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SWOT分析
——以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为背景

2015-01-28马桂婵

海洋经济 2015年5期
关键词:滨海区域旅游

马桂婵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福建漳州363000)

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SWOT分析
——以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为背景

马桂婵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福建漳州363000)

随着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提出,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但同时仍存在诸多的障碍与挑战。从同城化背景出发,将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与滨海旅游发展实践相结合,对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据此提出了推进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滨海旅游;一体化

引言

近年来,许多国家逐步将经济开发重点转向海洋,关于海洋经济的研究己成为经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滨海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为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对滨海旅游的研究要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处于理论和应用探讨阶段,尚未形成比较统一和权威的研究体系。受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影响以及国家、地区政府宏观经济区域政策引导,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一种区域旅游发展广泛采用的模式[1-5]。本文从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背景出发,对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进行SWOT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滨海旅游一体化的对策建议,试图将区域旅游一体化理论与滨海旅游实践相结合进行分析,为滨海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为厦漳泉都市区的旅游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厦漳泉大都市区概况

厦漳泉大都市区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经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由福建制定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新概念。为加快这一区域的发展,适应同城化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趋势,2011年7月底厦漳泉大都市区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在厦门召开,福建省《关于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同城化工作方案》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布,《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厦漳泉同城化建设迈开实质性步伐。按照《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总体规划》,在总体空间形态上把三市简化为“一核、三带、两轴”:“一核”指大都市核心区;“三带”指绿色山地生态保育带、沿海产业城镇集聚带、蓝色海洋保护与开发带;“两轴”指厦漳—龙岩—赣州发展轴和厦泉—三明—抚州发展轴。厦漳泉大都市区目标范围包括三市全域,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都市区核心区面积7 772平方千米,包括厦门全域,漳州、泉州两市中心城区,龙海市、漳浦县、长泰县、南靖县、华安县的部分区域,泉港区、惠安县、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的部分区域。《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同城化的发展目标:至2015年,初步实现同城化;至2020年,基本实现同城化;长期目标,就是要推动厦漳泉从目前一般性区域合作、城市联盟向紧密型、实质性、一体化融合的大都市区发展。探索建立共同发展的城市功能区和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公共服务共享和资源要素整合,形成协同建设和同城化机制[6]。

2 同城化背景下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

2.1.1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的基础资源,旅游资源的互补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厦漳泉滨海旅游资源丰富,依据中国海洋大学张广海所拟的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分类系统,滨海旅游资源分为3个景系、8个景类、57个景型,经笔者调查,厦漳泉区域的景系和景类拥有率为100%,景型拥有率为92.98%。区域内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29个,重点旅游景区如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集美学村侨乡风光园景区、漳州东山滨海旅游度假区、漳州花果农业博览区和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泉州惠安崇武古城风景区、泉州清源山风景名胜区、泉州开元寺等,从总体上看,厦漳泉区域内有各具特色的滨海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可满足游客的不同需要,未来这些旅游资源有望串联整合,共谋发展。

2.1.2政策条件

厦漳泉都市区不仅是推进福建经济崛起的带动核,也是国家战略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核心,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和基础项目建设上都给予了一定地支持。如福建省旅游局分别于2005年和2010年制定了《福建省海岸带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海峡西岸旅游区展总体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滨海旅游发展及其与台湾的旅游合作开发。根据《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的“两带、四群、五重点”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其中“海峡西岸南翼旅游产业集群”即以厦门市为中心,涵盖漳州、泉州地区。围绕厦门鼓浪屿、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漳州滨海火山、东山岛等重点旅游资源,加快完善都市休闲、购物、商贸、会展等功能,积极开发滨海度假、海洋生态、主题公园、邮轮游艇、文化创意、高尔夫度假等复合型高新旅游产品……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对接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等粤东旅游景区,打造海峡西岸南翼旅游产业集群[7]。此外,厦漳泉同城化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正在制定中,城际交通规划正在衔接,这些政策制定将推动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大踏步的前进。

2.1.3区位条件

从地理区位看,厦门、漳州、泉州属闽南地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部位。其空间范围主要包括九龙江三角洲平原和晋江三角洲平原区域,以及厦泉漳三个城市的接壤地区,影响范围可扩展到福建省的龙岩、三明、莆田三市和粤赣周边接壤地区。从地域结构角度看:闽南金三角城市群地域紧密相连,并且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立体交通运输网。在城市群交通网络中,厦门、漳州、泉州的中心城区成为该网络的节点,连接各节点的基础设施所形成的城市发展轴(三个城市及主要乡镇的经济发展带)成为城市群经济空间联系的重要通道。从国家沿海城市开发战略规划的宏观视野来考虑,厦漳泉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定的区位条件赋予其“充分发挥作为两岸三地和两个三角洲联结点”的区位优势。

