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差异性农户金融需求与同质性金融供给问题研究

2015-01-20邓芬芬

金融经济 2014年5期

邓芬芬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结构中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户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不同的农户结构有着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而不同的金融需求又需要不同的金融供给与此相适应。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对240户农户的金融供需状况进行调查,在阐述不同阶段下的社会阶层结构提出的金融需求状况、分析差异性农户金融需求与同质性金融供给影响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一般性结论及有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户结构;金融需求;金融供给

一、引言

人口和家庭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社会结构,中国农村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在制定农村社会和经济金融政策时,就必须要从这个最基本的现实出发。与此同时,农户结构的差异又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上,也表现在文化程度、收入来源、就业状况及资源拥有状况等诸方面。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农户的各种需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表现在金融需求上也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分析和研究农户结构差异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差异影响,以及由此对金融政策、金融制度产生的影响,近期,我们对处于东西结合部的湖南永州市240户农户样本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在深入分析差异性农户金融需求与同质性金融供给影响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现阶段农户结构的划分及农户金融需求结构性差异表现

为便于分析,我们根据调查样本和当地农村发展水平,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考察农户结构。

(一)现阶段农户结构的划分

1按收入水平要素划分农户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组,即最高收入组、高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具体指标值则因地而异。

2按资源占有要素划分农户结构。这里的“资源占有”是指除劳动力之外的土地和一部分通过政策手段分配到农户手中的资金。我们暂且定义为公共资源。这一要素农户结构按其占有资源的数量划分。

3按劳动力要素划分农户结构。这一要素农户结构大体可从三个角度划分:一是按文化结构划分;二是按技术技能,劳动技能和技术技能已经成为影响农户收入的关键性因素;三是按性别结构划分,农村劳动力的性别结构既影响到劳动力的流动,也影响到劳动力的价值。

4按收入来源要素划分农户结构。该要素农户结构主要包括五个组:即传统农业收入、经商收入、规模种养殖收入、劳务收入和其它收入。

5按就业部门要素划分农户结构。这一结构包括:从事传统农业、从事规模种养殖业、从事经营贸易业和劳务输出。

(二)农户金融需求结构性差异的主要表现

(1)农户收入水平差异扩大,且在贷款活动中出现分化趋势。调查的240户农户按人均纯收入分为四个组,其中人均纯收入2000元(含)的47户,占比196%;人均纯收入2000元-3000(含)元的64户,占比267%;人均纯收入3000-4000(含)元的73户,占比304%;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的56户,占比233%。最高收入组农户的占比明显超过低收入组,且差距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对应的分组贷款户数与贷款金额呈现分化趋势,即收入水平高的农户借贷规模越大,如最高收入组贷款金额达到5948万元,占比达到503%,户均贷款金额16075元,分别比低收入组高出5453万元、461个百分点和10948元(见表1)。

表1 调查农户人均纯收入与贷款规模统计表(240户)

单位:户、%、元

农户收入情况农户贷款情况

收入水平农户户数户数占比贷款户数贷款金额

贷款占比

2000元以下(低)47196134950042

2000-3000元(中)6426728134200113

3000-4000元(高)7330444404500342

4000元以上(最高)5623337594800503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240户样本农户调查问卷加工整理而成。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放大,且与农户借款规模正相关。受自然资源和公共政策资源差异性的导向,如不同区域间的人均土地、山林占有量,粮食种植补贴政策中的面积差异量,退耕还林政策的垒大户等,导致农村一些地区自然资源向大户集中,惠农政策产生的利益被少数人攫取,进而导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且农户的借款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如调查的4个种养殖专业村60户居民2007年人均纯收入4400元,高出4个贫困村2600元。4个专业村共申请贷款92万元,实际获得贷款626万元,户均贷款额104万元,分别比4个贫困村高出394万元、318万元、0442万元和95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贫困村与专业种养殖村贷款需求情况对比表(各60户)

单位:万元、%

调查样本人均纯收入申请贷款额获得贷款额户均贷款额贷款满足率

4个专业村0449262610468

4个贫困村0185263080598585

差异值026394318044295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样本农户调查问卷加工整理而成。

(3)农户经营和运行目的差异,导致的借贷为主要形式的金融需求来源渠道出现差异。自有经济实力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农户的经营发展目标,进而影响了借贷性金融需求的差异,有的是为渡生计的生活性借贷,有的是为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生产性借款,但二者的来源渠道差异明显。从调查情况看,向亲友借款和向信用社借款比重相当。调查的240户农户中467%的曾向亲友借款,仅比从信用社借款高出42个百分点,但借款金额较少,一般在5000元以下,且基本上属无息借款。从借款用途看,调查农户生活性借款与生产性借款都有,但受有无付息和金额大小因素影响,对借款渠道的依赖不同。如:从农村信用社借款中,购买农资、农机等生产性借款占比78%,而家人治病、子女教育等生活性借款占比仅22%;从亲友借款中,购买农资、农机等生产性借款占比402%,而家人治病、子女教育等生活性借款占比达598%(见表3)。

