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杓关节脱位6例的临床分析

2015-01-26黄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15期
关键词:牵拉喉镜声带

【摘要】 目的 分析环杓关节脱位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环杓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经治疗3例一次复位成功,2例2次复位成功,1例发现较晚在2个月后逐渐恢复。结论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环杓关节脱位的关键。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15.065

工作单位:130021吉林省人民医院

Clinical Analysis of 6 Cases of Arytenoid Dislocation

HUANG Ya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 13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rytenoid disloca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 cases of arytenoid dislocation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3 cases of a successful reduction in 2 cases, 2 reduction, 1 cases found late gradually recovered after 2 months. Conclusion Early detection, early diagnosis, early treatment is the key treatment of arytenoid dislocation.

【Key words】Arytenoid dislocation,Diagnosis,Treatment

环杓关节脱位是一种罕见的全麻插管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097% [1],其临床表现为患者术后出现发声功能和吞咽功能障碍,甚至失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容易引起医疗纠纷,故这种并发症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我院回顾性分析6例环杓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例环杓关节脱位的患者,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1.8岁,男2例,女4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2例,直肠癌根治术1例,胃癌根治术2例,结肠癌根治术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胃肠减压,所有患者均为全麻插管麻醉,术后均送入ICU。麻醉插管的置管时间为5~20小时。其中5例插管顺利,1例由于是困难气道,插管3次成功。

所有患者术前均发音良好,术后2~14天出现声音嘶哑,轻度咽痛,发音疲劳,进流质饮食出现呛咳,2例出现失声,无气急和紫绀。请耳鼻喉科会诊,间接喉镜检查,见两侧声带不处于同一水平位置,一侧声带呈旁正中位,运动受限,软骨向后外移位,两侧杓状软骨不对称,诊断为环杓关节脱位。此外纤维喉镜、动态喉镜的检查更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必要时可行CT三维重建。喉肌电图检查有助于与喉返神经麻痹鉴别。

1.2 治疗方法

确诊后及时行环杓关节闭合复位,即杓状软骨拨动术, 6例患者均选用局麻,便于术中观察复位效果。向后方脱位,将复位器置于患侧梨状窝底部,顺环杓环节运动轨迹向前向内拨动杓状软骨;向前向内侧脱位,将复位器轻轻置于患侧杓状软骨前内方,在患者发声时向后外方拨动杓状软骨。一般一次局麻可实施拨动操作1~5次。复位完成后嘱患者发音,观察杓状软骨动度。若双侧环杓关节较之前对称,关节动度增加,患侧声带向内移位,发声得到改善,说明复位成功。若恢复不满意,可再拨动1~2次,若效果仍不满意,3天后再复位一次,最多可复位3次。术后给予抗生素及雾化吸入治疗。

2 结果

本组6例中,一次复位成功3例,2次复位成功2例,发现时间为术后2~4天,恢复效果较好。有1例因发现时间较晚(术后第14天),复位不理想,2个月后逐渐恢复。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全麻插管比例逐年增高,气管插管技术日益普及,导致其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气管插管是临床麻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环杓关节脱位既可能发生于插管困难的患者,也可能发生于插管顺利的患者。

杓状软骨,又名披裂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后上缘。呈三角锥形,左右各一,顶尖向后内方倾斜,其底部和环状软骨连接成环杓关节。通过两侧环杓关节的滑动和跨动来完成对声门的开闭,是一对活动灵活的关节。其关节面浅,关节囊松弛,在外力作用下杓状软骨与环状软骨间原有关节面结构关系出现异常,发生脱位 [2]。

引起环杓关节脱位的原因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气管插管时喉镜片置入过深直接触及杓状软骨并向前挑动,喉镜显露声门时镜片顶端牵拉会厌及杓会厌褶,使其张力过大,使杓状软骨受到牵拉而脱位。(2)导管的尖端或管芯直接顶撞杓状软骨造成脱位 [3]。(3)麻醉诱导时,肌松药未充分起效的情况下行气管插管,患者吞咽、呛咳等动作牵拉喉上下移动,可导致环杓关节脱位。(4)插管时助手按压喉体也可导致环杓关节脱位。(5)术中颈部过度后伸,导致气管及其周围组织弹性下降,特别是老年患者极易发生环杓关节脱位。(6)拔管时未充分放气的套囊压迫杓状软骨,造成杓状软骨向后、外移位。拔管时机过迟,患者清醒后不能耐受导管,躁动时自行拔出导管,导管套囊没有放气,造成环杓关节脱位。(7)环杓关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所以老年患者环杓关节脱位发生率较高。(8)术后保留气管导管的患者中环杓关节脱位发生率较高,其原因可能是在术后留管过程中,吞咽、呛咳等动作使喉头上下移动,牵拉杓状软骨内收,声带与气管摩擦,造成杓状软骨脱位或声带粘膜损伤。(9)胃管长期处于中间位时支配杓状软骨后面及中间肌肉的喉返神经后侧支受压或肌肉痉挛,引起杓状软骨过度牵拉,环状软骨后溃疡形成、感染、声门功能障碍等导致环杓关节脱位。

本组病人均为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1.8岁,胃肠道、胆道手术的患者术后均需要较长时间保留胃管,且患者术后回ICU,保留气管导管的时间也相对长,另外困难气道多次反复插管,插管、拔管时的操作不当,插管时机掌握不好等多种原因都可引起环杓关节脱位。

环杓关节脱位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预防:

(1)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操作,忌用暴力及不适当的管芯,喉镜不要插入过深。禁忌不适当的喉外施压。(2)选择合适气管导管,导管外用润滑油减少摩擦阻力,气管拔管时气囊应充分放气。(3)麻醉完全,准确判断插管时机,避免呛咳、吞咽,减少插管时喉肌张力。(4)注意麻醉维持中头的位置固定,气管导管的固定,导管既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避免导管的牵拉移动,保证麻醉状态下声带不受外力作用。(5)术后保留气管导管行呼吸支持者,条件允许时尽早拔管。

环杓关节脱位的发生、发现、治疗、观察护理涉及多个科室,各科时间应多加强沟通,共同讨论防治措施。麻醉医生在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及病史,对伴有诱发环杓关节脱位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要充分有效的沟通。插管和拔管时避免上述不当的操作,术后及时对患者随访,发生情况及时治疗,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取得理解和谅解,减少医疗纠纷。若发现过晚,脱位关节长期停留在关节腔外,由于炎症、粘连使关节难以复位。从本次研究可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环杓关节脱位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

猜你喜欢

牵拉喉镜声带
做喉镜检查痛苦吗?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