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谈《甲方乙方》与《私人订制》中的矛盾意识

2015-01-28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12

名作欣赏 2015年5期
关键词:冯小刚矛盾梦想

⊙徐 旭[吉林大学文学院, 长春 130012]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谈《甲方乙方》与《私人订制》中的矛盾意识

⊙徐 旭[吉林大学文学院, 长春 130012]

《甲方乙方》是中国内地首部贺岁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舆论效应。《私人订制》在2014年初播出之后,观众的褒贬不一。然而两部影片都反映出普通人民大众真实的心理需求和生活愿望,以及导演冯小刚在遍布矛盾的生活常态中追寻人文关怀的价值诉求。

《甲方乙方》《私人订制》 矛盾

《甲方乙方》是1998年元旦中国内地上映的首部贺岁片,收到了全国3600万的票房,创造了有史以来北京电影市场的最高票房纪录,也因此确定了贺岁片的概念以及冯小刚贺岁王者的地位。影片以串联式的小品结构展开,诙谐幽默,语言风趣,内涵丰富,耐人寻味。16年后,《私人订制》播出,观众评价迥异,可谓褒扬与指责齐飞,希望共失落一色。有不少观众认为《私人订制》是《甲方乙方》的“穿越版”,冯小刚也被贴上了“黔驴技穷”的标签。无论冯小刚是不是在“炒冷饭”或是“旧瓶装新酒”,两部影片中都存在着浓厚的矛盾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导演冯小刚影视艺术的价值追求。

一、无处不在的生活矛盾

“梦想”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幻想,妄想;渴望;梦想的事情。”影片《甲方乙方》与《私人订制》中的关键词都是“梦想”。“好梦一日游”业务力求实现人们各式各样的愿望,“私人订制”旨在为客户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梦想舞台。正如片中演员们所讲的那样,“当你又一次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应该求助于私人订制”,“私人订制是一份礼物,是给自己的一个如意算盘”,“私人订制是一块心愿蛋糕,是送自己的一个痴心梦想”,“私人订制是一剂麻药”。两部影片中的“梦想”并非如天上的星星般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它常常表现为人们在柴米油盐和家长里短中瞥见的生活问题,看似无足轻重,不痛不痒,却体现出现实与梦想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表现出普通人民大众在市井生活中最真实的心理需求。

《甲方乙方》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末,《私人订制》已将大背景转移到了崭新的21世纪,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发展,追求梦想仍然是人类不变的天性。一些人梦想着将心中憧憬的事物变为现实:书贩老板想成为巴顿将军,号令千军万马,指点江山;大龄单身男青年渴望喜结良缘。一些人梦想体验一把未曾经历的生活:胖厨子口无遮拦,想过一天守口如瓶的日子;大男子主义的张富贵想过受气的瘾;清洁工丹姐想体验一次有钱人的生活。现实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心理需求,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期盼相距遥远,“圆梦”业务也因此有了生存的土壤。

电影正如一片阿司匹林,即使无法真实地解决生活中严峻而又棘手的问题,却也为现实与理想之间提供了缓冲地带。在这两部影片中,冯小刚正是以更为鲜明,更为直露的方式把社会大众普遍存在却又不易实现的心愿与欲望广泛聚集起来,通过一种看似荒诞不经,甚至有如儿童过家家的形式将普通人的内心渴盼以“戏中戏”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事件的参与者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浑然不知今夕为何夕,却也足足过了把瘾。“好梦一日游”与“私人订制”业务给了每一个普通人追求梦想的权利与自由。成为巴顿将军并非那么容易,但过把瘾总是可以的吧。人类无法改变自身的处境,但可以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跨越梦想与现实间的障碍是人类社会不朽的命题,理想主义在凡俗社会永远占有一席之地。严肃的话题被弄成非常通俗的笑话来化解,看似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反映出的是对待生活问题时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甲方”与“乙方”:相互对立,互为依存

矛盾都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互为依存,互相转化,反映在《甲方乙方》与《私人订制》中就是梦想在即将实现的时候却丧失了本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甲方乙方》中大明星唐丽君为名所累,不胜其扰,幻想着有一天能淡出演艺事业,过平凡人的生活。然而当生活重归平静,她又难以忍受被观众和舆论甚至被社会冷落的凄凉感,希望重新得到大众的认可,在银屏上重现光彩。吃惯了大鱼大肉、鲍鱼海参的尤老板,对贫苦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但是渴望再强烈,却也抵不过饥饿的侵蚀,在几乎把全村的鸡都吃遍了之后,他终于在快被遗忘时等来了“好梦一日游”公司的汽车。生活总是以一种与人们想法相悖的面目出现,因此需要人们不断地去认识和发现。

