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市第二殡仪馆建筑命名之文化诠释

2015-01-24常战仁

关键词:殡仪馆墓园悼念

常战仁

一、人文与建筑

西安市第二殡仪馆位于陕西省高陵县南侧榆楚乡的奉正塬脚下,奉正塬距县城5公里,自泾阳过高陵达临潼,绵延百里,高四、五丈,泾渭不能北徒。南依渭河,有盘龙之相。故自周汉隋唐,王侯将相多葬于此。又传唐明皇李隆基曾两次驾临奉正塬的崇皇寺,因而奉正塬又称降驾塬,风水极佳。据《高陵县地名志》记载[1],奉正塬地名起源于秦孝公十二年,至今已2 360年。塬上有上马渡仰韶文化遗址,唐朝时期与郭子仪齐名的中兴名将西平郡王李晟安葬于此。因此可以说奉正塬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祥瑞之地,福泽之地、人文之地。是人们告别逝者,追思亲友,寄托哀思,“慎终、追远”的理想场所。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西安市现有殡仪馆已不能满足需求,经西安市民政局等多方面研究,决定在西安市高陵县瑜楚乡的奉正塬畔建一座及殡仪馆与墓园为一体的现代化殡仪馆,即西安市第二殡仪馆。

西安市第二殡仪馆于2009年6月23日在高陵县瑜楚乡马北村动工兴建。经过建设者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的紧张施工,总投资7 247万元的一座现代化殡仪馆现已建成。2010年12月26日开始试营业,现已正式投入使用。

西安市第二殡仪馆整体院落由综合办公楼、接待厅、悼念厅、火化间、骨灰寄存楼、墓园、设备用房、车库及停车场八个部分组成,是以悼念厅为中心的殡仪服务建筑群。占地218.8亩,建筑面积16 195.53平方米。它是一座将地理、人文、风水与环保、绿色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殡仪馆。

二、空间与环境

西安市第二殡仪馆的设计(图1),依托奉正塬原场地的有利地形,充分考虑到人流及车流集散的因素,将悼念区布置在南侧,利用南侧高坎地形配合整个馆区的绿化,形成高度层次和谐统一。从而将整个园区的前区围合出一个明朗肃穆、绿茵覆盖的空间。

碧波荡漾的人工湖(瑶池)将馆区与墓区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以水景、中心绿地、祭祀广场组成的一条功能性轴线,将前区、中心水体、后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序列。位于轴线序列上的两个钟亭和祭祀广场则在视觉上将其强化。整个墓园内利用高大松柏乔木围合出停车场,办公区,生活区,悼念区和骨灰安放、安葬区空间序列。通往墓园中心形成一条静谧温馨的园内中心道路。

为迎合墓园功能的需求,在建筑风格上追求庄重大气,宁静祥和的氛围。园林式绿化,花园式景观。建筑与环境相融合,体现了追思之建筑,灵魂 之花园的设计理念。

图1 建筑空间与环境分布

三、“以德为本”的传统文化命名理念

西安市第二殡仪馆落成后,中心建筑悼念厅和景观建筑征集命名主要从该项目的设计理念,地域文化背景,以及建筑中蕴含着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之文脉上升到精神层面。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又是传统的礼制国家。伦理观念通过日常生活的礼仪影响着建筑形式,即使是殡葬建筑,也是如此。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了一整套完备的殡葬思想,标志着我国古代殡葬思想的成熟。例如“事死如事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2]。“德”正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本,中华民族之魂。以“德”为本,厚“德”载物成为这次建筑命名的中心理念(图2)。

图2 殡仪馆悼念厅布置

殡仪馆建筑命名如下:

①大悼念厅:厚德厅。该厅为本馆最大厅,也是最主要厅,此名以赞逝者德高望重,厚德载物之功德,“厚德”与中华民族精神相吻合。

②东中悼念厅:奉德厅。取“奉正塬”之“奉”,“奉”有尊重、崇奉之意。“奉德”即崇奉道德,此名有褒赞之意。

③西中悼念厅:正德厅。取“奉正塬”之“正”,“正”有端正,合乎法度之意。“正德”即正心明德,此名有褒赞之意。

④四个小悼念厅:从东至西分别为:梅厅、兰厅、竹厅、菊厅。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子”,“君子”赞誉品德高尚之人。以梅、兰、竹、菊命名四小厅也是对生命的颂德。

⑤灵塔:追思塔。用来追思逝者。

⑥东西两个亭子:分别为乾亭和坤亭。取风水中的“乾”和“坤”,也是“阳” 、“阴”之意,既风水中的“两仪”。此名寓意亲友与逝者虽阴阳相隔,但在这里亲友与逝者可以晤面,可以交谈,可以凭吊。

⑦骨灰寄存楼:安灵楼(安魂楼)。既寄存逝者骨灰之处,又有让逝者安息之意(图3)。

⑧纪念钟塔:安灵钟塔(安魂钟塔)。此名寓意同上。

⑨人工湖:瑶池。瑶池中的小岛及桥梁分别称思念岛和净心桥。以表示亲友对已逝亲人的悼念之情。

整个建筑选址风水极佳,整个建筑命名旨在褒扬颂德,真乃福德具足,荫泽子孙。

图3 安灵楼及安灵钟塔

四、“天人合一”的哲学命名思想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殡葬文化的哲学基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殡葬形式上体现了多样性,如土葬、火葬、悬棺葬、树葬、天葬、野葬、叉康(门巴族葬俗)、水葬、风葬、浮厝(远离故土或身在异国的一种暂寄葬法)、三宝殉葬(鄂伦春族葬俗)、裸葬、草葬等等。综观上述葬俗方式,无不将自然与人的活动相联系,构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同形同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3]。

人来于自然,归于天地。基于此在建筑命名时取精神层面与自然之物,符合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厚德、奉德、正德符合中华民族尚德之本。梅、兰、竹、菊符合自然之物。春兰、夏竹、秋菊、冬梅。梅、兰、竹、菊“四君子”不能同时存在,因为它们生长在不同的季节里,春天兰花朵朵开,夏天竹影幽幽然,秋天菊花风中立,冬天梅花傲雪寒[4]。把它们放在一起命名四座小悼念厅,是想告诉人们一年有四季,季节更替是自然之规律,人有生死,死也是自然之规律。所以,人们要学会超越时空,使悲痛之情得到安慰。让人们在怀念中迎接美好的未来。追思塔,乾、坤亭,安灵楼(安魂楼),安灵钟塔(安魂钟塔),瑶池,思念岛及净心桥的命名,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无不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此次西安市第二殡仪馆建筑命名,力求寓意深刻,大气隽永,人文自然相结合,体现了殡葬建筑的文化性、思想性、艺术性。使其成为墓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高陵县地名工作办公室. 高陵县地名志[M]. 西安:陕西出版社,1984:156.

[2] 王计生. 视死如生:殡葬伦理与中国文化[M]. 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6.

[3] 祝璟. 我国现代殡仪馆建筑设计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0.

[4] 曾仕强. 易经的奥秘[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7.

猜你喜欢

殡仪馆墓园悼念
沉痛悼念何鲁丽同志
借一场火
墓园里的机器人(环球360°)
去殡仪馆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魂锁殡仪馆
沉痛悼念我刊闫宝云副总编
沉痛悼念黄荣波同志
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
殡仪馆里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