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凤斌内外并治慢性胃炎经验※

2015-01-23吴美宁刘凤斌

中医药通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封包阳明经络

● 吴美宁 刘凤斌



刘凤斌内外并治慢性胃炎经验※

● 吴美宁1刘凤斌2▲

刘凤斌教授将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与经络学说相互联系,认为其与经络不通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床上以“补脾气,养胃阴”为主要治疗方法,兼以行气和胃、温中补虚、辛开苦降等,将中药内服与穴位外敷疗法相结合,同时在选方用药时结合地域性特点,运用中医整体理念进行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 内外并治 名医经验 刘凤斌

刘凤斌教授是全国第二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其在慢性胃炎临床诊疗中,常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外敷疗法,疗效确切。现将其诊疗经验整理如下。

1 经络与慢性胃炎相关性

1.1 经络与慢性胃炎的病因 早在《内经》就明确指出:经脉有行气血、营阴阳、处百病、决生死、调虚实的作用,是人体生理、病理内在状态的外在表现,对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经络是人体的调节控制系统,经络通畅、气血流畅,健康才有保证。如以足阳明胃经为例,若脾胃受邪,在外则表现足阳明胃经血脉不通,不通则痛,甚则在胃经体表循行的部位可触及压痛及结节点。有研究表明:针刺足阳明的原穴与合穴后,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脑功能变化的情况,结果显示配伍刺激原穴与合穴后,可以激活及降低属于“内脏脑”的不同脑区及躯体感觉的7个区域,使其功能平衡而达到止痛的效果[1]。刘教授认为长期辛辣饮食导致脾胃亏虚、胃阴不足,加之外来之邪,内外合因,邪气传至阳明经,正邪相争必将引起胃经的气血阻滞,再加情绪影响,长期反复,发展为慢性胃炎。

1.2 经络与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东汉末年,仲景创立六经辨证,即以六经的传变阐述邪气的动态变化。如太阳过经不解,再传为阳明之病所属。仲景示人,此时应以针刺足阳明以强其正气而使邪不再内传,加之解原经之邪的中药,则使邪不能久留必自解而愈。现代经络研究将经络与疾病的发病机制总结为三:一是神经论;二是体液论;三是能量论[2]。就神经论为例,刘教授认为慢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与否与患者本人情绪有很大关系。脾胃气虚为发病之本,肝气郁滞、肝胃不和为发病之标。此处情绪致病与神经论有着密切关系,神经论涉及从皮层、脊髓到外周传入的各个神经层次以及植物神经。张锡纯提出过“经络皮层内脏相关”假说,当中枢接收外界传来的某种强烈刺激时,此处的刺激就如同是邪气,气达病所,则牵涉到所过经脉及内脏。若此处刺激使人忧虑,忧虑伤脾,日久则成脾虚,脾与胃相表里,最终导致脾胃功能减退。若恼怒伤肝,肝木乘土,日久则导致肝郁脾虚。刘教授在临床辨证基础上,见思虑过度患者,常开导其放开胸怀,避免太过劳累;对于劳累伤及颈部筋肉者,嘱其配合八段锦调息之法,临床上频频显效;见烦躁易怒者,指导病人用情绪转移法,尽量减少精神刺激。

1.3 经络与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胃经在内络于脾,通于心,与大肠经前后贯通,在面部左右交叉“环唇”、“遍齿”,与小肠经在下膈相连接,最后接络于肺系。其次,足阳明胃经充养奇经八脉,与督脉、任脉、冲脉和跷脉均有穴位相交汇。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通道,为阳气最盛之地[3]。此处“阳明”并不局限指胃经,而是胃主的受纳水谷、传导化物、输布精微的整个系统,统指仓廪之本。胃经循行广泛,联系脏腑经络众多,为全身气血之源,血盛则筋脉得柔、肌肉得养。治疗胃经本经疾病之余,也注重防止本经向它经的传变。如“心胃同病”之时,因足阳明胃经通心安神,在病理阶段,出现胃脘痞闷的同时会出现心悸失眠、烦躁不安的症状。《素问·逆调论》有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胃气得降则顺,反之则“卧不得安”。

