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行内审转型时期加强审计人员能力建设研究

2015-01-20蒋峰

金融经济 2014年5期
关键词:研究

蒋峰

摘要:自2011年开始,人民银行内审部门实施了“三年转型”规划,内审部门作为央行治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门,在增加组织价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转型成果得到了系统上下的充分认可。本文立足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分析了制约审计转型的“五大矛盾”,明确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五种能力”,从加强审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综合写作能力五个方面入手,强调了新时期下审计人员培养应该与时俱进,加强相关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从而深入推进央行内审转型和审计实践。

关键词:央行内审转型;审计能力;研究

自2011年开始,人民银行总行内审司启动了“三年转型”工作规划,各级内审部门转变工作理念,从“风险导向”和“绩效评价”两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内审转型项目。内审工作服务于央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组织治理的职能得到有效履行,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但是随着审计转型的深入开展,审计人员过去掌握的审计技能和审计经验已经不能满足审计的深层次需要,审计人员作为转型项目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成为了决定内审能否成功转型的重要决定因素。

一、“五大矛盾”成为制约央行审计转型的主要因素

(一)转型要求多样性与内审人员素质单一性并存。内审转型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作,对内审人员的专业学识、业务经验、分析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内审人员不仅需要具有做好合规性审计的基本素质,还应当具有开创和探索新的审计模式和审计路径的能力;不仅要能够透过合规性审计,分析和揭示业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还应当具有将先进的内审方法应用于审计实践,提出改进管理、增加价值建议的能力。从当前情况看,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审计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较为欠缺,对于调查方法、数据收集、分析等技能掌握不够;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仍然主要依赖合规性审计方法开展工作,对问题的表述和原因剖析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肤浅层面,熟悉并能够运用先进审计方法和手段的人员占比较低,内审队伍整体素质距转型多样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管理层期望值较高与转型质量尚不过硬并存。随着内审转型工作的不断推进,各级行越来越重视内审部门在防范风险、保障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但从我们服务央行治理的实际效果看,内审价值体现与管理层现实需求之间显然还有差距,转型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一是转型组织管理有待加强。制度建设方面,内审转型配套制度尚不完善,与转型进度不相匹配;项目安排方面,有的审计计划不能反映风险管理需求,有的现场审计时间安排过于集中,有些项目还存在重复进点现象;方案设计方面,少数内审部门习惯于完全套用上级行审计方案,存在审计内容与评估模型、评价指标不衔接、不同步等问题。二是转型项目质量有待提高。尽管各级内审部门开展了大量以“绩效”和“风险导向”命名的审计项目,但是有一部分项目的审计手段、技术方法和评价内容均没有实质性改变,审计意见的建设性、前瞻性不够,能够引起管理层高度关注的高质量报告为数不多,在“完善治理、提升价值”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

(三)转型意愿高涨与转型技能滞后并存。近年来,在总、分行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以转型促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各级行在探索转型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从转型实践来看,仍然存在内审技术手段滞后等问题,制约了转型进程。一方面,基层行整体审计方法和手段还比较落后。现场审计主要仍依赖随机抽样、账项核对等传统方法,量化评估、数理统计等数字加工技术和分析应用处于初级水平。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应用范围窄、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还基本停留在文字编辑及数据简单处理的基础层面,数据筛选、信息比较、追踪和分析处理的能力还很低。

(四)风险发生频率刚性与审计问责弹性并存。内部审计的意义不仅在于查找风险、揭示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内部控制系统不断完善,推动业务和管理不断进步,抑制和防范同类风险问题的再度出现。尽管近年来审计力度逐年加大,但同类差错屡查屡犯、同质问题重复出现的状况还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与审计问责不严、审计结果未能有效运用不无关系。有的中支内审沟通交流渠道不畅,有的对审计发现问题的责任人没有实行有效问责,或问责力度不够,无法产生警示效应,既不利于改进业务管理,又削弱了内审工作的有效性。

(五)审计风险增加与内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并存。随着人民银行管理职能变化、业务快速发展和信息系统广泛应用,各种内、外部风险呈现多样性、递增性、隐蔽性特点,这也给我们的审计工作带来了难度,增加了内审风险。而我们有些内审人员对此并没有充分的认识,看不到风险转嫁的危险性,仍然用“就事论事、浅尝辄止”的习惯思维对待审计发现问题,不能敏锐地发现审计表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和风险苗头,导致问题反映不全、不深,原因分析不清、不实;有时虽然对问题有所察觉,但没有追根溯源、查深查透,一些隐含有实质性风险的问题,往往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这些都是我们要特别注意防止的。

二、“五种能力”成为转型时期内审人员的必备素质

内审转型对央行内审人员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转型切入点不明晰,项目实施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方案,处于“摸着石子过河”的初期阶段。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能力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与内审转型需求有机统一的原则,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一)全面加强审计能力建设,提升审计人员项目组织和审计水平

