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痛45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5-01-22吴锦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胃脘痛疗效观察

吴锦波

【摘 要】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氰咪胍西药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中药活血化瘀法对反复发作胃脘痛治疗有明显疗效,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胃脘痛;活血化瘀法;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6.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41-01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大,导致胃痛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收治的45例胃痛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 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符合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诊断评定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 例。治疗组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龄40 ~ 70 岁;病程5~ 12 年;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 例;年龄41 ~ 70 岁;病程6~ 11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甲氰咪胍200mg,每日3次,每晚临睡服400mg。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法。具体方药组成:香附醋制 10g,木香 5g,高良姜 5g, 白芍 15g,白芨 15g,三七 9g,甘草 5g,茯苓 15g,延胡索 12g。胃痛较甚者加川楝子;嗳气较频者加代赭石;反酸者加吴茱萸、乌贼骨。日1 剂,水煎200ml,早晚分服。两组治疗均以15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1]痊愈:胃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半年至1 年内未复发,胃镜等检查正常;有效: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有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不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对照组45例患者中,15例治愈,16例有效,1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 68.9%。治疗组45例患者中,27例治愈,13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 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胃痛其治法以辨证施治为总则,临证之时,应运用四诊八纲,详加审察,根据病者的不同情况,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才能获得最佳疗效。七情、饮食、劳倦皆可致瘀,脾胃虚弱与瘀血阻络是其重要的病理改变。《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自病或他脏病变均可犯及脾胃,而致气机阻滞不畅,气为血帅,气滞日久,必致血瘀;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而气之源头在于脾, 患者脾胃本弱,加之调养失当,外邪侵袭等因素,致使中气更虚,气虚不足以行血,则血行迟缓, 渐致壅滞成瘀。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胃痛证以血瘀多见,故方中用三七、白芨以化瘀止血。血瘀与气滞常互为因果,血瘀不行,则加重气滞,故用香附、木香加以理气解郁之效,用延胡索能活血止血,并有理气止痛之功。用药时要注意香散不过燥,行气最怕伤阴,所以用药贵在香而不燥,如方药中使用香附醋制、木香。胃病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戒烟禁酒,病情才容易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注意情志要保持乐观开朗,这样才能有利于本病的治疗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对胃痛有明显疗效,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猜你喜欢

胃脘痛疗效观察
基于扶阳思想对胃脘痛中医各证型分布的探讨
中医辨证施护干预对胃脘痛患者70例疗效的影响
细针钻孔减压术联合活血养骨汤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浅谈胃脘痛患者应用加味肝胃百合汤治疗的临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