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墨义利观析要

2015-01-28王春晓外交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北京100037

名作欣赏 2015年5期
关键词:义利义利观诸子

⊙王春晓[外交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北京 100037]

文苑经纬

先秦儒墨义利观析要

⊙王春晓[外交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北京 100037]

义利之辨,是一直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道、兵等诸子蜂起,他们对义利问题的探讨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次论辩的高潮,亦对后来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其中,又以儒、墨两家的义利观最称显要。先秦儒家义利观虽都倡导义,但在对待利的态度上,孔、孟、荀三家又有所不同;墨子也讲贵“义”,但倡导义利合一,其“义”又以“公利”为基本内容。先秦儒墨诸子的义利观,引人深思,可兹借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先秦 义利 儒家 墨家

义利之辨,是一直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基本问题。“概括地说,‘义利之辨’即是如何看待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关系的争辩。”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勃发期。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春秋战国时期统称为“子学时代”,并以为“在中国哲学史的各时期中,哲学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②。这一时期,儒、墨、法、道、兵等诸子蜂起,他们对义利问题的探讨不仅在当时掀起了一次论辩的高潮,亦对后来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先秦诸子对义利的看法各不相同。春秋时期义利之辨形式上是道德与利益之辨,实质上是“公”“私”利益之辨。这种争辩往往并不否定对“利”的欲求,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求利行为是否符合“礼”的规定。战国时期,儒家、墨家乃是显学,影响最大。以下权将此二家的义利之思加以梳理,以对先秦时期义利观作一管窥。

一、孔子

春秋末期,孔子以“仁”为学说核心,阐发仁、义、礼、智、孝、弟、忠、信,建立了一个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孔子看来,“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具有至上性质,“君子以义为质”③,“君子以义为上”④,“利”是孔子较少论述的,《论语·子罕》:“子罕言利。”⑤但罕言并非不言,《论语·里仁》篇就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⑥之说。孔子将“义”“利”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但他并不排斥利,只是在“利”“义”之间,更推崇“义”。《论语·里仁》中就有论述: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⑦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⑧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⑨

孔子重义,对利却并非一概否定: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⑩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⑪

子曰:“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⑫

孔子“义利观”承继了东周以来儒家学派的思想观点,以“礼”作为求利行为的约束。他肯定财利的客观价值,但要求贫贱之人只能通过正当手段获得,肯定富贵之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慈善行为,进而提出富民主张,认为“因民之利而利之”,“惠而不费”才是治理国家的最佳办法。从源、流两个向度来看,在利益获得上孔子主张“取之有道”,“以民之利而利之”,因势利导,治国富民;在消费方式上,则推崇有能力者“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必须指出的是,孔子对“礼”与“仁”的推崇是一以贯之的,他对“君子”显然更为推崇,认为守仁义而乐道、始终不违之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上,孔子虽然不一味贱“利”,却更推崇“义”。

二、孟子

孟子所在的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⑬,孟子不满“天下之人,唯利是求”⑭的社会风气,提出重义轻利的观念。孟子的义利观,因其指向不同又可概括为富而后义、重义轻利两个方面。富而后义,是对孔子先富后义的承继,即从民富论的角度认为道义应以物质为基础: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⑯

重义轻利,则是孟子对士和君提出的更高要求: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於民;不得志,身见於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⑰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⑱

孟子认为士与民不同,当对自身的德行操守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尊德乐义”“穷不失义”。对于执掌权柄的国君,孟子则坚决主张“王不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⑲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⑳

总的来讲,孟子义利观从“民”“士”“君”三个维度,分别提出富而后义、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主张,赓续了孔子“富而后安人”的传统,又对儒家的群体性原则有所强化。

三、荀子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学宗孔子但不拘泥儒家,广泛吸收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所长,是先秦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以性恶论作为其伦理思想的基础,义利问题上肯定“义利两有”,又倡导“以义制利”: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㉑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执也;安燕而血气不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㉒

既然肯定义利两有,荀子“以义制利”显然不是完全否定利,他强调的是以公私利益之间,公的绝对主导性。在此观念之下,荀子又对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加以阐扬: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㉓

在对士阶层提出道德要求后,荀子义利观又拓展出治国之术的层面: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诗曰:“饮之食之,教之诲之。”王事具矣。㉔

综合上述不难见知,先秦儒家义利观虽都倡导义,但在对待利的态度上,孔、孟、荀三家又有所不同,荀子既不完全同意孔孟的别义利为二,也不完全同意墨家的义利合一。“以义制利”是荀子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与孔子“见利思义”似,与孟子“何必曰利”则存在较大分歧。

四、墨子

战国初期,最有影响的是孔墨显学。墨子也讲贵“义”,但墨子倡导义利合一,因此墨子之“义”是以“公利”为基本内容的。墨子认为,凡是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亏人自利”“害天下”的行为则是不义。

墨子贵义,旗帜鲜明地提出“天下莫贵于义”的观点: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㉕

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㉖

但墨家所讲之义,显然与儒家的主张存在区别。墨子讲义不离乎利,因为在墨子看来“义,利也”㉗,义就是利,义利合一。然而,并非所有的利都是墨子所贵的,利天下百姓,才是墨子眼中的大义:

子墨子曰:“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为之;凡言凡动,合于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舍之。”㉘

五、结语

先秦时期,除了儒墨之外,尚有道、法、兵诸家对义利关系有所阐扬,但诸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仍是儒家。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先秦儒家义利观经历了一个从朴素到成熟的过程,重义而不否定利,也是后世儒家伦理观念的一条主线,汉学、宋学莫不如此。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其义利观实际上是贵义重利并举,利他人、利百姓都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先秦诸子的义利观,引人深思,可兹借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① 张传正、汪传发:《义利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之演变》,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②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5页,第182页,第109页,第73页,第70页,第71页,第97页,第96页,第91—92页,第194页。

⑬⑭⑮⑯⑰⑱⑲⑳(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2页,第202页,第203—204页,第211页,第351页,第356页,第201—202页,第341页。

㉑㉒㉓㉔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02页,第35—36页,第61页,第498—499页。

㉕㉖㉗㉘ 吴毓江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集注》,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85页,第66页,第469页,第686页。

作 者:王春晓,文学博士,外交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义利义利观诸子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王静著《激变时代的思考者:郭沫若与其诸子观》出版
北京义利经典味道百年情
面包老炮儿
真假学术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的研究
论“正确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现代企业管理的“义利”之道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讨
义利“新生”?
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