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血化瘀药治疗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015-01-24王玉龙张焕刘秋燕吕光耀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8期
关键词:中风缺血性脑出血

王玉龙张 焕刘秋燕吕光耀,2,3△

(1.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3.新疆名医名方与特色方剂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综 述·

活血化瘀药治疗中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王玉龙1张 焕1刘秋燕1吕光耀1,2,3△

(1.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3.新疆名医名方与特色方剂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活血化瘀药 中风 中医药 治疗作用

活血化瘀是中医学的治疗大法之一,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说文解字》有“瘀,积血也”,《内经》有“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血脉凝结,血凝泣”“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等论述。清代血瘀证理论和活血化瘀法应用得到广泛认识:《血证论》提出“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生,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王清任创补阳还五汤开创活血化瘀法治疗中风的先河。现代活血化瘀法广泛用于临床各种疾病,尤其在治疗中风病,出现了许多活血化瘀中药及成药制剂,并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中风可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活血化瘀是基本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活血化瘀药是相当重要的。现将近年来活血化瘀药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 中风病因病机

中风病论述始见于《内经》,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类比称为“中风”“卒中”。《素问·调经论》载“寒独留而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初步提出了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及中风的临床表现。王伦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古人论中风偏枯,麻木诸证,以气虚死血为源,是论其致病之根源”。其基本病机有两点:一则阴阳失调,肝阳化风,气血逆乱,直冲犯脑,二则血瘀阻滞或痰瘀阻滞,气血失于流畅,脉络受阻,筋脉失养。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为血液黏滞阻塞致病,出血性脑血管病为血溢脉道,出血致瘀,二者均有“瘀”的因素存在。所以无论是脑梗死的脑脉痹阻,还是脑出血的血溢脑脉之外,血瘀经脉始终是各型中风病的主要病机[1]。所谓“离经之血便是瘀血”“疏其血气,令其调达”则是活血化瘀治法的基础。

高血压是中风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现代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早期的血小板黏附和激活可引起血栓-炎症级联反应,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减轻炎症分子的表达[2-3]。脑卒中还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等用因素有关[4]。吕克诚等[5]认为脑出血发后病理生理变化主要与炎症反应、脑水肿形成,脑局部血液流变学改变等有关。脑出血存在着血瘀证的客观表现,急性脑出血发生于多种慢性疾患,特别是在发病之前长期存在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或高胰岛素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心脏疾患等,造成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血流变学的改变。

2 活血化瘀药治疗中风机制

2.1 活血化瘀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相关研究 缺血性中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局部动脉的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软化、坏死。在大量治疗缺血性脑中风方剂中,涉及的中药范围非常广,主要以活血化瘀、息风及益气药使用频率最高,在活血化瘀药中,又以川芎、丹参、桃仁、红花等的使用频率最高[6]。其原因可能与活血化瘀药通过多种机制对缺血性脑损伤产生保护作用有关,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代研究活血化瘀药有克服供血障碍、改善脑部血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抗氧化作用、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等作用。辨证运用活血化瘀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治疗中,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缓解和生存质量的提高[7]。刘淑芬等[8]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疏血通注射液(水蛭、地龙)具有明显降低血脂、抗凝血、改善血黏度作用,可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脑梗死的预后。周靖等[9]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瘀药可明显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安全有效。朱成全等[10]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结论银丹心脑通胶囊(银杏叶、丹参、灯盏细辛、三七等)治疗老年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清除自由基、维护脑组织、改善和延缓衰老等密切相关。刘娜[11]发现运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配合降纤酶治疗进展性缺血性中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患者疾病的早期治愈率,缩短患者的疗程。

2.2 活血化瘀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相关研究 脑出血基本病理改变为脑实质出血后形成局部血肿,导致继发病理代谢产物、脑水肿和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并证实止血药和凝血药对脑出血并无效果,而活血化瘀类中药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取得确切的效果。血液流变学研究表明[12],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存在着血液浓、黏、凝、聚等病理改变。脑出血早期运用活血化瘀药有中西医理论依据,以及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基础,是科学、行之有效的[13]。许多医家治疗出血性中风结合辨证施治应用中药汤剂,在治疗基础上加活血化瘀药,与常规西医基础治疗组比较,发现早期使用活血化瘀药能促进血肿吸收,明显提高治愈好转率,减少并防止并发症,疗效确切[14]。在出血性中风的急性期以活血化瘀配以通腑化痰法治疗1~2 d,可缩短治疗时间,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系统缺损[15]。

