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法治企”刻不容缓

2015-01-21本刊编辑部

企业文明 2015年1期
关键词:依法治企依法治国依法

本刊编辑部

新年伊始,中国已迈入新常态下依法治国的新征程。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幅“法治中国”的路线图上,国企、非公企业的改革路径都更加具体化,中国的“依法治企”路径越来越清晰。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必然要积极承担和履行法治责任,促进“依法治企”,为推进依法治国作出贡献。“依法治企”没有法治的保驾护航,国企改革就可能要多走不少弯路,当前改革的成果也可能得而复失,甚至让改革沦为少数既得利益者牟取暴利的机会,继而败坏掉改革的名声,进一步缩减改革的空间。“依法治企”虽然将给中国企业带来不少挑战,但其中的机遇更多,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便是值得期待的新红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法治在规范市场秩序、调整利益关系中的作用将进一步突出。

“依法治企”中的“依”就是依据,即以法律作为企业运作的根本手段和经营管理的依据,让“依法治企”成为企业的管理核心理念和总依据、总靠山,使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不因领导人想法和喜好的改变而转变。“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依法治国”必然引领企业走向“依法治企”,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管理注入正能量,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依法治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内容和依据。

市场经济首先是法治经济。“依法治企”是企业走向市场的时代选择与必由之路。企业要想走“依法治企”之路,企业领导人就要从根本上做好从“人治”到“法治”的自觉转变,理清思路,及时转入“人治”向“法治”的轨道。作为依法治国的延伸或基础,全面深化企业改革,“依法治企”、依据管理已刻不容缓,并成为今后企业顶层设计的核心内容。

当前,有的企业领导对法治建设存在观望情绪,赶着上路、被动前行,对“依法治企”的要求还停留在口头上,一些企业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审批下文,忽视相关法律的程序性规定。更有甚者,有些企业领导缺乏对法治的信仰与敬畏,肆无忌惮地损公肥私,滥用公权,挥霍公款,侵蚀国有资产。一些国企的腐败大案、要案、窝案的频发并非偶然,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国企治理的制度漏洞,既归结于当事人的品德瑕疵,也归结于国企治理制度的缺陷,其中折射出的法律问题在国企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代表性。这不仅不符合现代企业治理的要求,也拖了“依法治国”的后腿。

如何把国企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加强对国企高管的法治约束,关系到当前反腐败成果的维护,关系到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成败。央企作为国有企业的“国家队”,必须在法治国家建设中树形象、作表率。打造“法治央企”,是央企做强、做优、做大的必由之路。要切实提升广大干部员工的法治意识,同时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企业,大力推动“依法治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整个国企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治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这是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少走弯路、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对此,我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更是推行依法治国的微观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将“依法治企”真正落到实处,以法律规范旧有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规章和政策,强化企业科学管理,依法管理企业的物财人事,以法律人、以法运营。重新梳理旧有的企业经营管理思维、模式、手段和制度、机制,要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企业框架和组织,成为企业行为和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使之更符合“依法治国”顶层设计的国家思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企”,不但有利于为企业创造外部的法治环境、为企业不但创造内部依法治理的动力,为企业法治创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培育整个社会的守法和诚信意识具有重要影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中国企业依法治企打开了无限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企业法治的春天到来了。

猜你喜欢

依法治企依法治国依法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要坚持“抓小打早”
为常委会依法履职当好参谋助手
牢记使命担当 依法履职尽责
依法履职尽责 献计振兴发展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从依法治企的角度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探讨电力企业依法治企的重要性及措施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阳光管理 规范行为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