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古今中外生命教育看中医文化对当代生命健康教育的启示*

2015-01-25徐颖洲闫兴丽陈绍红周艳勇陶丝雨戴能革周晓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文化

徐颖洲,闫兴丽,陈绍红,周艳勇,陶丝雨,李 萍,戴能革,周晓菲△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农业局,河北保定 074300; 3.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北京 100871)

【中医多学科研究】

从古今中外生命教育看中医文化对当代生命健康教育的启示*

徐颖洲1,闫兴丽1,陈绍红1,周艳勇2,陶丝雨1,李 萍1,戴能革3,周晓菲1△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农业局,河北保定 074300; 3.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北京 100871)

从梳理古今中外生命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入手,提出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从中医文化中蕴含的生命观、健康观、养生观及整体观的核心思想中,挖掘适合中国国情和本土文化的生命健康教育素材,有助于中医文化中的生命健康教育内容在青少年中进行普及。深入开展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少年热爱生命、健康生活、身心和谐发展,对当今提倡的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命教育;健康教育;中医文化

生命健康教育是指对生命认识和理解的健康教育活动,即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1]。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生命的宝贵和价值,热爱生命,使身心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的教育主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在青少年中存在健康状况不佳、生命认识淡薄、生命观发展不完善等状况[2],生命健康教育已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开始探索有关“死亡教育”,之后许多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2]。而在我国“儒释道易医”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健康观念,如何借鉴国内外教育经验,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健康教育内涵,在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开展生命健康教育,是本文探讨之所在。

1 国外的生命健康教育

在国外,生命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从日常生活中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如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涉及生理、家庭与社会、心理与情感等方面,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分阶段循序渐进设置课程,旨在促进健康和开发学生的潜质[3-7]。

在日本,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性教育、安全教育、饮食生活教育、体育保健。对于小学生重点进行身心发展教育,防止受伤,学习如何预防疾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初中生注重身心功能的发展与心理健康,进行健康与环境等教育;对于高中生进行现代社会与健康、终身健康、集体健康等教育[3-5]。1989年,日本修订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标要通过尊重人的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敬畏观念来定位。以“热爱生命,选择坚强”为口号的“余裕教育”,因此得到了开展[2]。余裕教育者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且热爱珍视其他生命是热爱生命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英国,其健康教育不仅注重增进学生的健康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和正确决策的能力[8],主要包括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健康相关的体育锻炼教育等9个方面内容[8-10]。英国在中小学开设“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简称PSHE)”,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全发展,培养其健康、自信等优良品质[11]。英国学校的生命教育中心重点作为毒品预防宣传机构,引发学生们对生命的关怀和热爱。学生在专业人员的引导下学习身体功能、情绪控制等内容,同时还设置了有关死亡的课程,通过认识死亡进行生命教育[2]。

此外,瑞典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中小学进行生命教育,用各种实例向学生们介绍生命的由来及可贵。澳大利亚也设立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中心,以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为宗旨,是全世界最早的生命教育机构。德国也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和“善良教育”等对孩子们进行人格培养等生命健康教育。

2 中国当代生命健康教育

我国大陆的健康教育多通过学科间渗透,或开展一些卫生宣传活动进行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包括《体育与健康》、《生理卫生》课等[12]。而生命教育则一直被放在中小学的思想政治课、品德修养课中,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等问题。近年来,大陆的生命教育也取得了一定进展。2004年12月,辽宁省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2005年,上海市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05年9月,黑龙江下发了《黑龙江省生命教育指导意见》,均积极推动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7,13-14]。2008年,云南开始对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开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三生教育”[15]。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和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16]。

在台湾,针对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现象,兴起了生命教育。从1997年开始,台湾地区教育部门对生命教育就给予了高度关注。2000年,成立“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同时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并颁布了《推动生命教育中程计划》,由台湾各级学校推动生命教育。台湾大学哲学系孙效智教授认为,“反生命行为的真正制止并不在于防堵、监测、打击犯罪或通报系统的建立,而在于根本的防患未然。防患未然之道在于正面人生观的建立以及家庭社会的互助互爱”[7]。

