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上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2015-01-28洪彩珊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创造性创设

洪彩珊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创设;创造性;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21-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之一。那么,怎样创设才会呈现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故事化”问题情境,增强乐学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最直接因素。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世界,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探索、去创新。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充满趣味的的故事(多媒体呈现)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吗?羊村里的小羊们都特别喜欢吃村长烙的饼了。有一天,村长做了三块一样大小的饼,想给小羊们吃,美羊羊说:“我要一块!”喜羊羊说:“我要两块!”费羊羊说:“我只要四块!”村长听了二话没说,立刻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四块,取其中的一块给了美羊羊;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八块,取其中的两块给了喜羊羊;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十六块,取其中的四块给了费羊羊,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当学生们被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时,教师设问:“小朋友,你知道哪只小羊分得多吗?村长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呢?如果又有一只小羊要4块,村长该怎样分呢?”由此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展开操作、观察、思考、交流、验证、探索,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精神愉悦,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二、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养成乐学习惯

“数学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数学知识放到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里,以学生熟悉的事和物,学习与生活作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生活中,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使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联系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我在教教学第一册《0的认识》时,我先出示0的卡通形象,然后介绍:小朋友,我的名字叫做零,我神通广大,无处不在,你想想在哪儿见过我呢?学生尽情地回答:“我爸爸的手机号码是1589009……。我家的门牌号是10……”。“0”又说:那么你们知道我还可以表示哪些意思吗?让学生自己说说对零的认识。这样“0”对小朋友来说并不是完全陌生的,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对生活经验再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0,体会0的含义。这样的现实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三、创设 “悬念化”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教师通过设置一些令学生好奇关切、暂时迷惑不解的悬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奋状态,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例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前,我向学生提出:“只要你报出一个数,我就能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抢着报较大的数,力求难住老师。当老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快又准呢?”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激发起来了。

四、创设“挑战化”问题情境,培养探究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品尝到思维成功的乐趣。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写出1、10、100三个数。然后问:它们相等吗?你能想个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此时,学生露出惊诧的表情,教室里一下子沉寂下来,一会儿有学生站起来:

生1:1米=10分米=100厘米。

受到启发,其他同学也纷纷举起手来:

生2: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生3:1元=10角=100分。

师:能把1元=10角=100分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等式吗?

生4:0.1元=0.10元=0.100元。

进一步推理:0.1=0.10=0.100

师:看到这个等式中的三个小数,你有什么发现?想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师注意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三个小数末尾零的变化上来)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问题情境充满挑战,学生的智慧被激活,探索欲被提到十分强烈的程度,更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猜你喜欢

创造性创设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成为后方:江西小三线的创设及其初步影响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