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父女之情解读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2015-01-28王小波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102850

名作欣赏 2015年5期
关键词:许先生萧红祖父

⊙王小波[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苏州 102850]

萧红曾说,在这个世上有两个男人给过她温暖:一个是她的祖父,另一个就是鲁迅先生。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流露的不仅是一位写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还是一位女儿对父亲的追忆。若将文章中的鲁迅先生换为“父亲”二字,读来似乎更能把握鲁迅的神韵。父亲旁边,女儿的口吻总是随意的:“天晴啦,太阳出来啦。”撒娇的:“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顽皮的:“大家看着这鸭子烤得又油又亮的,鲁迅先生也笑了。”而作为父亲,他也是耐心的:“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严肃的:“不要那样装她……”幽默的:“好久不见,好久不见。”关切的:“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若把这种对话完全看作是父女之间的对话,是不足为过的。做女儿的可以缠着父亲,不顾着父亲的身体不适任性地跟他谈话到深夜;做父亲的也会在饭桌上宠溺地看透女儿的心思,多吃几个女儿做的韭菜合子,或者等女儿开心时再指出女儿的穿衣不得体之处,抑或是看着儿子调皮地抓萧红的小辫子而不加以制止。她完全将鲁迅看作是父亲,而萧红在鲁迅的眼里,也已经不是一位客人,而是一位近乎与儿子同辈只大一点点的玩伴。

顺着萧红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鲁迅那不顾一切的走路姿势、安静地抽着烟、和气地陪客人、专心地写文章、顽皮地和海婴互道“明朝会”,听到鲁迅先生的笑声、评论女人穿衣、不游公园的习惯以及神色兼备地讲着鬼故事,等等,这种片段式、近于零散的细节似乎是萧红脑海里的一个个飞逝的镜头,让人匆匆一掠,却可以做细细的回味。读上三遍、四遍乃至十遍,似乎在闲说读者自己的父亲,不甚腻烦,反而多了一些感动。萧红曾问鲁迅:“先生,你对我的爱是什么爱?”她在一旁等待着,鲁迅答道:“大概是母爱吧!”也只有在这种亲昵的情感下萧红远去日本时鲁迅才会像父亲一般说:“怎么去了那么久也不见音讯?”萧红从日本回来,捧着鲁迅的照片,她平静地说:“说不出的痛,才是真的痛。”只有父女情感才能让萧红从不避讳对鲁迅的依恋,乃至于鲁迅在世时她每天都要跑到鲁迅家里去,多少次也不觉得惹人烦。她自责因为自己导致鲁迅生病了,却从来不减少来的次数。

一、视角

萧红写鲁迅,不是旁观者,而是观察者:

1.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2.鲁迅先生很有意思地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

且多次对鲁迅的表情进行描写:

1.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的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2.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

3.鲁迅先生坐在躺椅上,沉静的,不动的阖着眼睛,略微灰了的脸色被炉里的火光染红了一点。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

在整个叙述过程中,萧红始终克制着将自己设置成一个观察者的角色,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在观察鲁迅,细致地记录着鲁迅的每个表情、笑容,沉思甚至是开玩笑的神态。在讲述与鲁迅的关系中,萧红也始终在收住自己的情感,极力不让自己成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

1.海婴不安地来回乱跑,鲁迅先生还招呼他和自己并排地坐下。鲁迅先生坐在那儿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

2.有人抢到手的还在保存着的苹果,奉献出来,鲁迅先生没有吃,只在吸烟。

作者好几次都写到了鲁迅的这种安静的沉思,但她并不交代鲁迅所思考的内容,或者是本人所认为的对方思考的内容,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若在当时的情境,作为参与者的萧红,以她的细腻敏感必能揣测鲁迅的心思。然而,萧红每写到此处,必能收住。作为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散文,作者完全可以试探性地去玩味鲁迅的思想,向读者告白,从而让读者也成为参与的角色,然而,萧红并没有这样做。究其原因,我们可作如下猜测:一方面,她诠释了一位思想家的伟大之处,在喧闹中,鲁迅突然的沉默表现了他作为思想家的伟大之处。虽是当时的参与者,也不能进入鲁迅先生的伟大灵魂。另一方面,是来自一位女儿属己的体验,即“父亲”的那份情感是属于女儿的,即便是亲爱的读者朋友,也不能一一道尽。萧红完全把自己当作了“女儿”的角色。即便是想要表达鲁迅的品质,萧红也是借旁人的口说。如:

以后我想起这件事来,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那怕一点点小事。”

二、结构

萧红曾经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学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①

文学笔法很多,但萧红笔法最为特别。她的文章,有结构又好像没有结构。文体于萧红,不是形式,却是思想。萧红回忆鲁迅的这篇文章,用的是一种碎片式、零散化的描写:

1.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2.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3.鲁迅先生喜欢吃一点酒,但是不多吃,吃半小碗或一碗。鲁迅先生吃的是中国酒,多半是花雕。

从对鲁迅书桌的描写、鲁迅睡觉再到鲁迅喝酒,三个细节从叙事上根本没有联系,萧红却将它们放入一起。这种随意地拼凑恰恰表现出萧红作为女儿对父亲止不住的思念。当我们回忆自己最熟悉的亲人时,很难是具体的某件事情对自己的触动很大,往往是生活中出现的太多的片段,一股脑地飞回自己的头脑中。

