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古医籍《万安方》之灸疟法*

2015-01-2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肖永芝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椎施灸万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李 君 肖永芝

日本古医籍《万安方》之灸疟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李 君 肖永芝

《万安方》系日本镰仓时代的著名僧医所著,曾被日本医学界誉为“本邦方书之大典”。通过对该书“诸疟灸法”篇进行分析,总结了梶原性全施灸选穴精简、强调施灸时机和剂量及灸药并用的临床治疗特点,展示了此书的重要特色。

万安方 日本古医籍 日本灸法 疟疾

《万安方》,又名《覆载万安方》,系日本镰仓时代的著名僧医梶原性全(1265-1337年)所著,乃家传秘籍,约成书于1327年,距今600余年,在当时的日本医学界被誉为“本邦方书之大典”。全书共62卷,70余万字。书中引用各类文献331种[1],大部分引自中医文献,包含了中国唐宋时期的诸多著作,不少文献现今已亡佚失传,且全书用汉字撰写,是研究中国唐宋医学、日本镰仓时代汉方医学及中日医学交流的宝贵文献资料。

该书除大量引用中医文献资料外,还有不少梶原性全自己的临证经验,多以“私云、私案、私加、私谓”等为标识陈述自己的治疗经验和观点。其中,性全在临床治疗时经常运用灸法。本文仅就其卷第十“诸疟灸法”篇作一简介,以窥此书特色之一斑。

施灸选穴精简

中医古籍中以灸治疟的取穴有很多种,随症不一。如《万安方》引用较多的《针灸资生经》中提及的治疟灸穴多达数十个。在《针灸资生经·第三疟(脾寒)》云∶“治温疟寒疟。《明》下云∶疗疟久不愈。腰俞、中管,治温疟痎疟。鬲俞(见痰)、命门(见头疼)、大溪(见咳逆),疗痎疟。阴跷,治暴疟。上廉,治寒疟。三间,治疟寒热,唇口干,身热喘,目急痛。至阴,治疟发寒热,头重烦心《下》。液门、合谷、陷谷、天池,治寒热痎疟。………列缺,主疟甚热。阳谷,主疟胁痛不得息。侠溪,主疟足痛。冲阳、束骨,主疟从脚起。飞扬,主狂疟,头眩痛,痉反折。温留,主疟面赤肿。天井,主疟食时发,心痛,悲伤不乐。天府,主疟病。支正、小海,主风疟。”[2]

性全的取穴极为精简,是经其临床验证的主要和常用穴位,而非人云亦云的抄录。在《万安方》卷第十“诸疟灸法”篇中,开篇即列出中国医籍《严氏方》(即《严氏济生方》)对疟疾的治法∶“《严氏方》云∶治疟疾之不愈,不问男女,于大椎中第一骨节尽处,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骨节中,亦可。”[3]首先肯定了严氏的治疟取穴,明确了大椎(大椎中第一骨节尽处)作为治疟的主穴,以及备用的身柱穴(第三骨节中)。

其后,性全介绍了自己的临床治验∶“私云∶可五十壮,或七十壮,或百壮灸。自发前及发期灸之,忍楚痛,汗出寒战不现,必愈。每发日频灸之,又可灸膏肓穴(左右),第十一椎(左右)、足三里,时节如前。”[3]指出除大椎、身柱外,膏肓和脾俞(即第十一椎)及足三里穴也有很好疗效。

性全在众多治疟的穴位中选择大椎、身柱、膏肓、脾俞、足三里作为治疟的主要用穴,确是慧眼独具。如其治疟首选穴大椎,《针灸甲乙经》云∶“大椎,在第一椎陷者中,三阳、督脉之会。”[4]具有疏通诸阳经气、泻热解毒的作用,并通过疏通诸阳经之气,提高人体的正气,达到治疟的目的。早在《素问·骨空论》中就有明确记载∶“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而寒热乃疟病的主证,即已确立了大椎穴治疟的重要作用和地位。《黄帝明堂灸经》卷中“背人形第三”亦云∶“大椎一穴,在项第一椎下陷者中,灸七壮。主五劳虚损,七伤乏力,疰气背膊间闷,项强不得顾,及疟久不愈也。”[5]查阅现代临床报道,不难发现《万安方》中的治疟穴位仍是现代临床治疗疟疾的主穴。如汪亮[6]以大椎、间使为主穴,分型配穴针刺加灸治疗非洲疟疾89例,有非常明显的治疗作用;翟范[7]采用艾条灸大椎加双侧合谷穴位注射柴胡注射液的方法治疗间日疟,曾治20余例均收到良好效果;李佳[8]采用隔姜灸疗法,以大椎、命门为主穴治疗刚果疟疾疗效显著等,均选用大椎作为治疟主穴,可见性全的治疗选穴对今天的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又如,性全选择脾俞作为灸疟要穴,也是颇有见地。《万安方》引录最多的《针灸资生经》在卷第三称疟为“脾寒”,认为疟的病位在脾,且云∶“脾俞,治有人患久疟,诸药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疟,闻之,亦灸此穴而愈,盖疟多因饮食得之,故灸脾俞作效。”[2]这一段文字对性全选穴应有重要影响。而身柱、膏肓、足三里更是最常用的强壮和疗疾要穴,兹不赘述。

强调施灸时机和剂量

虽然《万安方》“诸疟灸法”篇幅很短,对施灸的时间和剂量却有着具体要求,“自发前及发期灸之”及“每发日频灸之”,即认为在疟病发作之前施灸效果更好,而且在疟病发作的当天应多次施灸,并强调施灸时机的选择和灸疗剂量要足够。宋代《普济方》针灸门疟论篇也主张在疟发前施灸,也要求灸治足量∶“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未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又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9]指出灸治疟病先要问清楚未发作的时间,且根据发病起始部位选定穴位,并施灸直至超过发作时间方停止,有的要求发作前要灸满百壮。而性全主张的疟发当天多次施灸更进一步强调了施灸剂量要足够,以确保疗效。