3 中国古代的生命健康教育

中国古代的生命健康教育从小学就已经开始了,与对成人的教育内容相比,仅有深浅程度的区别[17]。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易医”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与健康之道。儒家“仁爱孝悌”的生命道德学说,释家“慈悲超脱”的生命哲学,道家“无为贵生”生命自然学说,易家的“自强厚德”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医家“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等,为生命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1 儒家:仁爱孝悌

儒家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仁”,即仁爱,并注重伦理道德的教化。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充分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珍视。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也表明其重视人之生命的本来价值,而不注重死亡本身的思想。儒家认为人的肉体虽会腐朽、消亡,但人的精神可以通过立德立言等流传后世而不朽,这正是对死亡的超越[18]。《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提出了“孝”的基本要求即是珍爱自身生命。《论语》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进一步从孝敬父母推广到爱他人,从而关爱天下万物,形成一种推己及人的生命关怀,强调生命的社会责任性。此外,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者寿”理论,强调了道德完满和身心健康的关系[19]。

3.2 释家:慈悲超脱

“释家的生命思想其根本精神在于引导和教育人们超越现实的矛盾,化解人生的痛苦,寻找生命的本质,实现心灵的自由”[20]。强调对人生的苦难采取超脱的态度,即“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同时,释家还“行出世之道,怀入世之心”,具有“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宗教性质,主张“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与一切众生苦”,关爱世间万物。释家还认为正确的人生态度是“随缘”,即顺应一切人生际遇,顺应事物的发展状态做出随遇而安的抉择[21]。

3.3 道家:无为贵生

道家的生命哲学体现在其“无为而治”的思想之上,“无为”即顺应自然之道,不违背客观规律,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顺应自然、回归自然。道家肯定个体生命存在的高贵性,其价值取向是追求生命的至真至性、自由和超越。老子曾云:“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道家还强调爱一己之身的重要性:“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体现了道家“重己贵生”的思想[20]。

3.4 易家:自强厚德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君子当仿效运行不息的宇宙之道,自强进取,仿效生化不息的大地之道,进德修业。易家的生命哲学不仅主张生命个体当奋发图强,刚毅坚卓,勇往直前,而且主张个人应该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5 医家: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相通,人的一切生命活动与自然息息相关,即“天人相应”。《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因此作为个体的生命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中医主张“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鼓励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外,中医文化还体现了“悬壶济世”和“大医精诚”的社会责任感[22]。

4 中医文化对生命健康教育的启示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植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儒释道易”的精神内核,挖掘和阐发其中生命观、健康观、整体观及养生观的核心思想,为我国青少年的生命健康教育提供重要素材,也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话精神的具体践行。

4.1 道德教化:“大医精诚”的仁术思想

中医的“仁术思想”涵盖了儒家的“仁爱”与释家的“慈悲”之旨,认为“医乃仁术”,以“仁爱救人,赤诚济世”为最高境界[23]。唐代名医孙思邀在《大医精诚》中写到:“凡大医治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测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由此可见,中医文化蕴含着高尚的“仁爱孝悌”和“慈悲为怀”的道德情操思想,有利于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的培养和良好的人格塑造。

4.2 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和”文化

中医文化的整体观念源于《周易》的整体宏观思想。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与外界环境相统一,与天地相统一,即“天人合一”。中医的“中”即是“中和”之义,蕴含着中国的“和”文化,强调人作为社会的本体,要达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才能实现健康圆满的状态。因此,中医文化在青少年自我悦纳、人际关系以及适应社会方面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4.3 健康知识:中医理论、药食同源、针灸知识、疾病知识等

中医理论中如“春捂秋冻”、“胃不和则卧不安”等常识的普及,可以帮助青少年把握生命规律,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药物、食物的寒热温凉属性及功效的学习,可以合理指导青少年的日常饮食;经络穴位等的学习,能够帮助青少年学会用“穴位按摩”等方法,以应对生活中小病痛如内关、攒竹治疗打嗝等;中医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疾病观的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把握疾病发生的规律,学会用有效手段预防疾病。同时,《黃帝内经》中“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等内容,可以为青春期的性教育提供文献依据。

