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2015-01-20郭世卿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少小离家贺知章乡音

郭世卿

教材分析:

《回乡偶书》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组第25课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贺知章在诗中既抒发了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又充满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在诗中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百感交集。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衰”也可读“cuī”,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之意,为儿童不相识而发问做好铺垫。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字;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理解领悟诗意、想象诗的意境中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谈话、激趣、质疑

1.谈话引出课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古诗,谁读过贺知章的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突出“乡”字的笔顺,提醒“偶”字的部首及右下部的笔顺。)

3.引导质疑。这首诗写谁回乡?诗人为什么离开家乡?他回乡后遇到了什么事情?(偶:偶然;书:写。)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二年级学生喜欢背诗,更喜欢比赛谁背诵的古诗最多。简单的谈话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质疑问难能快速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指导看图——交流、倾听、感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思考并回答。

(1)“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唐朝诗人贺知章三十多岁出去做官,到了八十多岁告老还乡,离开家乡五十多年。牵着马的是告老还乡的诗人贺知章,他正与几个孩子逗乐,孩子们不认识他,笑着问他从哪里来。)

(2)学生观察插图,同桌交流。

3.归纳小结。插图中的主人公是贺知章;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自己还乡的事情;诗人一路快马加鞭可见思乡之情切切;乡里的孩子们都不认识这位鬓毛斑白的游子。

4.看图讲故事。先让学生把从插图中捕捉到的零碎信息连贯起来,说几句通顺的话。然后学生看图,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古诗大意:诗人三十多岁时离乡,到八十多岁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诗人的,他们笑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观察、同桌交流、个人展示、教师小结、听故事等环节,突出指导看图的效果,旨在加深学生对古诗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在交流与倾听中了解古诗背景,为进一步学习诗文做好铺垫。

三、初读古诗——正确、通顺、流利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通顺,同桌互相练读,互相纠正字音,把古诗读流利。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并扩词,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读音:偶ǒu、鬓bìn、衰shuāi。(2)重点交流以下生字的识记方法:偶、衰、客、何。(用换部首的方法区分“偶“和“遇”;强调“衰”字的口部有横画,若没有横画便成了“哀”字;“客”字在生活中接触很多,可引导学生多扩词;“何”字扩词有一定难度,可帮助学生记住“何处、何时、何人”等词语。)

3.学生再次自由练读古诗,用“/”标注出古诗的朗读停顿处,让学生说说标注理由,教师加以指导。(板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反复练读古诗,保证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同桌互读、小组内赛读、全班展示读,以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个性化解读古诗之前,脚踏实地的初读不可缺少,想要拥有异彩纷呈的阅读体验,就必须让学生先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要让学生通过牢记字音、辨析字形、扩词练习将课文中的生字读正确,再让学生标注停顿号读出古诗的节奏,以多种形式诵读古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感悟古诗——朗读、理解、熏陶

1.教师范读古诗。(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诗人离乡之久和回乡之晚,朗读时要把语速放慢点儿。“乡音无改鬓毛衰”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朗读时可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有起伏一些。后两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烂漫。)

2.让学生谈谈听教师范读后的收获并模仿读一读。(可以让学生从朗读技巧上来谈,也可以从情感体验来说;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关注点还是要集中在读得正确、通顺,有适当的节奏感,有突出的情感体验。)

3.出示古诗及插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1)想一想。哪两句诗写了插图上的情景?(古诗的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与课文插图相对应。)

(2)说一说。贺知章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为什么会“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呢?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也可以用古诗中的原句来回答。(因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所以乡里的小孩子们都不认识他。)

(3)读一读。①当诗人千辛万苦回到家乡,看着家乡的一景一物,想到自己“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他又想到了些什么?该怎么读呢?(“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唯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②回到家乡,却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刻诗人会想些什么,该怎么读呢?(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4.有感情朗读。(同桌互读互听,提出建议;小组内比赛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师生配合读,共同感受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必须以“整体把握”、“诵读为主”、“熏陶感染”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进行体验和感悟,让“不可意会”的情感因素渗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和理解古诗。

五、背诵古诗——激情、巩固、落实

1.出示背诵辅助练习题。

(1)少小离家______回,乡音______鬓毛______。儿童相见______,笑问______。

(2)______,乡音无改鬓毛衰。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2.落实古诗的背诵情况。同桌互相背,小组内比赛背,全班展示背诵,师生合作背诵。

3.抄写古诗,指导写字。(“鬓”字可用拼音代替。要做到正确、工整、清秀;重点指导“音、客、何”三个字的书写:“音”的第二横较长,“立”部取扁势;“客”字的折文旁撇捺舒展,“口”部为扁形;“何”字的左部比右部稍高,“口”部较小。)

4.分层要求。(背得快,抄得好的同学可安排默写。)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这一理念应该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只有这样,读书与积累才不会成为空话,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才能尽量避免“课堂说得热闹,课后总不开窍”的现象。

六、拓展古诗——点拨、引领、积累

1.引导语:“贺知章最著名的诗文是《回乡偶书》和《咏柳》。《回乡偶书》还有姐妹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同学们想读读第二首吗?”

2.介绍《回乡偶书》系列诗中的第二首。

(1)出示古诗《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意: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回乡偶书》的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3)对比两首诗的异同。(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传达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4)练习朗读、背诵。

3.鼓励学生使用工具书、利用网络自学古诗,加强对古诗积累。

设计意图:“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之一。课堂并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学习的起点。拓展、延伸、点拨、引领,让学生走上自主的学习之路,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责任编辑:王天杰◇

猜你喜欢

少小离家贺知章乡音
神回复
樱花谷
有些水声,像乡音
回乡偶书
微访谈
乡音
乡音不改
乡音
你知道下面的诗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