性全的施灸剂量与其所用艾柱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万安方》卷第二十六“灸治疝气偏坠等疾灸法”条下云∶“艾炷如麦粒而紧实为佳,不可太大,大恐灸疮难将息。”[3]介绍了性全的制灸方法,即如麦粒大小的紧实艾柱。而用这种小艾柱进行灸治,必然要求反复多次才能达到疗效所需的灸量,这也应是性全主张疟发当天多次施灸的原因之一。如其所载《严氏方》灸大椎“灸三七壮,立效”,而性全则言∶“私云∶可五十壮,或七十壮,或百壮。”中医传统施灸剂量相对偏大,如《黄帝明堂灸经》言∶“凡下火点灸,欲令艾炷根下赤辉广三分,若不三分,孔穴不中,不合得经络。缘荣卫经脉,气血通流,各有所主,灸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而病未能愈矣。”[4]又《千金》云∶“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炷务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10]要求艾柱要大些,才能保证疗效,幼小或体弱的人方可用小艾柱。这也是中日灸法的不同特色之一。

灸药并用

灸药并用也是性全的临床治疗特色,《万安方》中俯拾即是,在“诸疟灸法”篇中也体现了这种特色。在阐述了治疟灸法后,性全还介绍了《局方》中治疟的方剂,包括热疟、寒疟、热多寒少、热少寒多的治疗用方,以及愈后的调理方剂、病瘥后禁物、禁沐浴等要求。这里性全并非全部抄录《局方》,而是选择了部分方剂,并分类命名、眉批标注小标题,使之更加精简、明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看出该书是作者在充分借鉴中医文献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整理和总结的成果。

如《局方》附指南总论卷中“论瘴疟证候”篇云∶“若发时热多寒少,或内热外寒,但热不寒,浑身如火,头痛烦渴,心胸躁闷,谵语乱言,大小便秘涩,发作无时者,可与小柴胡汤、败毒散、升麻葛根汤、来苏散、葱白散、神术散。烦渴者,与五苓散、竹叶汤。谵语心闷者,与五苓散,入辰砂细研和匀,冷热水调服,兼与大至宝丹,及小儿金箔丸两三丸作一服。头痛者,与太阳丹、白龙丸、茶调散之类。”[11]

此段经性全转录整理后则为∶“《局方》总论云∶若发时热多寒少,或内热外寒,但热不寒,浑身如火,头痛烦渴,心胸躁闷,谵语乱言,大小便秘涩,发作无时者,宜与小柴胡汤、升麻葛根汤;烦渴者,宜与五苓散;烦躁谵语者,宜与辰砂五苓散;头痛者,宜与茶调散。”[3]眉批标注为“热疟”,每证用方也精简为一、二个,十分明了、实用。

此外,在灸治阐述中,性全还给出了判定疟病疗效的方法∶“自发前及发期灸之,忍楚痛,汗出寒战不现,必愈。”[3]即言灸治后若有汗出,且不再出现寒战症状,就可预期判断良好的疗效,即“必愈”。

总之,透过《万安方》短短的“诸疟灸法”篇,不难窥见这位600多年前的日本医学家梶原性全的行文特色和临证风采。虽然作者大量引用转录了中医古籍的主要内容,经其临床验证并整理后,重点更加突出、明确,在灸治穴位的选择和方药的运用等方面,更增加了临床实用性。他不仅传承了中国唐宋古医籍的精华,并且多有发挥和发展,有不少内容仍值得现代临床参考借鉴,应深入发掘和利用。

[1]郭秀梅.《万安方》引用中国医书管窥[J].中医药杂志(台湾),1998,(3):127.

[2]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48,50.

[3](日)梶原性全.万安方(卷十)[M].1986年日本科学书院影印内阁文库藏延享二年(1745)抄本.日本:日本科学院,1986:266,740.

[4]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2.

[5]元·窦桂芳.针灸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7.

[6]汪亮.针灸治疗非洲疟疾89例[J].四川中医,2006,24(4):104-105.

[7]翟范.灸大椎加合谷穴注治疗间日疟[J].福建中医药,1983,(5):21.

[8]李佳.刚果(布)地区应用隔姜灸治疗疟疾42例[J].中国针灸,2011,31(6):559-561.

[9]明·朱橚.普济方(卷四O九~卷四二六,卷四百十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290.

[10]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518.

[11]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448.

Moxibustion on Malaria ofWan An Fangin Ancient Japanese Medical Book

LI Jun,XIAO Yong-zhi
(Chinese Medical History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Institut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Wan An Fang,renowned as one national classics of prescription in Japanese medicine,written by Kajiwara Syouzen who was both famous monk and doctor during Kamakura period in Japan.In this paper,clinical features are concluded by the analysis of moxibustion on various malaria,such as brief selection of acupoints,timing and dosage of moxibustion,combination with moxibustion and herbal medicine etc,demonstrating main characteristics on this book.

Wan An Fang;Ancient Japanese Medical books;Japanese moxibustion;malaria

R245

:A

:1006-4737(2015)03-0014-03

2015-02-10)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团队项目“日韩传统医学文献整理与利用研究”(编号:ZZ070502)

猜你喜欢

大椎施灸万安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中暑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苏万安
特别企划
地震云
圣诞节的那双手套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大椎穴适宜的人群和使用宜忌
大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