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疗法联合DC-CIK生物疗法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5-01-24黄丽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0期
关键词:生存率疗法肺癌

黄丽红 舒 畅

(吉林省辽源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吉林 辽源 136200)

介入疗法联合DC-CIK生物疗法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黄丽红 舒 畅

(吉林省辽源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吉林 辽源 136200)

目的 探讨介入疗法联合DC-CIK生物疗法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100例非小细胞癌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化学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介入疗法联合DC-CIK生物疗法的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在经过治疗后1年之内的病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对中心型非小细胞癌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使用介入疗法联合DC-CIK生物疗法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介入疗法;联合DC-CIK生物疗法;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观察

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肺癌的最为常见类型,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甚至会出现患者的死亡的严重后果[1]。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一种及时有效的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2]。我院在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对患者使用介入疗法联合DC-CIK生物疗法的治疗手段对其进行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需要使用影像学诊断方法以及病理诊断方法对其进行检查,同时所有患者均能够得到确诊。其中男性患者数量55例,女性患者数量45例,患者的年龄在28~7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65±2.87)岁。将所有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患者的数量均为50例,同时两组患者在临床上的一般资料并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常规的化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需要使用介入疗法联合DC-CIK生物疗法的手段对其进行治疗。在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使用顺铂以及吉西他滨进行治疗,顺铂的使用剂量为25 mg/m2,吉西他滨的使用剂量为1 mg/m2,通过支气管动脉注入的手段对其实施治疗,每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的治疗。在此基础上需要对患者进行DC-CIK生物治疗,即在对患者的血细胞进行分离后的4、8、12以及16 d,对患者实施皮下注射DC的治疗,并在此过程中,可以注意到患者的支气管动脉灌注的治疗方法为每2周对患者进行生物治疗。

1.3疗效标准:在本次研究完成后需要对两组患者的CR率、PR率进行收集并进行分析,其总有效率的计算方法为(PR患者+CR患者)/所有患者数量,并需要对两组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到SPSS17.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本次研究完成后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的CR率1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CR率2%,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54%。同时两组患者在实施为期1年的随访后,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7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62%,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同时在目前也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的最为常见的原因。在发病原因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发病原因较多,职业原因、吸烟过多、电离辐射、环境接触以及既往肺部疾病均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发病原因[3]。

同时在目前有研究显示,非小细胞肺癌也已经成为了肺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临床上在发现后,往往已经处于中晚期,在治疗的过程中也仅能够使用化疗或是放疗等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4]。

常规的化学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并不能够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同时由于无法严格的控制剂量,也会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身体恢复造成影响。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介入疗法联合DC-CIK生物疗法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介入疗法的形式,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起到相应的治疗效果,在另一方面通过对患者实施DC-CIK生物疗法的治疗,也能够起到一种协同抗肿瘤的作用,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5]。有研究显示,化疗和放疗同时进行会增加患者出现放射性肺炎的风险,并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患者实施DC-CIK生物疗法,也能够更好的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减轻化疗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对患者的正常治疗以及恢复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1] 孙立伟,任秀宝.动脉灌注介入联合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脑转移疗效分析[J].天津医药,2014,(3):271-274.

[2] 郑琳,郭晨阳,郭旻,等.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双途径用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对照研究[J].疑难病杂志,2009,8(12):722-724.

[3] 刘小娟,张妙严,赵艾君,等.非小细胞肺癌介入治疗前后HIF-1α和VEGF水平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3):45-48.

[4] 夏冬平,曾玉兰,宋松林,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HIF-1α、VEGF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2, 20(6):1201-1203.

[5] 王迎秋,孙锐,牛晓南,等.125I粒子联合胶体32p组织间介入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5,22(4):313-316.

R734.2

B

1671-8194(2015)30-0049-01

猜你喜欢

生存率疗法肺癌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响胃癌术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