矛盾的两面性和转化性在《私人订制》中得到了进一步深入与强化。一心认为自己能当清官的机关司机,口口声声说能够抵制各种贿赂与不良风气的腐蚀,最终却难过美人关,被美女的眼泪和哭诉“俘获”,悔不当初。这个机关司机在担任“领导”期间,态度还算端正,虽然有过在老乡口袋里翻钱的举动,可面对巨额贿赂也是面不改色,一本正经,甚至对工作人员大加责备,严厉训斥,不留丝毫情面。就算最后晚节难保,却也并非主动献媚,命犯桃花也显得彼此多情,在泳池中的一吻更多包含的是同情与不舍的意味。“当领导”成为连接已知与未知的桥梁,水深不深必须过河才知道。影片中机关司机与清洁工丹姐的出场可以看出冯小刚已经将眼光从世俗的现实生活向现如今人们普遍关注的官僚腐败、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转移。关注大多数人的生活,这也是以“平民导演”自居的冯小刚的价值追求。

《私人订制》中“最俗”导演因为“雅过敏”被送往医院急救,因此将矛盾的对立性推高了一个层次。什么是雅?什么是俗?雅与俗是否能仅仅通过换血来转化?当所谓的最“俗”导演赢得了荣誉和褒奖,跻身影坛至尊,而一心向“雅”的名导只能披头散发地弹棉花,期冀仿效叔牙弄弦之风骨的时候,“雅”与“俗”的标准和界限又在哪里?导演的“雅俗之争”无疑是冯小刚的自我调侃。冯小刚是中国贺岁片与商业电影中的一匹“黑马”,从世界的文化角度来看,商业电影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受到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电影批评对商业电影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与蔑视,认为商业电影难登大雅之堂。随着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大众文化语境力量的逐步增强,商业电影的地位才逐渐得到承认。虽然舆论形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但并不意味着商业电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仍然有一些舆论对冯小刚商业电影中的取材、思想深度产生怀疑。冯小刚将自己的观点投射到影片中,以恶搞的方式在戏谑玩笑中将问题闹剧化,将闹剧扩大化。到底是高雅还是媚俗,正如影片借梦境重建师小璐(李小璐饰)之口所言:“看书他也得认字啊,电影文盲都能坐那儿乐”,是雅是俗,观众永远有发言权。

事物的两面总是在不断吸引与排斥中此消彼长,生活的真相也往往在相互体察中显现端倪。任何斩钉截铁和孤注一掷都显得苍白,事物的发展永远是双向轨道。矛盾悖论在两部影片中被生活化了,逐步贴近普通人民大众的生活现实。

三、生活矛盾中的情感体验

《甲方乙方》与《私人订制》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社会众生相,有些事情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却能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冯小刚正是在或实或虚的相互转换中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矛盾本身即是对矛盾的自我观照,如果仅仅是反映社会或生活问题就难见导演的功力。问题虽然难以避免,但可以向积极的一面转化,这也是冯小刚电影向我们传达的一种特殊心灵体验,让人们在发现矛盾时,能够站在与自身对立的一面来反观自身,体察自身,多一些理解与宽容,这种反观意识在《甲方乙方》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由盈利模式转变为行善事的机构,四处寻找“做好事”的机会,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对周围民众大加赞扬,甚至连公交车上的小偷都被“夸奖”了一回。张富贵的大男子主义也在爱人温柔的眼神与暖人的笑容里烟消云散了。种种转变过程虽然极富戏剧性,却又显得无比自然。

《私人订制》中的反观意识与《甲方乙方》相比并不明显,这部影片将矛头指向了人们现今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最俗”导演转变部分更是冯小刚的戏谑自嘲,但是细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在面临一些我们看起来无比宏观的问题上,换位和同理心依旧无法缺席。对人如此,对自然更是这样。许多观众认为《私人订制》结尾处演员们向大自然道歉的部分有狗尾续貂之嫌,与影片内容衔接不紧密。冯小刚在回答为什么设置结尾道歉环节时是这么说的:“因为这是一个三段式故事,不能以一个故事来结束全片。三个故事完了,就奉送给观众一个诚意的道歉。葛优在泳池边上的话也是我想说的话,就是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一直在互相指责对方,自己错了也要狡辩。说一声对不起能起到很好的消解作用。”这一部分我们不妨看作是人类对外界环境与事物的一种体谅和自我的重新认识与反省。实现梦想的方法很简单,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很容易,换个角度、换一种思维会让事情看起来容易许多。“成全别人,恶心自己”这句话虽然略显恶俗,但也算是“话糙理不糙”,姑且在一笑中了悟吧。

[1]赵智,彭文忠.解码影像——影像与文化传播[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云飞.电影《甲方乙方》的叙事艺术研究[J].电影文学,2010(3).

[3] 范维哲.平民沉思者——从《甲方乙方》解析冯氏贺岁[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

[4] 吴庆红.笑着与过去告别——评影片《甲方乙方》[J].电影评介,1998(2).

作 者:徐旭,吉林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语文。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冯小刚矛盾梦想
冯小刚横看成岭
延平区推动婚姻家庭 矛盾纠纷化解
矛盾的我
实现乡村善治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韩红三录《绒花》
冯小刚 不做“假评委”
梦想
梦想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