2.1.4文化与人文习俗条件

厦漳泉人文同脉,语言相通,历史文化基础相同,文化部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就涵盖了三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三地客观上已形成广泛融合。三市一体化发展是扬长避短和优势互补,顺应发展潮流的共同需求。

2.2劣势(weakness)

2.2.1滨海旅游产业链未形成,旅游产品竞争力弱

由于厦漳泉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滨海旅游淡旺季较明显,旅游旺季人满为患,旅游淡季则造成设施闲置,资源浪费,需要开展季节性、要求低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来弥补。但三市在旅游产品建设方面缺乏对地域文化背景、景观审美特征、旅游文化内涵的综合考虑,未能从旅游和文化(闽南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文化)、旅游和工业等方面设计滨海旅游项目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旅游产品结构较单一,竞争力不强。

2.2.2滨海旅游资源整合较难,整体旅游形象定位模糊

三市海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众多资源分属不同主体,产权关系复杂,没有牵头部门统筹协调,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导致各自为政、分布不均、资源浪费、产品雷同以及恶性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而三市在努力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同时,忽略了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虽有“海峡旅游”来概括区域旅游形象,但整体特征不明显,形象定位较模糊,普及和宣传力度欠缺,仍未形成一个鲜明独特的形象推介给大众,未能得到公众尤其是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响应。导致了三市滨海旅游产品规模小、特色不足、影响力不大的现状,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缺乏领先地位,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三市滨海旅游的发展。

2.2.3体制制约,合作机制不健全

这里所说的体制制约主要是指由于行政区划不同而形成的利益格局。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使得社会经济活动渗透着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具有强烈的地方利益倾向,生产要素跨区域(行政区域)流动受到人为的限制与阻隔,市场机制难以发挥更多作用。我国实行的是典型的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在现阶段,源于国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厦漳泉三市都已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或是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由于体制制约,厦漳泉三市旅游业也存在激烈竞争,合作有限。加之目前合理的联动发展机制、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地区之间协调难度大,区域政策环境不平等,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协调性,行政屏障和利益冲突造成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的主动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缺乏协调而进展缓慢,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存在着明显的各自为政的现象。

2.3机遇(opportunity)

2.3.1区域合作不断深入

2008年闽粤浙赣23个城市达成协作联盟并签署《海峡西岸旅游区域合作联盟厦门宣言》,携手打造“海峡旅游”品牌。2009年闽粤赣三省十三市发表《闽粤赣三省十三市旅游合作鹰潭宣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全力打造横跨3省的无障碍旅游区。海西区域20个设区市共同签订《海西区域旅游营销福州宣言》,就共推旅游营销、共建旅游信息、旅游合作保障机制、旅游组织协商机制等达成了协议,厦漳泉在旅游合作方面开始了深度合作。2011年8月,福建省《关于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同城化工作方案》《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发布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的正式签订,使厦漳泉都市区同城化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旅游业成为合作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区域合作的深入为厦漳泉滨海旅游业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三市将在交通同城化、信息网络化、服务规范化的基础上,做好旅游发展的有机衔接,实现旅游业的共同繁荣。

2.3.2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目前纵贯厦漳泉三市的沿海交通束基本形成,综合交通体系初步成型。《福建省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要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并提出了要完成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加快完善高速公路和城际干线路网、统筹布局建设综合运输枢纽、推进公共交通同城化、加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通信资费同城统一标准、提升城市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等项目建设任务。《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总体发展规划》更是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工作的重点任务,具体项目包括厦深铁路(已通车)、厦漳跨海大桥(已通车)、厦漳同城大道、城际轻轨、厦漳海底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若干重要路段的对接,同城化公交网络建设等。这将使厦漳泉滨海旅游的交通条件日益完善,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将极大改善厦漳泉滨海旅游可进入条件。

2.4挑战(threat)

