撕心裂肺”的痛苦。

繁重劳动与郁闷心情的双重煎熬,使得双卿原本纤弱的身子变得益加虚弱不堪。进入周家不久,便患上了疟疾病。不但无钱治疗,而且还要带病劳作(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多有记载),在霜刀雪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中,双卿最终“劳瘁以死”。至于卒年,限于资料,现尚难以确知。不过,据《散记》载,是书记双卿事迄于乾隆初年史震林赴京之时,而其时双卿22岁左右。就其严重之病情及其所处恶劣环境来看,双卿离世当是较早的。总之,双卿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悲惨的一生,是中国妇女文学史上罕见的悲剧之一。

贺双卿的诗文,主要辑自于康乾年间与贺双卿同时的金坛人史震林的纪实体笔记《散记》。《散记》初刻于乾隆三年(1738),迄今已270余年矣。借此,遂将史震林生平、事迹略述如下:史震林(1693-1779),字公度,初号梧冈,晚号瓠冈,又作悟冈、岵冈,自署白云教授、弄月仙郎、悟冈退士、瓠冈野老、华冈翁、华阳外史等,江苏金坛(即今金坛市)人,乾隆丁巳(1737)进士。留京师2年,归耕5年。曾任广东高要知县,为奉养老母之便,后改任淮安教授等职。最后弃官作近游,以家乡茅山一带之“西青”为活动中心,往来于淮扬间20余年。其间广记四邻文朋诗友往来酬唱之雅事,遂成《散记》十二卷,乾隆三年(1738)由好友吴震生之刻印行世,这是《散记》的最早刻本。从此,一个普通农家妇女贺双卿的事迹及诗词创作便赖《散记》得以保存和流传,而作为政绩不彰的地方官吏、边缘文人史震林,则因贺双卿的感人事迹与别具魅力的诗词创作而广为人知,并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里。

今人杜芳琴先生在《散记》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将贺双卿的诗文整理成《贺双卿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此集共辑录词14首、诗39首、文5篇。对作品进行“校勘”、“解题”、“注释”、“昔评”。其中有贺双卿研究论文3篇及“附录”(《双卿传》《散记》序、跋)。这是至今整理贺双卿诗文较为全面而有阅读与研究价值的一部佳作。