萧红不是在有意地追忆思索,而是这些事情一点一滴跑到她的思绪里,让她刹不住笔了。萧红此时的回忆,完全是一位女儿和父亲相处时的生活片段,看似随意的写意,实则是精心铺排。这种片段化叙事的结构让我们体悟出一位时而严肃时而亲切的父亲形象。萧红的这种叙事策略,也使得文章的容量增大,随便扩展描写鲁迅的一个细节都可以演绎出很多饶有深意的故事内容,但萧红却放弃了这种可能。一方面可以让读者反复揣摩这些零散细节所构成的鲁迅形象,另一方面却能让读者完全跟着她的思路行走,这种叙事片段会产生空缺,却让我们有了多元化的解读。

三、语言

追念逝者,是残酷的,也是温馨的。萧红将这种感情,全部注入了文字里。萧红写祖父:

1.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呼兰河传》)

2.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和我》)

萧红写鲁迅先生:

1.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回忆鲁迅先生》)

2.鲁迅先生一边抽着烟,一边剥着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鲁迅先生必请许先生再拿一碟来。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便宜的是绿听子的,我不认识那是什么牌子,只记得烟头上带着黄纸的嘴,每五十枝的价钱大概是四角到五角,是鲁迅先生自己平日用的。(《回忆鲁迅先生》)

短短的几行文字,萧红一遍一遍称呼着鲁迅先生就像不停地在呼唤自己的祖父一样,想必这是赋予了极其深厚的感情的,“鲁迅先生”四个字全文便出现了二百七十二处,她的每一次呼唤都好像在传达思念,都夹杂着情感。也只有在怀念自己所熟悉的亲人时,才会陷入这种思念的情绪,而忘记自己是在创作,忘记考虑这种繁琐的一次次叫唤会不会惹得读者腻烦。萧红在《永远的憧憬和追求》里谈及父爱,她说:“二十岁那年,我就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②萧红是向往父爱的,她在鲁迅的面前是天真的、毫无保留的。从文本看,萧红在极力烘托的是一种家的氛围,她厌倦了流浪,所以她向往有家。她写鲁迅的写字桌、鲁迅的房间、鲁迅的作息时间、鲁迅的穿戴、鲁迅抽廉价烟甚至是吃饼干的方式,甚至是他不喜欢逛公园的习惯,短短一万多字的回忆文章,她把笔墨都花在鲁迅的生活方式和待人接物上。再看她写许广平:

1.许先生上街回来把买来的东西一打开随手就把包东西的牛皮纸折起来,随手把小细绳圈了一个圈,若小细绳上有一个疙瘩,也要随手把它解开的。准备着随时用随时方便。

2.许先生从早晨忙到晚上,在楼下陪客人,一边还手里打着毛线。不然就是一边谈着话一边站起来用手摘掉花盆里花上已干枯了的叶子。

3.许先生每餐亲手端到楼上去,那黑油漆的方木中摆着三四样小菜,每样都用小吃碟盛着……若是鸡,那鸡也是全鸡身上最好的一块地方拣下来的肉,若是鱼,也是鱼身上最好一部分许先生才把它拣下放在小碟里。

萧红所看到的许广平是一位慈母,节省、忙碌、会持家且精心照顾鲁迅的起居。以至于鲁迅走后,萧红在信件里如此嘱咐萧军:“可怕的是许女士的悲痛,想个法子,好好的安慰着她,最好是使她不要静下来,多多的和她来往。”③这完全是一位女儿对慈母的担忧,而这种情感转嫁到鲁迅身上,理所当然就变成一种父爱了。她每次来,许广平也都会叮嘱她:“劝周先生多吃些东西。”这种关照随意,亲热,表露出萧红在鲁迅内心的地位和鲁迅对萧红区别对待的心思。

萧红在文章中将鲁迅身上所笼罩的光环暂时抹去了。鲁迅是一位伟人,她完全可以列举鲁迅先生的二三事来折射他的深刻,但萧红始终将自己定义为“女儿”的身份,写她最熟悉的父亲的环境,甚至是父亲房里的一幅画,也值得好好记载,而暂时撇开他伟大的成就。她似乎倔强地在说:“我与你们不一样,鲁迅在你们眼里,是文学家、革命战士。在我眼里,他就是长辈,是我最亲爱的人。”这种极具个性的私人化的回忆叙述,如愿以偿地将她的回忆与别的作家区别开来。

读完这种文字,让我们再想起鲁迅,仿佛他不是尖锐近于刻薄、善于口诛笔伐的文学战士,而是可以严肃固执,也可以幽默风趣的隔壁邻居伯伯。萧红的这种笔墨所依赖的恰恰是浓厚的父女之情,所以端木在说她的时候,她不加争执而只是脸红,因为父亲给予女儿的回忆,是浓浓的温情且这种感情是只属于自己的,用不着多向不懂的人解释。

① 聂绀弩:《〈萧红选集〉序》,《萧红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② 萧红:《永远的憧憬和追求》,《报告》1937年第1卷第1期。

③ 许广平:《忆萧红》,见刘运峰编:《鲁迅先生纪念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许先生萧红祖父
祖父瓷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开在心里的花
攀爬的姿态
萧红亮 作品
许先生,谢谢你的扒鸡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与萧红分手后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