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77例临床疗效分析

2015-01-24高中山魏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0期
关键词:胸痹补阳气虚

高中山魏 岩

(1 长春市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2;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77例临床疗效分析

高中山1魏 岩2

(1 长春市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2;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 整合评估古代名方补阳还五汤在气虚血瘀性质胸痹应用治疗后其临床、中医症状等方面变化的疗效。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的154例气虚血瘀性质胸痹病例通过临床试验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77例,对照组治疗试验选择中成药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对比研究名方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疗效,并根据中医辩证方法针对伴有其他合并病症的病者,运用对症加减治疗,整理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9%,相比对照组的68.8%,提升20%左右,提醒有显著的临床结果,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辩证加减可大幅改良患者病况,为临床科学诊治供给优良参照。

加减治疗;胸痹证;疗效分析

胸痹是中医思想的心痛领域,病症在心,为心脏内科易发疾病,血管囊腔壅闭的心肌充血亏损,诱导心前区绞痛。发病率年年上涨且愈年青化,较高致死率正高度挟制人类的健康。西医医疗中药物调治成绩有限且不良反应较多,手术诊疗经济包袱重大且危险性较高,而中医方面,选择补阳还五汤遵循病症辩证加减论治,即改进真心痛之标又可达治疗患者贫血阴虚,脏气不足之实,用度较低且标实衡顾。补阳还五汤为清代治疗气虚血滞的良方,近两年来经我院临床应用并与通心络胶囊做对照,疗效考察证明,其在气虚血瘀性质胸痹的诊治中除病效应确切,安全性高,得到广泛认同,笔者整合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时期,我院收集经诊别合乎中医症候为气滞血瘀性质的胸痹患者共154例,试验时期将154病例个体随机均匀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7例,对照组中男55例,女27例,平均年龄(63±2.5)岁,病龄为2~9年,平均病龄(4.5±1.3)年,治疗组男44例,女33例,平均年龄(59±1.9)岁,病龄为11个月~15年,平均病龄(9±0.7)年。两组病例中的年龄性别、病长病况、心脏功能比较级别、基础疾病等身体疾病特征方面没有限定,临床资料可比。

1.2归类标准[1]: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修订)中症候胸闷甚痛至彻背,脉涩细,短气急促,心慌盗汗,面无华,舌质暗淡、苔白腻等气虚血瘀性质的胸痹,并排除伴有其他腑脏系统损伤和较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病例。

1.3治疗方法[2]:对照组服用中成药通心络胶囊(主要成分为人参、蚂蝗 、全虫、蝉蜕、地鳖、赤芍、檀香、桔片),每天3次每次2~4粒。治疗组则用清代名方补阳还五汤中医方法辩证加减治疗。方药经补充组成如下:黄芪生四两,米仁、山茱萸、山药、于术均五钱,白芷、赤参、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均四钱,荜拔、生姜、肉桂、良姜、寇脱均三钱,全当归二钱,细辛一钱,以上中药加水煎煮约半小时后,取约200毫升浓缩液,添水继续煎煮余额半小时取150 mL浓缩液,将两次浓缩液混合为1剂,每天分早上、晚上2次服用,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为达到中医辩证疗法,我院服用时药量随症加减,病例中有体制偏寒者,需加服附片以温阳逐寒;手足逆冷者,方中应多加加肉桂补元阳;有痰咳嗽者,可加地文、茯苓化痰;脾虚胃弱者方中于术多加以补气;体内伤津者,加沙参、干枝梅;如若不喜食饭则多加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如胃痛尤其刺痛则多加延胡索、寒号虫粪,如胃胀痛游走不定则加金铃子、枳壳;便秘者,中多加桃仁以润滑肠道,也可适当加服火麻仁;体虚欲脱者,加人参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反胃欲吐者,加半夏、砂仁。 临床试验时期两组患者均应禁忌油腻性、刺激性食物,停用其他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药物以确保试验结果准确性,若患者心痛难耐可给予适量硝酸甘油片缓解。对照组和治疗组均以10 d视为1个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1]: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三个疗程后做心电图检查。显效:胸痹的临床表现如胸闷憋气,心痛次数、时长等体征完全消失或者基本消失,Holter恢复正常或者大致正常;有效:胸闷憋气,心痛次数、时长等体征明显减轻,Holter检查情况好转,T波倒置及ST段低平回升0.05 mV以上,但没有达到正常情况;无效:治疗后,胸闷憋气,心痛次数、时长等体征,Holter都没有改变。

1.4统计学分析:试验涉及数据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整合完成,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同组、组间计量资料均数用配对、两样本卡方比较,χ2检验计数资料,结果P<0.05,显示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可作为参照。