3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中风现代药理研究机制

治疗中风方剂中常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此即“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随着对活血化瘀药的深入研究,业者发现该类药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等药理学作用,被广泛用于临床[16],常用丹参、赤芍、川芎、水蛭等。近年来,活血化瘀药的各种制剂被广泛开发运用于中风病的治疗,常用的单味药有效成分有银杏叶提取物、葛根素、灯盏花素、川芎嗪、三七皂苷等,显示中医药独特的优势。

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清心除烦、通血脉等功能。现代药理研究[17]表明,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调节组织修复与再生、耐缺氧、抗炎、抗肿瘤等作用。目前丹参临床制剂较多,多用于心脑系统血管疾病,如丹红注射液(丹参、红花)具有抗凝和抑栓、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调节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18-20];复方丹参注射液(丹参、降香)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作用[21]。

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作用。赤芍总苷为赤芍的总提取物[22],能够减轻脑缺血动物模型造成的神经损伤[23]。药理研究表明,赤芍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止痛、抗氧化、促进血管内皮功能恢复、缓解血管收缩、稳定斑块、抑制神经细胞营养不良和缺血性脑损伤,减轻缺血性脑损伤的程度等作用[24]。

川芎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现代研究表明[25],川芎嗪是传统化瘀中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改善脑循环障碍,对神经元和线粒体有保护作用。阿魏酸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凝集和血栓,清除亚硝酸盐、氧自由基、过氧化亚硝基,以及抗菌消炎、抗肿瘤、抗突变、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26-27]。

三七具有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等作用。药理研究显示:其有抗凝血、保护内皮细胞、降低白细胞黏附效应从而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微循环等作用[28]。三七中三七皂苷有保护脑组织、降血脂、抗血栓、清除氧自由基、抗氧化等作用[29],可以减轻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对脑出血可抑制脑水肿的形成,保护血脑屏障,减轻神经损伤[30]。血栓通(三七总皂苷)主要含人参皂苷、三七皂苷R1等,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作用。

红花具有活血通络、祛瘀止痛等作用。现代研究红花能够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兴奋心肌细胞,增加冠脉流量,提高心肌供氧,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压,调节血脂平衡,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上具有显著疗效[31]。成龙等[32]研究发现,红花黄色素对于谷氨酸诱导的氧化神经损伤有着显著的保护作用,同时为进一步研究黄色素A的抗氧化性神经损伤机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张媛等[33]研究发现,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够有效的保护大鼠脑组织缺血损伤,控制自由基的产生。

水蛭善化瘀血、破血消积。现代研究发现[34-35],水蛭破血作用主要与其含肝素样物质有关,具有抗凝血酶活性、减轻脑水肿、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等作用。水蛭的唾液中含一种抗凝血物质,即水蛭素,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最安全的凝血酶抑制剂,具有抗凝血、抗血栓、抗炎抗纤维化、降低血脂等作用。郭永梅等[36]根据络病理论“络以通为用”原则,活血化瘀通络首推虫类药。如水蛭、地龙等可有效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抑制血栓形成,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脑血管新生,保护脑神经细胞,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康复。目前临床广为使用的代表性药物有通心络胶囊和疏血通注射液(水蛭、地龙)等。

灯盏细辛具有保护神经元、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脂、调节免疫、减轻炎性反应、抗自由基损伤等作用[10]。银杏叶有改善脑动脉硬化症临床症候、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调节血脂作用,是一种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有效而安全的药物[37];银杏总内醌可对抗血栓形成,并具有显著的抗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38]。