表3 调查农户借款用途和渠道情况统计表

单位:%

用途

渠道

生产性借款生活性借款

购农资购农机经商种养殖治病子女教育建房婚丧嫁娶

农信社3251021392165512430

亲友15236108106106255

14394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样本农户调查问卷加工整理而成。

(4)农户收入来源结构差异明显,且金融需求差异化扩大。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户收入来源结构变化明显,务工收入和规模种养殖收入成为农户主要收入,而传统农业收入占比弱化,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仍然停滞不前。调查显示,240户农户纯收入合计2976万元,其中务工收入和规模种养殖收入分别占比4456%和421%,传统的农业生产收入占比仅474%(见下图)。这种收入来源结构差异的存在,导致农户金融需求也存在结构性偏差。如以规模种养殖为主的农户对贷款需求量大,对农业保险需求量大;以务工经济为主农户对贷款需求量小,但是却迫切希望金融机构提供反假币、农民工银行卡等知识的金融服务。

(5)农户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并产生差异性金融需求。问卷调查显示,65%的农户认为技术和手艺是增收致富的重要因素,80%的农户认为文化素质是决定外出务工收入高低的关键因素。实际调查还发现,一些掌握了技术和手艺的农户及文化程度较高的务工者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具备了扩大生产规模和返乡创业的能力,进而产生了一定的金融需求;而从事传统农业和务工收入低的农户金融需求量少。如宁远县近几年来共300多名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带动贷款需求近1000万元,其中莲花大酒店和莲花水泥厂就属一务工人员回乡建立,金融机构共投入贷款8790万元。

三、差异性农户金融需求与同质性金融供给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了不同的农户结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对同类服务数量上的差异,同时也表现在对服务结构种类上的差异。然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户提供的基本上是无差异服务,这种无差异服务与农户结构及其金融需求差异明显存在的非对称状态,对农村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已经并将连续产生一些非良性结果。

(一)必将导致金融资源在农村配置的高度集中,并因此放大农户财富的“马太效应”。这种高度集中是指极少数农户占有绝对数量的金融资源。当然,金融资源向高效益主体流动符合市场经济的高效原则,但却违背了公平原则,这将直接导致农户财富更为严重的“马太效应”,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从而影响农村农户这一最基本社会结构的稳定。

(二)必将导致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的逐步萎缩。调查表明,在按收入来源要素的这一组农户结构中,贷款主要集中在“以经营性收入”为主的农户手中;而在就业行业要素的一组农户结构中,贷款又主要集中在“从事经营贸易”和“从事规模养殖业”的农户手中,而“以生产性收入”为主和“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户手中却占有很少部分的金融资源。

(三)在提高了农村自然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和浪费。中国农村最大的自然资源就是土地。调查结果显示,金融资源在向自然资源占有数量多的农户集中。这样虽然能够提高农村资源使用率,但农村的土地资源是按农户一定时点人口数量来分配的,由于这些公共资源是按最初土地资源拥有量享有,而通过租赁方式得到土地经营权的却无法享受到公共资源,从而造成了公共资源分配不公和浪费。

(四)劳动力状况已成为影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首先,农村金融资源存在着向劳动力素质高的农户集中的趋势,调查显示,高中以上学历结构占比高的农户占有的贷款数量占比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其次,有劳动力输出的农户占有金融资源的比重较高。其三,劳动力的性别结构也是影响农村金融资源不可忽视的因素,调查显示,由于三产业的兴起和服务对劳动力需求及薪酬的差异,使女性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农户比男性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农户占有金融资源,特别是生活性金融服务资源数量少。

(五)农村金融的无差别服务使得农村金融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从现实情况看,农户对金融资源的需求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个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性需求,一个是以解决生存困难为目的的生活性需求。在农业弱质产业领域中,以效率为资源配置准则就意味着农业产业永远处于劣势,而这种资源配置劣势必然会导致宏观上的产业结构失衡,并通过“短板效应”制约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因此,农业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平应该先于效率。而在金融资源为了满足解决生活困难需求时,金融资源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既无效率可言也无公平可言。

(六)农村金融无差异服务必然带来金融政策的“一刀切”。首先,金融服务主体的无差异导致金融政策传导渠道单一。其次,服务种类(方式)的缺失,又造成了金融政策效应的点面错配。为了控制信贷规模,而对仅有贷款方式提供融资服务的农村金融主体来说,只有通过增减贷款数量的方法来落实对信贷规模的控制,从而容易形成“一刀切”的局面。这种“一刀切”又会使“弱户”、“小户”最直接受到冲击,削弱其拥有金融资源的份额,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金融服务要深入研究社会变化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也是社会稳定的凝固剂。金融服务政策只有紧跟社会变化、紧贴社会需求,才有强劲的生命力。因此,金融服务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深入研究社会变化,并随社会变化不断加强调整、修正服务方向与策略。

(二)金融政策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选择利润最大化是实力竞争的需要,但作为社会的资源利用,其服务必须以社会为载体,其服务政策必须以社会责任为约束,否则,会引发社会更加分化,社会矛盾更复杂、深刻化。

(三)金融政策要坚持多样性原则。一是指制定政策制度的参考样本提取要考虑多样性,不以个别代替全面,以充分体现政策制度更加符合中国地域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二是指政策制度的约束性,要充分考虑当今中国经济主体构成要素的差异性,及其对金融需求的差异性,保证社会所有成员、所有经济主体都能享受金融资源 。

(四)金融服务要充分利用公共管理政策的正效力。特别是公共资源管理、公共财政分配等公共管理政策,由于其偏差性的存在,导致对社会经济主体、特别是以户为单位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而又一时无法让人感知的影响,如果金融服务不充分利用其正效力,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安稳的发展,同时,也会给金融自身发展埋下远期性隐患。

(五)要进一步深化金融生态建设的内涵。金融生态建设必须要首先考虑金融服务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尽量减少或规避差异性存在,使其趋于平衡、健康发展状况,真正达到生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