2 用药特色

刘教授认为,中药内服与穴位外敷相结合在治疗慢性胃炎与防止传变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慢性胃炎病位多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临证过程中,强调应根据脏腑的不同特点,从脏腑的内在联系和疾病的经络传变规律综合考虑,以求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2.1 中药内服 刘教授临证时,常考虑患者的年龄、患者久居之地的水土特点和气候特点等,制定出适宜的治疗方案。广州地属岭南,气候潮湿、水土积湿,加之夏季时间较长,湿滞日久成热。久居广州之人,多属脾胃湿热壅滞体质。故刘教授为广州当地人用药时注重保护脾胃,重用祛湿健脾之品。常选用道地药材五指毛桃,取其益气健脾、清化湿热的功效。对于湿滞日久所致胃痞及食欲不振、舌苔厚腻者,则加用布渣叶、鸡内金等清化湿热、消食开胃之品。对虚火上炎而致口疮反复者,少佐辛热之肉桂引火归原。对胃热阴伤者,酌加太子参、麦冬、淮山药、石斛等益胃生津之品。胃热证时胃黏膜呈现炎症性质改变,对胃热证大鼠予归胃经寒性药如黄连等治疗后,对大鼠的胃黏膜发挥显著的保护作用[4]。药理研究亦显示黄连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抗溃疡作用;蒲公英对胃热大鼠的胃黏膜也有良好的修复作用,这两味药也是刘教授常用之药。

2.2 穴位外敷 中药封包贴敷疗法结合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将中药封包贴用温毛巾捂热后,贴敷于足三里、神阙、中脘等穴位,持续时间约4小时,待药物通过皮肤毛孔之间空隙,渗透入人体内,使药物效力循经行于全身,使之达到治疗效果。若属寒邪犯胃或恣食生冷而致的脾胃虚寒体质,见有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舌淡胖苔白,多嘱病人外敷温胃散(方由高良姜、香附、陈皮等组成)。若属阳明热盛所致胃痛,见胃脘胀痛、嗳气频发、舌红苔黄腻,嘱病人外敷清胃散(方由栀子、丹皮、黄连、冰片等组成)。若患者为慢性病程,胃镜示为萎缩性胃炎,因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所致的病症,应重视养胃阴,在中药封包中加入养胃阴中药以固后天之本。若患者起病急,多年胃镜显示为慢性胃炎,则提示为本虚标实,治疗上则应以补脾气为本、祛邪气为标,在固本为主的中药封包中酌加解表祛邪的药物。

3 验案举隅

谢某,女,35岁,2014年1月18日就诊。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痛,伴嗳气烧心,偶有反酸,口干口苦,纳一般,眠可,二便调,舌淡,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脾虚湿热。治以健脾化湿,理气和胃。处方:白术、枳壳、栀子各10g,茯苓、太子参各15g,蒲公英、大腹皮各20g,代赭石、海螵蛸、瓦楞子各30g,黄连5g,吴茱萸3g,沉香3g,甘草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加用清胃散中药封包于神阙及足三里贴敷。药服7剂后,胃胀痛明显减轻,偶有口干、嗳气,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黄,脉细滑。辨为脾湿稍减,肝胃不和。上方去沉香,加白芍30g、柴胡10g,白术加至20g、甘草加至12g;配以清胃散外敷,以加强疏肝理气之力。经上方再治疗1周余,患者各症状均好转,胃胀、嗳气消失。续嘱以调息理气之法,脾胃虚弱体质得以改善。

按 本案患者症见上腹部胀痛,伴嗳气、烧心,苔黄腻,脉弦滑。此为本虚标实、脾虚湿热之证。结合患者地处岭南,时处冬季,方用四君子合左金丸加减,全方易人参为太子参,加强本方清热益气生津的功效,乃“补脾气,益胃阴”之大法。前期用黄连、吴茱萸以泻火、疏肝、和胃,酌加清热化湿之药;后期改白芍以柔肝止痛,配以清胃散外敷。

4 结语

刘教授多年行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运用中药内服与封包外敷相结合的方法,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上具有独特中医特色,且疗效得到临床证实。但由于中药封包制作工序复杂、药物保存受时间限制,故临床上较难推广。需深入研究中医特色疗法的机理、设计规范化的药物保存方法,以期为慢性胃炎提供多样化的治疗方案。

[1]张维波.经络研究中的三个主要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6):46-48.

[2]李小梅,孙桂波,练志文,等.归胃经寒性中药对胃热证大鼠胃黏膜组织学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2):144-147.

[3]胡 波,郭长青,谷 世.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解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2):28-30.

[4]王光彬,柳 澄,闫 镔,等,针刺足阳明胃经原穴合穴磁共振脑功能成像[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31(2):171-174.

国家脾胃病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No.国中医药政发〔2012〕2号)

1.澳门科技大学;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10405)

▲通讯作者 刘凤斌,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脾胃病的诊疗与基础研究。E-mail:liufb163@163.com

猜你喜欢

封包阳明经络
中药封包在急诊老年急性胃肠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护肤 巧用保鲜膜
无冲突规则校园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阳明公园畅想——纪念王阳明置县平和500年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医术语“经络”的英译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