4 结 语

活血化瘀类中药可通过多环节、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达到治疗脑血管疾病目的,具有改善出血灶局部的微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作用;能够促进血肿吸收和增快损伤脑组织的修复;解除脑损伤部位血管的痉挛状态,提高脑组织的耐缺氧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降低血黏度;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自由基清除,防治脑水肿等[39-40]。所以活血化瘀药治疗中风病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虽然目前治疗中风的活血化瘀药制剂在已广泛使用,但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对于出血性中风应用活血化瘀药使用时间及指征研究及再出血患者的研究较少。今后应当加强活血化瘀药在中风治疗应用的基础性研究及多中心随机双盲的临床实践研究,进行严格的科研设计,有适应症的病例选择及个体化治疗原则,探索最佳的用药时间窗及用药的剂型、剂量及方法,使诊断及治疗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使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价更加客观,从而寻找出治疗中风活血化瘀药的最佳选择,以期待取得最佳的疗效及用药的安全性,降低中风的致残率及死亡率。

[1] 程南方,谭峰.中风病血瘀病机及早期活血化瘀治疗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668-1669.

[2] Nieswandt B,Pleines I,Bender M.platelet adhesion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s in arterial thrombosis and ischaemic stroke[J].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2011,9(1):92-104.

[3] Steinhubl SR,Badimon JJ,Bhatt DL,et al.Clinical evidence for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therothrombotic disease[J].Vascular Medicine,2007,12(2):113-122.

[4] 吴江,贾建平.神经病学[M].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0-155.

[5] 吕克诚,陈玉芬,刘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3,8(4):248-249.

[6] 赖莎,李嘉泳,林楚迎,等.中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用药探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4):65-66.

[7] 黄港.中医辨证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88-89.

[8] 刘淑芬,刘淑清.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7):831-833.

[9] 周靖,邓志,代雷.清热化瘀Ⅱ号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4,9(2):186-187.

[10]朱成全,张玉亮,朱兆洪.银丹心脑通胶囊治疗老年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172-174.

[11]刘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中药配合降纤酶治疗进展性缺血性中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8(31):3460-3462.

[12]黄大道.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0,2(9):39,42.

[13]易加朝.活血化瘀药在脑出血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5):87-88.

[14]曾春桂.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3,7(8):29.

[15]李建村.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6):158-159.

[16]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90-622.

[17]何根云.丹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2):124-125.

[18]徐如英,童树洪.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20):86-87.

[19]邵娜.丹红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小板激活复合物-1和P-选择素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5(15):2347-2349.

[20]王天虎.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3):44-46.

[21]廖政邦.复方丹参注射液在临床中的药理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5):296-297.

[22]莫玉兰.赤芍总苷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光明中医,2009,24(4):782-784.

[23]钟敏.天然产物芍药苷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24]陶春,宣丽颖,林琳.赤芍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2):198-201.

[25]王永忠,童树洪.川芎的传统用法与现代药理研究[J].中国药业,2012,21(7):95-96.

[26]陈德森,赵万红,朱克刚,等.川芎提取物对大鼠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成药,2010,32(10):1675-1678.

[27]金玉青,洪远林,李建蕊,等.川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与临床,2013,4(3):44-48.

[28]王忠全,丁卓玲.血栓通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7,16(11):62-64.

[29]刘丛华.中药三七对血液系统药理药效作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8(6):276-278.

[30]段寅慧,吴敏.三七总皂苷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4,32(2):108-110.

[31]黄芳.中药红花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4,21(25):674-674,675.

[32]成龙,梁日欣,杨滨,等.红花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降脂和抗氧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9):25-27.

[33]张媛,陈晨,刘倩,等.红花黄色素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6):282-284.

[34]周荣生.芪蛭益气化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6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1689.

[35]袁红霞,张莉芹,马瑾,等.水蛭药用成分及主要药理功效研究进展[J].甘肃医药,2013,(4):270-273.

[36]郭咏梅,张帆,蔡定芳,等.虫类活血化瘀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药理作用机制[J].医学信息,2014,(26):677-678.

[37]黄米武,陈秋月,黄勤.银杏叶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5):350-351.

[38]梁贤栋,刘龙民,胡宗仁.活血化瘀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09,29(1):21-23.

[39]陈晨,刘倩,高华.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11,25(6):603-605.

[40]王小沙.脑血管病与活血化瘀疗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6):861-864.

R255.2

A

1004-745X(2015)08-1414-04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8.036

2015-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211C010)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sontse@126.com)

猜你喜欢

中风缺血性脑出血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