1持续的创新意识。内审转型为内审部门中高层干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可以围绕上级行及本行中心工作,多维度、多角度的选择实施项目。这就要求项目组织者必须具备创新的勇气和魄力,打破惯性思维和历史经验的框框,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行动,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工作中要有敢于超越的勇气。可以把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拿过来,认真研究,加以改进,赋予新的思路、新的内容、新的方法和新的实践。在学习别人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予以完善,形成新的成果。

2综合性的审计能力储备。随着内审转型的不断深化,内审项目已经不拘泥于过去的账簿审计,审计探索拓展到了基建绩效、合同制用工管理、车辆及发行机具绩效管理等诸多新领域新问题,审计手段也从过去的查看账簿,转变为计算机辅助、抽样统计等多种途径。在目前内审人员大多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学历,专业知识单一,大规模人员流动不现实的情况下,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能力储备,由单一知识型向综合知识型转变成为了必然选择。审计人员知识结构除包括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包括:公共管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学知识、侦查学知识等。通过加强审计人员综合能力储备,一方面可以加强审计权威,发挥专家判断,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入分析根源,为深化成果运用奠定基础。

(二)全面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提高“嗅觉”灵敏度

1深入的调查能力。“风险为导向”,意味着内审工作不能闭门造车,审计项目从组织到实施都必须建立在对风险合理的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之上。只有具备深入的调查能力,才能够对特定范围、特定业务开展全面、细致的调查,合理界定风险级别并给予赋值,深入完成风险导向审计项目。以武汉分行开展的基期数据调查为例,通过集中力量、统筹安排,2012年共组织审计人员开展了20个业务领域99个业务单元的基期数据调查,掌握了辖区主要业务的风险分布及控制水平的第一手资料,为深入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专业的研究能力。绩效评价,区别于以往的合规性审计,审计结论具有不唯一性。评价工作开展的好与不好,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因此,只有具备专业的研究能力,审计人员才有发言权,审计结论才具有权威性,审计报告才能真正发挥改善组织经营管理,增加组织价值的作用。

(三)全面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切中问题要害

围绕总、分行的中心工作,从行领导关心的问题出发,深入细致的发现问题,寻找根源,为改善组织工作提供合理可行的审计建议,是内审部门安排审计项目的出发点,也是提高内审地位,获得领导重视的重要途径。审计人员不能继续停留在以往将发现的问题简单归类,就事论事的初级阶段,必须善于见微知著,具备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切重问题根源,彻底揭示风险隐患,才能切实发挥内审“免疫”功能,保障央行机体健康高效运行。

(四)全面打造高超的沟通、协调能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审计人员的沟通协调也同样无处不在。尤其是内审转型之后,绩效评价不具有唯一性,审计人员的个人判断往往与被审计部门的业务人员存在观念、观点的碰撞。因此,需要审计人员具备高超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善于处理由于角色不同、观念差别、个性差异造成的冲突,引导被审计部门人员平心静气的参与审计讨论,发挥其专业优势和实际经验,共同探讨,保障审计项目顺利实施。

(五)全面改进综合写作能力,促进审计成果有效运用

审计写作包括审计业务文书、审计行政公文和审计信息。其中审计报告和审计信息写作最为重要。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的综合反应,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审计信息则系统归纳了项目实施的经验和创新点,是科学总结审计工作和经验积累的重要平台。审计人员应牢固树立“一个项目,两项任务,两个成果”的理念,全面改进综合写作能力。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人员不仅要撰写具有要素齐全、结构完整、文字规范、结论恰当等质量特征的审计报告,还应结合审计内容,系统归纳项目实施经验和创新之处,深入分析研究,促进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

三、“三种”途径打造高素质的内审队伍

(一)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内审转型对审计人员经验和知识储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审计人员应该具备迎难而上的工作作风和紧迫的工作责任感,依托工作岗位,坚持“学中干,干中学”,有效弥补自身“短板”,做到“一次项目,一次收获”,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学有所用、知行合一的执业能力

各级内审部门应将内审转型作为培养锻炼高素质内审干部队伍的平台,继续坚持“项目带队伍、课题带队伍”的人才培养思路,加大实证分析研究力度,着力解决攻关难点、推进转型实践,带动内审人员学以致用,不断成长进步。同时,通过组织综合培训、交叉培训,聘请高校老师、相关领域领导和专家现场授课,促进加强先进内审理念和技能学习,持续更新知识技能、提升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努力打造职业化、专家型、复合型的内审队伍,为推进内审转型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方法论指导,引导审计人员建立科学的转型思路

科学的方法论有助于审计人员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各级内审部门,尤其是中高层内审干部应该加强方法论指导,引导审计人员建立“思考、学习、研究、提高”的转型思路。通过实施“课题带队伍、项目带队伍”的两带工程,边工作,边思考,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拓宽审计知识面,加速不同审计领域的知识储备和融合,最终达到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雷晋芳,马宝红;《提升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能力的三个着力点》;中国审计报(2013-02-28)

[2] 杨小平,陈传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审计能力素质建设》;中国审计报(2011-03-14)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