国家战略加大差异,滨海旅游发展进入极化过程。2015年国家层面的自贸区和“一带一路”战略出台使得厦漳泉三市在发展重点和政策力度上的差异更加明显,厦门正加速对接“一带一路”并推进自贸区建设,其制定的目标是预计到2020年,厦门港与“海丝”沿线国海上航线将达到40条以上,空中航线力争达到20条;厦门将申请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力争开展2~3个合作示范项目,引导3~5家渔业企业参与“海丝”建设,打造8条海丝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等,再加上厦门原来在三市滨海旅游业上的龙头地位,有可能使厦门滨海旅游进入极化过程,短期内将影响三市滨海旅游的一体化发展。

3 推进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3.1制定和完善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相关政策法规

政策和规划在旅游发展中有着关乎全局的重要性,它引领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政策法规的制定可考虑借鉴欧盟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欧盟是当今世界上区域发展最为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在旅游一体化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例如制定旅游产业专门的政策,每年都出台一个欧盟旅游行动计划,对一年内的发展作出展望和规划。颁布第一个旅游业的专门文件《关于共同体旅游政策的主要原则》,通过了关于建立旅游地区分布及在旅游业中建立咨询和合作程序的决议。厦漳泉旅游协调机构应根据三地滨海旅游资源现状和发展条件,以提升厦门的滨海旅游中心城市地位,充分发挥漳州、泉州的比较优势,分工合作,实现优势融合和互补,形成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滨海旅游产业一体化为目标和方向,从基础设施、市场、资金、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制订针对滨海旅游的产业发展政策,规范完善滨海旅游相关的政策法规。

3.2创新滨海旅游合作组织载体

目前厦漳泉三市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多部门协调机制,在开展滨海旅游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很难解决。因此,可考虑组建战略性的厦漳泉滨海旅游联盟机构。由于旅游业涉及部门多、辐射面广,滨海岸段旅游开发难免会出现多部门利益冲突的问题,建议先在三市建立滨海旅游管理委员会负责滨海地区旅游业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研究对策、协调发展,将国家、省、市级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及财政拨款的景区全部纳入管委会统筹管理的范畴。滨海旅游管理委员会作为组成部分直接加入滨海旅游联盟机构,在该机构内设立政策执行的专管部门,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滨海旅游联盟机构可以联席会议形式健全协调机制,协调与滨海旅游相关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工作,为厦漳泉滨海旅游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3.3设计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

当前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还处于初始阶段,激励的对象应该主要针对参与相关合作的地方政府,激发他们在一体化进程中的积极性。中央、省政府可适时运用国家战略、具体政策的调整对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给予鼓励和支持。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激励机制,将三地政府行为引导到保障要素自由流动轨道上,减少体制制约的消极影响,实现区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在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进程中,三地滨海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和合作偏好,但合作各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最大化预期,势必存在机会主义和不对称倾向,于己有利就积极参与,于己不利就消极对待,甚至阻挠拖延。因此需要建立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的利益补偿机制,把区域旅游合作建立在利益互补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可以通过中央或省政府的协调,采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给予补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技术转移、项目投资或产业关联等多种形式实现区域内的利益补偿。

3.4明确“七个一体化”为滨海旅游合作重点

3.4.1滨海旅游规划一体化

厦漳泉三市政府在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统一各方意见,制定三市滨海旅游的总体规划。在编制总体规划时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束缚,树立区域开放和协作意识,要综合考虑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问题,要符合区域发展趋势,使滨海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和产品结构更趋合理。

3.4.2滨海旅游资源一体化

要统筹厦漳泉三市的滨海旅游资源,推动旅游要素的优化整合,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精品、旅游线路和品牌。在实施滨海旅游资源一体化的过程中,应注重以厦漳泉三市市区为集散中心,以核心旅游景区为依托,注重滨海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和旅游市场的差异化,整合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拓展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创造效益能力,实现各类旅游要素的优化组合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例如:可设计海丝之路访古游、滨海休闲度假游、闽南民间信仰游等线路;可以沿海动车线为纽带,突出海峡元素,打造一批海洋旅游精品;提升鼓浪屿、东山、惠安崇武古城等滨海旅游景区品质,打造一程多站式精品线路。

