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释性报道的发展缘由

2015-01-18王珊

人间 2015年31期
关键词:解释性报纸

王珊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解释性报道的发展缘由

王珊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解释性报道源于美国,不同于一般事件性新闻报道,时效性较差,篇幅较长,注重于5W中why与how,强调背景在解释性报道中重要性;也不同于调查性报道,注重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原因进行分析解释。

解释性;报道;缘由

解释性报道源于美国,不同于一般事件性新闻报道,时效性较差,篇幅较长,注重于5W中why与how,强调背景在解释性报道中重要性;也不同于调查性报道,注重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原因进行分析解释。

一、解释性报道的萌芽与兴起

对于解释性报道何时兴起,据孙世恺的研究,学界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兴起于一战以后。当时大多数美国人对于大战的爆发感到突然,战争如何产生,对他们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都不了解。通讯社也不鼓励记者挖掘新闻事件产生的原因,只要求按照客观报道的原则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陈述。

另一种观点认为萌芽于20世纪初,是对客观报道的修改。1929年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新闻中的“是什么”,更多的想要知道“为什么”,要求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受众的需求,推动了解释性报道的发展。

193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通过决议,解释性报道的名称及地位得以正式确定。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报纸出现解释性报道。1933年,纽约《太阳报》开辟专栏,每周末将一周的新闻加以归纳、解释,这是美国最早的解释性专栏。[7]当时解释性报道初具雏形,名称不一,诸如“思考性文章”、“注释性新闻”、“深层次报道”等。

解释性报道方式的兴起与罗斯福 “新政”有很大关系。“新政”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美国放弃金本位制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单纯的纯新闻写作无法向大众解释清楚。白宫便派遣经济问题专家协助记者进行解释报道,得到较好报道效果。解释性报道很快占领报纸的大部分阵地。大的通讯社也开始注意到解释性报道的作用,要求记者除了在消息中对背景和事件的意义要做适当的解释外,还要多采写一些解释性的报道。

二战爆发之后,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起来,并很快受到美国民众的青睐,人们获取重大新闻的来源往往是广播与电视。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广播与电视只能告诉人们what,对于why与how都很难深入。

面对广播、电视的挑战,美国各大通讯社和报社扬长避短,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背景介绍,解释事件原因。斯蒂芬·赫斯曾指出:“由于电视抢先报道越来越多的突发新闻,报纸正把报道重点慢慢地从‘ 是什么’移向‘为什么’。”

二、解释性报道的立足

虽然199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承认了解释性报道的名称与地位,但新闻界对于解释性报道仍然采取消极态度。当时美联社规定,禁止记者撰写背景材料详实的解释性报道,只要求报道显而易见的事实。

1947年,英国皇家报业委员会认为客观报道原则企图用两个半真实替代全部真实,这样的客观报道只能产生伪客观性。[8]1948年,《时代》周刊一篇文章公开向客观性报道发起挑战:“不偏不倚与公正的区别是什么?一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对在他看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事实进行分析时,是‘有偏向的’。他只要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歪曲事实,只要不隐瞒说明一个不同观点的事实真相,他就是公正的。”[1]

解释性报道发展的真正转机出现在20世纪50、60年代。参议员麦卡锡在50年代初期掀起一股反共浪潮,无中生有指控大批美国人为共产党,几乎天天发表讲话,新闻媒介都一一报道。到麦卡锡身败名裂时,美国新闻界也声名狼藉。一些新闻学者指出惨痛教训的根源,对纯客观报道只报道事件表象不对事件进行分析判断进行批判。记者也开始意识到,如果只是像传声筒一般传播事实,媒体则可能为人所利用。由此,解释性报道才逐渐为新闻界所接受。

根据李良荣的理解,解释性报道在20世纪60年代之所以能够在报纸上取代纯客观报道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越战和黑人抗争引起美国国内局势跌宕起伏,读者面对这种国内外局势需要解释;

2.社会责任论已被美国从业人员普遍接受,为解释性报道提供理论基础;

3.为与电视、广播展开竞争。

二战后,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危机。资产阶级要求新闻事业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负责, “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强调:新闻媒介必须“对每日的事情给与真实的,全面的和理智的报道,并将它们置于能显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联系之中。”“社会责任论”的基本思想在此之前逐渐发展着。1923年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制定“报业守则”中:“报纸有吸引读者的权利,但必须考虑到公众的利益……一个新闻工作者为任何自私的或其他卑鄙的目的而运用其权利,是背弃社会给予他的高度的责任。”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正式提出“社会责任论”,一是反对黄色新闻的泛滥,二是反对日趋强化的报业垄断。社会责任论为解释性报道提供了理论基础。

自上世纪20、30年代广播电视问世以来,在时效性与视听觉上,报纸都不占有优势,尤其是在二战以后,电视的发展势头咄咄逼人,报业应对形势不仅更新印刷设备,在内容上也更注重背景材料的广度与深度。

除上述因素以外,记者队伍的建设与成长也非常重要。早期记者概念十分模糊,编辑、记者、印刷者三者的角色经常由一人承担。便士报兴起,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具有实践经验的记者成长起来。许多记者长期从事某一领域的专门训练,逐渐成为了该领域的专家。《纽约时报》便拥有许多类似的专业记者。比如威廉·劳伦斯,30年代开始专门进行科学报道,是第一个成功报道铀原子裂变后产生巨大能量等科学研究的进行和成果,也曾目睹第二颗原子弹在日本长崎的爆炸实况。他在1946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一只专业化的“解释”队伍,为解释性报道在50年代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推动力。

三、结语

关于解释性报道必要性的论战早已结束,发展至今,解释性报道已成为西方报纸的重要报道体裁。美国报界的几家主流大报,“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解释性报道占了70%以上版面……而西方其他国家,英国、法国、日本,一般都占据50%左右的报纸版面。”[9]

[1]埃默里父子.美国新闻史[M],新华出版社,2001.

[2]梅尔文·门彻著,展江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华夏出版社,2003.

[3]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M],新华出版社,1980.

[4]施拉姆等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报刊的四种理论[M],新华出版社,1980.

[5]王春泉,武装的眼睛:现代新闻报道形式及写作[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6]俞旭.评析美国报纸的解释性报道[J],新闻大学,1985,9.

[7]吴斌斌,沈磊.解释性报道 新闻写作的第三次革命,中华新闻报,2004,4.

[8]欧阳明.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第258页.

[9]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第128页.

G212.2

: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01-02

王珊,1988年5月,女,湖北黄石,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新闻学,新闻学方向。

猜你喜欢

解释性报纸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机器学习的可解释性综述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一种基于词语计算的模糊分类系统的设计方法
非常魔典
旧报纸·巧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