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性教学

2015-01-28李刚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探究性创造力目标

李刚

摘 要:教育心理学认为,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一种普遍特征。因此,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

关键词:培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35-02

教育心理学认为,创造力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一种普遍特征。因此,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我们不能奢望每个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心理基础上充分发展其创造才能。

在学校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总的说来,只有在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创造精神。探究性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可以说,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温床。

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也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推行探究性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每一册都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要求不同,教学流程也会有所不同。本文以“阅读鉴赏”内容的教学流程为例,谈一谈探究性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阅读鉴赏”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是教科书的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基本的凭借,可以称为“基本课文类”。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按照五大流程来操作。

一、创设情境

每篇课文内容不同,不管是诗歌(现代诗歌、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章的难度都有差异,趣味性也大不相同,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去完成探究的任务,是摆在各位教师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他总是以积极自觉的心情、愉快地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做的事情有任何负担,甚至会为解一难题而废寝忘食。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燃起他们学会创造的信心之火。教师可以采取设置问题、故事导入、激情感染、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的进入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之中。

二、启发思考

我国古代的《论语》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独立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给学生造疑,并引导学生解疑,它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现象的本质,它的开放性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鼓励了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有利于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启发思考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完成高中语文教学所设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这个目标只有教师知道,并从宏观上驾驭,努力让学生完成。它是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主流方式。这种方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并且契合教学目标。

一种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自认为有价值的思考。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每个学生都会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把各自存在的问题提出来,通过讨论,解疑答惑,就会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认知。如果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不但可以启发全班同学思考,尤其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自主(或小组)探究

探究性教学模式因为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通过系统的、有条理的讲解,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它是一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当然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而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因此,本环节成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也就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开动脑筋,并运用一定的策略,从而解决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此环节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要充分相信学生,为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因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觉得让学生自己思考太浪费时间,不如直接告诉学生来得快,可以加快学习进度。或者觉得学生思维能力有限,思考肤浅、不全面,所以就干脆不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殊不知,这恰恰是教育思想的一个误区。因为教育绝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死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二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持续不断地获得知识,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受方法多少及是否科学的制约。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越合理,创造性空间就越宽广。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切实加强学法指导,激励学生创造。如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学会自己获得知识,养成质疑问难的动脑习惯,尤其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合作交流

不管是学生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都要把思考和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同学作报告和展示,其他同学可以针对这个答案进行补充、质疑,或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交流的过程,既是学生展示自己思维成果的过程,也是同学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对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对于深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都是很有利的。

五、评价总结

教师对于学生思考的成果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了解自己的答案正确与否、全面与否、深刻与否。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同学互评,也可以是教师点评。既要注意评价的适当,更要注意评价的鼓励性,因为鼓励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重要。

在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对所探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归纳,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

猜你喜欢

探究性创造力目标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