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检测的意义

2015-01-23张晓明张晓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7期
关键词:肝病乙型肝炎定量

张晓明 张晓棠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检测的意义

张晓明 张晓棠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纤维化指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抗纤维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度86例、中度67例、重度33例;根据HBsAg定量不同,将其分为A组43例,B组72例,C组71例。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到本院体检健康者。检测不同分度及不同HBsAg定量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指标。结果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四项的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A、B、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纤维化四项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B组明显高于A、C组(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着分度增加,肝脏纤维化程度增加,应尽早抗纤维化治疗;HBsAg定量若在2500~5000 IU/ml之间,建议在护肝及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尽早开始抗纤维化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016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进展性疾病,肝功能在遭受严重破坏之前通常没有任何症状,或者所出现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视。乙型肝炎病毒长期存在于体内,不断损害肝脏,导致肝脏纤维化,如不及时治疗,可进一步导致肝硬化与肝癌,死亡率较高。早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指标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并及早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延长患者寿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本研究中作者检测了不同分度及不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指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抗纤维化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慢性乙型肝炎病例为2014年1~10月本院住院患者,共186例,男141例,女45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6.5±15.6)岁。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轻度86例,中度67例,重度33例;根据不同HBsAg定量,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三组,其中A组(20 IU/ml < HBsAg≤2500 IU/ml) 43例;B组(2500 IU/ml <HBsAg≤5000 IU/ml)72例;C组(>5000 IU/ml)71例。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到本院体检健康者。所有患者HBsAg呈阳性,病程在6个月以上。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和肝病学分会制定的标准[1],排除合并有其他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等。四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1.2.1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的检测 采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购自雅培贸易有限公司。

1.2.2 肝脏纤维化检测 包括Ⅲ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PCⅢNP)、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及透明质酸酶(HA),采用相应试剂盒(化学发光法)均购自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 结果

2.1 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四项∶PCⅢNP [(24.92±21.88)、(35.26±23.17)、(82.46±26.74)ng/ml]、Ⅳ-C[(123.18±35.11)、(156.05±33.81)、(188.22±56.40)ng/ml]、LN[(142.06±28.84)、(160.75±23.56)、(259.71±50.64)ng/ml]、HA[(140.53±38.01)、(201.42±48.91)、(356.84±60.72)ng/ml])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12±3.78)、(26.38±12.43)、(75.32±22.51)、(59.43±38.68)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A、B、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四项∶ PCⅢNP[(29.73±12.25)、(93.43±34.16)、(30.28±28.06)ng/ml]、 Ⅳ-C[(132.19±36.84)、(192.02±60.31)、(153.92±50.47 )ng/ml]、LN[(167.22±30.53)、(268.13±53.46)、(160.08±31.65)ng/ml]、HA[(153.08±29.65)、(392.23±65.73)、(186.12±46.44)ng/ml]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12±3.78)、(26.38±12.43)、(75.32± 22.51)、(59.43±38.68)n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明显高于A、C组(P<0.01)。

3 讨论

乙型肝炎患者从慢性肝炎进展到肝纤维化,最后发展为肝硬化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以往肝硬化的诊断是通过超声波和实验室检查,结合肝硬化的临床表现才能确定。而通过这些方法确诊为肝硬化时已经无法逆转。医生也可通过肝穿刺病理检查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但肝穿刺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检查,另外,肝纤维化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而肝穿刺取出的肝组织只占整个肝脏的1/50000左右。血清学诊断是研究最广泛的肝纤维化诊断方法。由于该法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因而较为实用。血清PCⅢNP水平与肝纤维化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反映肝纤维合成状况和炎症活动性,早期即显著升高,而陈旧性肝硬化和部分晚期肝硬变、肝萎缩患者不一定增高[2-4]。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表达的一种病毒包裹蛋白质,人感染HBV后4~7 d,血清中出现HBsAg,且常伴有HBV存在,因此,可作为HBV感染的标志。

在本研究中检测了不同分度(轻、中、重度)及不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结果发现∶慢性乙型肝炎从轻度、中度到重度,肝纤维化指标逐渐升高。升高最明显的指标有PCⅢNP及 HA。而在不同HBsAg定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2500 IU/ml <HBsAg定量≤5000 IU/ml时肝纤维化指标最高,以HA、LN升高明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定量若在2500~5000 IU/ml之间,建议在护肝治疗同时联合抗纤维化治疗。尽早抗纤维化治疗将有可能阻止或延缓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1):56-60.

[2]王学,许育,李闻捷,等.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CⅢ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放射免疫学杂志,2007,20(3):195-198.

[3]Patel K,Lajoie A,Heaton S,et al.Clinical use of hyaluronic acid as a predictor of fibrosis in hepat it is C.J Gast roenterol Hepatol,2003(18):253-257.

[4]王军,赵权,路颖,等.血清层粘连蛋白水平检测对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意义.实用医药杂志,2011,28(2):106-107.

2015-04-30]

∶110006 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肝病乙型肝炎定量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任何类型的咖啡都或能降低慢性肝病风险
多重荧光定量PCR法同时定量检测4种混合熟肉种源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水平及意义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