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数学差异性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分层

2015-01-28代如链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3期

代如链

摘 要:备课分层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备课分层就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别设计授课程序。

关键词:备课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301-01

“备课分层,指导分层,评价分层”的宗旨是: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分层备课,分层指导,分层评价”是分层教学的具体形式,数学由于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要求按照数学规律办事,这个规律就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符合知识的可接受性,同时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减小教学坡度,注意衔接过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让全体学生各有所得。比如,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让他们计算基础题,再算综合题,才不会感到束手无策。这样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正是因材施教的内涵,也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想的体现。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进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让所有的学生都在不同层次上得以不同的提高。开展教研以来,通过一年以来的备课实践我充分认识到:“分层备课,分层指导,分层评价”的必要性,现将教学设计分层的方法与同行交流,恳请大家指正和帮助。

一、教学目标分层

目标层次化是教师备课应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考虑学生实际和分层施教的需要,对教材内容的难度作一定的调整,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即:让学困生有内容可学;中等的学生学得充实;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讲了这一点点东西,部分优秀的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很无聊。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课外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补充进来,或者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发散开来,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说即就是:要让所有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让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以后可以达到“中等层次”,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达到“更高层次”。使所有的学生不但能学到不同层次的知识,而且在思想和思维方面也得以不同层次的提高和发展。

二、教学过程分层

1、复习引入、情景设计分层

复习的时候采用学困生优先的办法,首先由他们回答上一节课的基础知识,完成一些基础计算的练习,由中等生给予纠正和补充,上等生做出评价,教师及时指导和肯定学生闪光点。

对教学情景图的理解也一样,可对学困生适当降低起点。

2、知识探究分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课堂提问也应该分层次,比如,把学生分成差、中、好三层,分别以A、B、C、表示,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对A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宜太大;对B、C层次的学生,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3、课堂评价分层

老师的评价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考试等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标准适当地评价不同层次学生。应善于肯定低层次学生的进步,防止高层次学生的自满。

4、作业设计分层

课堂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A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C组是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分层训练是各类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的有效手段,所以在课内完成可以及时检测到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好作进一步的指导。

5、拓展和课堂小结分层

归类小结,分层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这个过程中,既要对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基本方法进行“画龙点睛”,也要提出与之相关的新的“悬念”,让学生课外专研。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检测各层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困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可以在下一节课加强巩固复习,只对B、C、层的学生进行拓展引导。

三、指导分层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阶段,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分层地进行指导。具体做法是:对能力强的学生“学”重于“教”,以“放”为主,“放”中有“扶”。“扶”主要体现在学生练习中与引导深入探究上。放手让他们自学、互学,获得新知,培养学习能力。这样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辅导学困生学习。对学困生“教”重于“学”,即以教师的“扶”为主,“扶”是引导深化理解知识和指导归纳学习方法上,使学生在老师辅导下学习并掌握知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对于学困生应以模仿性的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教材中判断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一些规律,并要求他们在听课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掌握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做习题,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对于优秀生则应以创造性的学习为主,启发他们举一反三,发散思维,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加深和拓宽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