4.4 珍视生命:养生治未病的“贵生”思想

中医的养生观念从道家“重己贵生”的思想发展而来,重视一己之生命。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黄帝内经》强调:“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于人。”中医养生以“上工治未病”为理念,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养等来实现机体“天人相应、阴阳平衡”的最佳状态,与西方的“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相吻合。中医生命观教育有助于引起青少年对生命的重视,珍惜只有一次的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本真,善待他人生命,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5 结语

从国内外对青少年的生命健康教育内容来看,都强调珍视生命、爱惜生命的教育,必备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健康建设,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旨在培育学生强健的体魄、丰富的生命情感、坚强的生命意志和健全的人格。中国的生命健康教育刚刚起步,发展还不完善,建立适合中国国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中医药作为当今百姓身边的传统文化,不仅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易”的精神内核,还有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是适合当代进行生命健康教育的重要素材。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24],培养“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24]”的下一代,也是我们中医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将中医文化中的生命健康教育内容在青少年中进行普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吴增强,高国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学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43-44.

[3]郑晓江.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生死哲学透视[J].中国德育,2007,1:29-32.

[4]陈华卫.中日美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2:37-41.

[5]李丽桦.近年来国外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7,4:16-19.

[6]马亚婷,余小鸣.国内外学校健康教育标准及实施现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10:1278-1280.

[7]席春玲.当前美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及其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3,11:20-24.

[8]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NCC).Health Education[M].UK,NCC,1990.

[9]卢伯春.中、美、英、日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标准比较[D].扬州大学,2006.

[10]钱扑,方东欣.中英健康教育教材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0:16-21.

[11]赵阳,杨培禾.英国中小学的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课程[J].北京教育(普教),2010,10:65-66.

[12]苏立新.对构建中小学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C].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第一届学校卫生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2011:4.

[13]郑晓江.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5(12): 10-12.

[14]罗伽禄.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及其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4:16-20.

[15]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6-20.

[16]石丽娜,王小英.为了生命之初的本真——兼论中美生命教育之差异[J].外国教育研究,2013,12:36-42.

[17]徐春林.中国古代幼儿生命教育及其对“三生教育”的启示[J].昆明学院学报,2009,5:10-13.

[18]邹时超.我国大学生生命观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11.

[19]丁建兰.孔子的养生思想与现代学校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4,4:226-227.

[20]贺新华,胡凯.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J].科技信息,2010,27:199+206.

[21]芦海英.传统文化的情感取向与生命教育[J].青海民族研究,2013,3:164-166.

[22]朱红英.传统中医文化的现代价值[J].医学与社会,2009,11:24-25.

[23]贺喜秀,王东生.中医学是不会消亡的——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中医文化传承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2-84.

[24]习近平.卷首语[J].鄂尔多斯文化,2014,1:1.

Enlightenment of TCM Culture on the Contemporary Life and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Education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XU Ying-zhou1,YAN Xing-li1,CHEN Shao-hong1,ZHOU Yan-yong2,TAO Si-yu1,LI Ping1,DAI Neng-ge3,ZHOU Xiao-fei1△
(1.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2.Agricultural Bureau of Laiyuan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Baoding City,Hebei Baoding 074300,China;3.The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his article,which reviewed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education of life and health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is aiming at exploring the materials about life and health education that adapted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local culture from the core ide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TCMC)such as the concept of life,health,lifenourishing and the overall concept which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is conducive not only to popular the content of life and health education contained in TCMC among adolescents by carrying out the education of life and health,but also to help young people establish correct world outlook,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of life,make them love life,develop healthy lifestyle,and harves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body and mind.As well,it will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carried forward vigorously today.

Health Education;Life Educ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R193

:A

:1006-3250(2015)07-0824-03

2015-02-17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建设计划,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建设项目(0101326)-中医药文化进中小学校本课程知识体系及路径研究

徐颖洲(1988-),女,河北保定人,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通讯作者:周晓菲(1968-),女,北京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哲学、中医药文化的研究,Tel:18618144168。

猜你喜欢

青少年生命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青少年发明家
谁远谁近?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