2 结 果

2.1治疗效果:经总结,对照组77例病例中,显效31例(40.3%);有效22例(28.5%);无效24例(31.2%),总有效率为68.8%。 治疗组77个病例中,显效46例(59.7%);有效23例(29.9%);无效8例(10.4%),总有效率为89.6%。治疗结果数据可解析出,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医治成效提升分明,两组差异达到统计学的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治疗时期没有出现严重不适症状的病例,对照组患者服药后有出现胃部不适症状6例,并不影响医治,治疗组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3 讨 论

历代以来,中医医者对气虚血瘀型胸痹的病机、病因、医治及防御都进行了深刻的探索,蕴蓄堆积了相当充分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气虚血瘀性质胸痹的特有的的中医辨证医治系统,综合历代医者的阐述,气虚血瘀型胸痹的病因主要为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情志失节、邪入心脉、腑脏病变等,其病机可总结为“虚本实标,虚实交错”,虚本者,或因年老肾竭、或因先天禀赋不调、血气亏虚等,引发火脏阴阳不胜、营血内虚,主要虚本根源在于肾脾之虚;实标者,系劳倦内伤、内热寒郁、六欲过激、重味肥腻,引发之气阻气虚、热结血瘀、阴寒凝滞 、胸阳痰池,心络不畅,痹而致痛[3]。心主血脉,其推行和调节血的运行,流经全身,维持脏腑所需血气,滋经润脉,气血瘀滞型的胸痹病位即为心脏,正气虚亏,血液推行不顺,经脉阻滞。张景岳曾发表著名论述说,气血之于人体就好比水的源头一样,气血充足则身体五脏经络通畅,气血亏损则身体五脏经络阻滞,所以其有效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经消痛为根本守则。补阳还五汤最早由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提出,其为我国活血化瘀派的代表人物,其编纂医著《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中指出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活血、通经络功效,主治气虚血瘀型中风病,是治疗机体气虚血滞的著名代表方。胸痹虽然与中风病不是同病,但是如若同属中医中气虚血滞型,则根据中医理论异病可同治,此方亦可用于治疗气虚血瘀性质的胸痹之病证。

方解,此方主要以补虚、祛里寒 、通血消瘀、散气郁结为主,重用生黄芪,为君药,黄芪是公认补气良药,由以补虚为主,《日华子本草》记载其可:“助血长肉,补气强筋”,大量使用可大补肾脾亏损之元气,在使用中辩证逐渐增加,可气血并补,使营血充旺,除瘀通经以治疾病之标本;全当归为臣药,所谓“脉者血之府,诸血皆属心,凡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用当归之苦温以助心血,用其气辛通血,补血和活血合而为一,行中有补、补中有动,其身、尾在芪中均可补血,为血中之要药;其余方中药均为佐药。肉桂壮阳元,去积寒,暖脾胃;山茱萸补元气,补肝益肾、收敛固脱,去三虫,温中逐寒;山药养胃强脾,润肺生津,壮阳补精;于术温中益气,益燥去湿,健脾利水,此四味药辅佐黄芪补气营血之功效,大补元阳之气,温强五脏六腑。赤参通心包络,可去心腹痼疾结气;川芎辛温香燥,为血中之气药,既能行散,又入血分,活血祛瘀;赤芍主邪气腹痛,除血痹,行瘀凉血;红花活血通达,解瘀止疼;桃仁润肠通便,行血除滞;白芷排脓生肌,祛湿除疾,活血止痛,此五中药与全当归互相作用、相辅相成共奏解郁阻滞、止痛通血功效。此外方中还多配伍了益脾渗湿、除湿去风的米仁,除寒积冷、补腑脏的荜拔,发散温里、除风湿寒痹的生姜、良姜,清热镇痛的细辛,这些药均有散寒止痛的功效,进一步温补脏器。寇脱主要功能为通活经络。此方运用大量补气之药与适宜活血祛瘀药配伍,可气胜行血,血活而不又伤,实为妙用。

我院用此加减方辩证治疗气虚血於性质的胸痹病者收到了合意的临床效果,治疗组77个病例中有显效46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相比较而言总有效率小于约20个百分点,治疗效果显而易件。因此,临床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辨证治疗气虚血於性质的胸痹活血解瘀、止痛成效更好,保证病者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推广。

[1] 冯玉华.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3(5):1496.

[2] 王娟,刘志成.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30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质,2010,5(7):612.

[3] 吴玉涛.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2012,12(6):102.

R256.22

B

1671-8194(2015)30-0187-02

猜你喜欢

胸痹补阳气虚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PFNA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临床研究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偏头痛68例临床疗效观察
胸痹便秘患者的中医辨证施膳护理
袁海波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病用药规律探讨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