3.4.3滨海旅游交通一体化

交通系统的整合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重要环节。厦漳泉交通条件优越,据不完全统计,厦漳泉同城化的轻轨、高速公路、隧道等项目投资预计会超过500亿元。厦漳泉交通系统整合的关键在于:一要将各种交通方式整合成网,增强到各旅游景区的通达性;二要发展城市之间的公共交通.使游客的出行更便捷;三要尽可能提供多种交通方式供游客选择,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出行需求。要按照国际惯例完善景区交通指示系统,对进入景区交通标志、标识进行统一规范和合理设置,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自驾车旅游,引导自助游游客自由进出,使游客在厦漳泉区域内自由、便利流动成为现实。

3.4.4滨海旅游标准一体化

三市应携手联合,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之配套的区域通行的行业管理准则,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三市加强滨海旅游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完善滨海旅游标准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制定区域内的旅游服务规范、旅游政策,提高区域旅游服务水平和维护良性竞争的旅游市场秩序,共同促进区域滨海旅游标准一体化。

3.4.5滨海旅游营销一体化

共搭区域营销平台是深化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首先,构建区域旅游营销网络,创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其次,选择共同发展目标,统一宣传、统一形象、统一品牌,联合举办滨海旅游产品推介会,打造海洋文化产业特色品牌的节庆会展。进行多方位的深层次合作,选择具体营销模式,共同开展合作营销。例如,扩大推广闽南旅游一卡通:继续扩大闽南旅游卡签约景区商户,将闽南旅游卡的消费范围逐步扩展至酒店、餐饮、购物、娱乐等商家;建立闽南旅游卡会员服务系统,建设刷卡消费积分体系;编制涵盖厦漳泉三市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等内容的厦漳泉大都市区旅游图,并免费向游客发放。

3.4.6滨海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一体化

提升厦漳泉滨海旅游的竞争力还需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厦漳泉一方面要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合作共建,整合区域旅游教科研资源,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促进旅游人才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协同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的各种旅游业务教育培训,促进区域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

3.4.7滨海旅游信息一体化

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促进各重要客源地信息网络的联通和整合,互相链接旅游网站,建立区域旅游信息库,共享旅游信息资源。同时三市应积极促进旅游企业间的合作,强化旅游企业网络化建设。例如:积极提升海西旅游网运转效率:在十三地市建立信息负责人、信息员队伍,采取灵活的分站运营模式,与相关地市旅游官方网站建立友情链接,扩大网站影响。

3.5建设海洋生态文化,促进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

厦漳泉滨海旅游一体化发展难免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但应该认识到良好的海洋生态是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避免海洋资源破坏性开发和低层次开发所造成的产业落后和资源浪费,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化,创造海洋资源保护的社会文化氛围,开展海洋文化进校园活动,海洋生态文化建设从儿童抓起。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张广海.我国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M].海洋出版社,2013.

[2]武传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旅游资源空间整合模式研究——以辽宁沿海地区为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31(3):364-366.

[3]向会斌.“宜荆荆”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1,16(2):11-14.

[4]甄丽君,陈秀楼.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9):94-95.

[5]吴大明.欧盟旅游一体化对皖江示范区旅游业发展的启示[J].江淮论坛,2013(5):55-57.

[6]漳州市城乡规划网.《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总体规划》浮出水面[EB/OL].(2012-10-25).http://www.zzghj.gov.cn/ news.aspx?NewsID=5105.

[7]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rPlANgGCWdV4 XYbDvdusaTpfG30cDPRo7R8e3_NPfpx3_pNG7k7_cfwzRn6 BpakcXmu8ajhYOyR5JuE-b47K0Tcr-ZCTDWS2lE-es-NOtd-u.

SWOT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ve Development Coastal Tourism in Xia-Zhang-Quan—Take Xia-Zhang-Quan Metropolitan Area city-integration as background

Ma Guichan
(The CPC Party School of Zhangzhou,Zhangzhou 363000,China)

As the metropolitan area in Xia Zhang Quan is put forward,Xia-Zhang-Quan get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tourism integration,but at the same time,there are still many obstacles and challenges.In this paper,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ity-integration,b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with the practice of coastal tourism with the development SWOT analysis in made of the coastal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Xia-Zhang-Quan,and accordingl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are put forward for promoting the coastal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Xia-Zhang-Quanmetropolitanarea;city-integration;coastaltourism;integration

F592.7

A

2095-1647(2015)05-0034-07

2015-06-17

马桂婵,女,经济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E-mail:ameliama@163.com。

猜你喜欢

滨海区域旅游
分割区域
滨海白首乌
江苏滨海:让农民工吃下定“薪”丸
滨海顶层公寓
旅游
区域发展篇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区域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