贺双卿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词作上。今存14首词为:1.《浣溪沙》。2.《望江南》。3.《湿罗衣》。4.《玉京秋·自题种瓜小影》。5.《二郎神·菊花》。6.《孤鸾·病中》。7.《惜黄花慢·孤雁》。8.《凤凰台上忆吹箫·残灯》。9.《薄倖·咏疟》。10.《一剪梅》。11.《摸鱼儿·谢邻家女韩西馈食》。12.《凤凰台上忆吹箫·赠韩西》。13.《春从天上来·梅花》。14.《春从天上来·饷耕》。她的词虽只有十余首,但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农民女词人的典型形象。她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嫁于农村,劳作病痛、受苦受难于农村,最终病卒于农村。短短的一生尽在田间场头度过焉。她身为田家妇,填词全用田家语,直抒胸臆,一泻为快。为避免“暴夫恶姑”的谩骂与迫害,她多以粉作墨,以叶当纸,易写易消,只图一时尽兴。贺双卿词的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在中国词史尤其是女性词史上,堪称别有洞天、风光独好。其思想意义主要表现在:1.贺双卿以封建社会中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的身份,第一次在词中全面而真切地反映了她亲身经受的艰苦繁重的劳动生活,这与苏轼、辛弃疾等词家以旁观者的身份描绘农村生活情景的内容,具有本质的区别,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2.贺双卿第一次在词中以大量的篇幅抒写自身备受煎熬的病痛,以及忍痛劳作而无人问津的孤寂凄惨之苦,由此而深刻揭露批判了“暴夫恶姑”式封建家庭的残忍行径。这与深处闺房的女词人们所屡屡倾诉的伤感悲秋、离情别绪的孤寂闲愁之思想情感,自然有着鲜明的本质之异。3.贺双卿的词第一次以较多的笔墨强烈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情绪,体现了她对自由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美的愿望。4.贺双卿的词第一次真切地反映了受害遭难之才女与边缘文人酬唱往来的真诚之友谊,同时也反映了村社邻里间的人际关系,具有浓郁的人情风土之气息。5.贺双卿的词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压抑的声音、扭曲的心态和矛盾的情感:她对现实生活既有不满不平、哀怨缠绵的一面,又有一以贯之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一面;既有对自由幸福生活渴望的一面,又有阿Q精神自欺欺人而安于现状的一面;既有在与外界男士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严守贞操、富有人格骨气的一面,又有在“暴夫恶姑”式家庭中委曲求全的一面。她在精神深处往往沉溺于一种自抑自贬的宗教幻想与情绪之中,恪守着传统女教的道德规范,体现了儒、释、道三教精神的人生哲学。总之,贺双卿的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十八世纪江南农村妇女的生活情状与精神世界,对于中国词学史、妇女史、思想史、文化史、风俗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其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1.贺双卿的词最鲜明的艺术特征就是“语朴情真”,直抒胸臆,如山野清泉,不择地而出,一任真情实感的汩汩流淌。爱恨怨愁,一吐为快,爽如哀梨,快如并剪。2.她的词多以身边的自然实景如“孤雁”、“秋荷”、“微云”、“残照”、“野菊”、“鸣蝉”、“春梅”、“春燕”、“残灯”等作比兴材料,顺手拈来,以此反映自身的劳苦、病痛、孤愁和哀怨之情,别具触景生情、凄幽哀婉的艺术美境。3.在艺术手法上,双卿词全用白描,不参典故,纯朴可爱,是典型的“田家词”的风味,与历代闺秀词相比,绝无半点“掉书袋”的书卷气,唯有泥土气和自然美。4.其词的风格属于婉约正宗之一路,娓娓叙事,款款抒情,感情细腻委婉。多用第一人称,随见随感随写,犹如用词的形式写成的日记,姑称其为“日记词”亦未尝不可。5.贺双卿的词善用叠字和叠词,既有渲染情感加深印象的作用,又不失沉着蕴藉的婉约风格,此真乃双卿词的艺术独创、“天才”词家的本能表现。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评《凤凰台上忆吹箫》(寸寸微云)云:“其情哀,其词苦,用双字至二十余叠。亦可谓广大神通矣。易安见之,亦当避席。”尽管这首词用了二十余对叠字,但并无重复拖沓之嫌,情哀词苦,所有的叠字仿佛摹拟了诗人的啜泣声。李清照《声声慢》中曾作9叠词,用于开头和结尾,十分准确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之后孤苦凄凉的情怀,颇受后人称道。而双卿此词则运用20余叠词,且均布全篇,恰似夜空中颗颗闪烁明灭的星星,又如山林中股股鲜活清澈的流泉,各表其情,各呈其美,十分自然而真切地表达了词人难忍的别情和孤苦的处境,达到了叠词写景言情的优美境界。这无疑是对李清照叠词创作手法的一大拓展,具有胜蓝寒水之妙。总之,双卿词别具语朴、情真、象明、境哀的审美特征和“田家本色”与“当行本色”交融浑成的幽渺神韵。在题材之拓展、艺术之创新上,双卿词对中国词学都做出了难能可贵而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她的确当享“清朝第一女词人”(胡适《双卿考》引)之美誉,不失为中国词苑中一株含露绽放的散发着山野泥土气息与清幽婉妙芳香而独领风骚的艺术奇葩。

双卿词独有一种悲凉凄惨之美,极易动人心魄。限于篇幅,本文拟就贺双卿《孤鸾·病中》吟咏疟疾病痛及带病劳动的悲苦之词为代表作一浅赏,窥斑见豹,以赏其摇人心旌之艺术魅力。词云:

午寒偏准,早疟意初来,碧衫添衬。宿髻慵梳,乱裹帕罗齐鬓。忙中素裙未浣,褶痕边、断丝双损。玉腕近看如茧,可香腮还嫩。

算一生凄楚也拼忍,便化粉成灰,嫁时先忖。锦思花情,敢被爨烟熏尽!东葘却嫌饷缓,冷潮回、热潮谁问?归去将棉晒取,又晚炊相近。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散记》卷二记载较详:雍正十一年(1733)农历九月末,“天晴甚和,农者刈稻方急……妇女空室登场,昏旦操作。双卿疟益苦,寒热沉眩,面杀然而黄。其姑愈益督勒,应稍迟,辄大诟。午后,寒甚而颤,忍之强起,袭重缊。手持禾秉,茎穗皆颤。热至,著单襦,面赤大喘。渴,无所得沸水,则下场,掬河水饮之。其姑侧目,冷言相诋。双卿含笑,不敢有言”。又云:“一日饷黍,迟,夫怒,挥锄拟之。双卿归,为词一首,调寄《孤鸾》”。可见,双卿此词是在她忍受“暴夫恶姑”的毒骂与怒斥乃至其夫要“挥锄拟之”的残暴情况下含怨写下的血泪之篇。

上片“午寒偏准”三句,直接叙述疟疾发病的时间,以及自己添加衣服的防冷方法。因为双卿疟疾的发作,已不止一次两次,已经是好多次了,她知道在什么时候来势凶猛。一般来说,她已掌握了疟疾在午间准时发作的规律,而在这此前的初始阶段,只是浑身发冷。这时,她就有意识地在绿衫外面再添加衣服。这种情形,只有患过疟疾的人,才会有如此真实的感受。而那些无病呻吟之作是绝不能与此同日而语的。这正体现了双卿词作描写疟疾病情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宿髻慵梳”二句,是写自己疟疾病中劳作而懒得梳洗打扮自己,只是将隔夜零乱不整的发髻胡乱地用罗帕将其从鬓发处包裹起来。一个“乱”字,正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双卿疟疾发作时百无聊赖的烦躁情绪,写出了一般患病者所共有的焦虑与痛苦之心态。 “忙中素裙未浣”二句,包含了很深的内涵,它至少向读者提供了四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双卿所穿之裙是一条没有任何花纹的素朴之裙;二是这条“素裙”上的“褶痕边、断丝双损”,它表明破损程度已经较深,而双卿依然当宝贝一样地穿着,意味着她是一个非常节俭持家的人;三是表明双卿在患疟疾时依然“忙”着繁重的农务的;四是由“忙中素裙未浣”可知,倘若不是双卿患上疟疾并忙着农务,她一定会常常浣洗这条“素裙”的。这又暗示了双卿爱清洁、喜美丽的良好卫生习惯。倘若我们再往深一层推想,双卿为何如此珍爱这条已经破损较为严重的“素裙”,这很可能就在于这条“素裙”乃是双卿当初出嫁时娘家的所陪之嫁妆吧。这是因为,双卿的“暴夫恶姑”平日里对她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动辄打骂饿饭,在这样的情况下,“暴夫恶姑”是不大可能给她添制“素裙”的。“玉腕近看如茧,可香腮还嫩”二句,写收稻治场等农事繁重,致使双卿白嫩的手臂上竟然磨起了许多老茧,此处双卿虽不言一“苦”字,而苦况却已洋溢满纸矣。上片围绕双卿疟疾发作这个中心,逼真地反映其无意打扮、无力浣裙的痛苦现实以及带病劳作的悲惨遭遇。它犹如一个特写镜头,初步展示了双卿这位田间场头劳作不息的病妇形象,给人以很深的印象。

下片便直接转入对词人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算一生凄楚也拼忍,便化粉成灰,嫁时先忖”。三句词却包含着两个世界,即:今生今世与来生来世。双卿回想起自己嫁到周家后所受到的非人的身体摧残与精神折磨,想到自己虽患上了严重的疟疾病却仍然要在田间场头劳作的凄苦酸楚之残酷现实,不禁悲从中来。但在那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极不公正的封建婚姻制度的统治下,她又有什么办法呢?她只能忍气吞声,苦泪下咽,只能强忍今生今世的所有的凄楚与苦难。这正是以双卿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制度笼罩下的千千万万不幸妇女的悲惨命运之所在。双卿的“凄楚”是多方面的,除了带病劳动、“暴夫恶姑”交错折磨的双重痛苦之外,还有她那对无休止的繁重农活、家务阻碍与消磨自己诗思灵性的哀怨。这就是她所悲叹的“锦思花情,敢被爨烟熏尽!”她虽为农家女,由于她天智聪慧,刻苦自学,长成后颇具如花似锦的美妙诗思与情愫,多有与雅集绡山书院的文人雅士酬答唱和之作。然而令双卿极为叹惋的是,这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锦思花情”,敢情都被这烟熏火燎的灶烟熏除殆尽了。在她看来,这是较之病痛、劳作及其“暴夫恶姑”的精神折磨更深一层的悲怨与哀叹。这是因为,尽管她“凄楚”无涯,但她毕竟能依凭自己的“锦思花情”来抒发这些无涯之“凄楚”啊。现在既然这“锦思花情”被烟熏殆尽了,那么,她连倾诉自己“凄楚”之怀的途径自然也就断绝了。这怎能不使她倍感哀怨悲切呢!接着,“东葘却嫌饷缓”二句,极写“暴夫”的蛮横凶残,并再次写到自己疟疾“冷潮”与“热潮”交错侵袭的发作过程。一个反问句,凸现了她孤苦寂寞之艰辛处境,与上片“午寒偏准”三句写疟疾起始症状相呼应。至此,双卿已向读者逼真地描述了她于中午时分疟疾寒起、午后冷潮回退以及快近傍晚时分热潮又生的疟疾发作之全过程,非亲历此病者,焉能描述得如此准确真实邪?像这样的疟疾发作情形,双卿还有多处记述。如《薄倖·咏疟》:“去过酉,来先午,偏放却更深宵永”。酉,即相当于下午5~7时;午,相当于11时至下午1时。《摸鱼儿》:“黄昏后,残热谁怜细喘?小窗射风如箭”。又《一剪梅》:“寒热如潮热未平,病起无言,自扫前庭。”这是说,疟疾发作时,冷一阵,热一阵,其势如潮,此起彼伏。到了傍晚,病势减退,双卿又从病床爬起,独自打扫庭院。这情景,与《孤鸾·病中》煞尾“归去将棉晒取,又晚炊相近”是一样的。尽管双卿要经受疟疾冷潮、热潮的交替煎熬,但只要病势稍退,她却又不得不投入繁重的家务劳动了。你看她,在“东葘”因送饭稍迟而遭丈夫“挥锄拟之”的残暴及其忍受疟疾冷热侵袭的病痛之后,还要急忙赶回家“将棉晒取”,然后,紧接着又要准备“晚炊”了。全词紧紧扣住“病中”之题,以平白朴素之语言,着重表现词人疟疾发病之苦、带病劳作之苦、暴夫欺凌之苦、穿着破损之苦、容颜憔悴之苦,还有诗情灵性“爨烟熏尽”之苦。真可谓“树梢挂猪胆—苦到顶”了。

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卷二十二评价贺双卿词说:“双卿词如小儿女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自以为词,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真语质,直接《三百篇》之旨,岂非天籁,岂非奇才,乃其所遇之穷,为古才媛所未有。每诵一过,不知涕之何从也”。这是对双卿词总的评价,而对于《孤鸾·病中》这首吟咏疟疾之病以及带病劳作等悲苦的词作而言,黄燮清所评则更是深中肯綮。在中国妇女文学史上,像双卿这般悲惨遭遇的女诗人委实是罕见的。李清照的后半生是凄凉的,朱淑真的爱情是不幸的,但她们都没有双卿这样的“暴夫恶姑”对她横加摧残与折磨的悲惨身世,更没有病痛的煎熬与带病劳作的辛酸。李清照、朱淑真在词中所描写的多半是闲愁、别愁与孤愁。“她们的情调代表了古代闺秀诗词的普遍倾向,这种‘诗化的痛苦与普通的劳动妇女在贫困而粗野的生活中经历的人生惨剧尚有很大的距离。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也许只有清代女诗人贺双卿一人在她的作品中反映了下层妇女的悲惨世界。”(《风骚与艳情》,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6页)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双卿在词中屡屡细写自己疟疾发作的病情以及带病劳作的悲辛境遇,以“病”入词,细述病情,这是双卿于词苑别开生面的独创。她不仅因此而为传统的词作题材增添了新的内容,而且也拓展了词作表现的新境界,孕育了词作审美的新风格,这是双卿对中国词学所作出的新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贺双卿却又是不幸中之大幸也。

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的诗词鉴赏热中,贺双卿的诗词颇受各种鉴赏类著作的青睐。如于在春编著的《诗词百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陈新等的《历代妇女诗词选注》(中国妇女出版社,1985年版),苏者聪《中国历代妇女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王步高主编的《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李文禄、宋绪连主编的《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潘慎、梁海主编的《明清词赏析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洪丕谟编注的《淑女诗300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等等,都收有贺双卿的诗词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双卿诗词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墨点无多泪点多”,大凡读过贺双卿的诗词者,无有不为其苦难悲凄的身世洒一掬同情之泪的。这就是双卿诗词的魅力。

那么,对于这样一位具有如此不寻常的生世遭遇、如此不寻常的诗词才华的乡贤贺双卿,作为金坛人,我们仅有一本曹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角度、多侧面、多形式、全面性、立体化地宣传推介贺双卿。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为使贺双卿这颗珠玉重光,古为今用,提升素质,促进文明,愿与同乡好友共勉之。

作者简介:

李金坤,金坛人,现为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散记疟疾诗词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非洲“两苏”地区疟疾预防与治疗
学书散记
湘行散记
诗词之页
西双版纳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