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隶书的形成与发展

2015-01-18苏彩菊

人间 2015年31期
关键词:汉隶小篆书家

苏彩菊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隶书的形成与发展

苏彩菊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本文介绍隶书的起源、形成及发展。

隶书;形成;发展

一、隶书的起源

隶书是我国五大书体之一,有较小篆书写快捷的优点,当秦扫六合定小篆为官方通行文字时,它在民间悄悄流行。隶书发轫于春秋末期与战国时代,但却孕育在秦代,形成于西汉,完善于东汉,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关于隶书的起源,从东汉起就有人注意探讨。如许慎《说文解字》,西晋卫恒《四书体势》,唐张怀瓘《书断》等均认为隶书产生于秦代,且多肯定为程邈所创。

但从考古发现的秦系文字的资料来看,战国晚期时隶书的形成时期。与战国时代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秦国的文字显得比较保守。但是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的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在秦孝公时代的铜器铭文里,就可以看到正体和俗体并存的情况。在秦国文字的俗体里,用方折的笔法改变正规篆文的圆转笔道的风气颇为流行。有些字仅仅由于这种变化,就有了浓厚的隶书意味。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秦简资料很宝贵。秦简所代表的字体看作由篆文俗体演变而成的一种新字体。秦简出土后,很多人认为简上的文字就是秦隶,这应该是可信的。由此可知,隶书是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隶书显然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俗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不是秦始皇让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秦始皇的统一全国,六国文字的俗体迟早也会演变成类似隶书的新字体的。

在秦代,小篆是主要字体,隶书只是一种新兴的辅助字体,社会地位很低。“隶书”这个名称就表示了它的身份。有人说隶书由于“施之于徒隶”,有人说隶书由于秦官府“令秦人佐书”而得名。总之,隶书是上层统治阶级所看不起的。但是隶书书写起来比小篆方便的多,要想长时间的抑制它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在秦代,隶书实际上已经动摇了小篆的统治地位。到了西汉,距离秦王朝用小篆统一全国的文字并没有多久,隶书就正式取代了小篆,成了主要的字体,所以,我们也未尝不可以说,秦朝实际上是以隶书统一了全国的文字。

二、隶书的形成与成熟

隶书萌芽于古,形成于战国,秦,兴盛于汉。秦时的隶书,刚从篆书李脱胎出来,其体势和笔意仍有大量篆意。这种字体全用折笔,不用转笔,一改小篆字体修长,大小整齐划一的规整形式,变为大小长方,人们称之谓“古隶”(秦隶)。与篆书相比,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改变,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含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的轨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的应用。

隶书的发展,由先秦战国到西汉前期为初创阶段,被称为“秦隶”;而由西汉后期到东汉为成熟阶段,被称为“汉隶”。但由秦隶到汉隶有开始的渐变和最后的完善过程的。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字体逐渐有了点画波尾,隶书已经渐渐演变成熟阶段,与秦隶无点画波尾已大小不同。到东汉中叶点画波尾更趋明显,称为尽善尽美的隶书。汉代隶书以顺帝为分水岭,以前秦隶,汉隶并行,顺帝以后,秦隶已绝迹。到了恒帝灵帝时,书法日趋精巧,汉隶进入了更加刻画齐整,古拙灵变的神韵境界,并留下了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指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行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富阳,收尾有磔尾。这样在运笔上,方,圆,藏,露诸法具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隶化的方法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方面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轴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

三、隶书的继续发展和现状

后,逐渐为楷书所替代。可以说,后世书家作隶书都无法复原或企及汉隶书的本真性。唐代距汉代尚近,曾有过研习隶书的高潮。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倡导和身体力行,也出现了“唐隶四家”(韩择木,李潮,蔡有邻,史惟则)及一批善作隶书的书家,但其艺术性都不能与汉隶相比。宋以后写隶书的书家更少。直到清季,随着书法艺术的中兴,才涌现了一批在隶书上有所继承,有所创新的书法家。如: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桂馥等。

纵观隶书的发展史,可归纳为汉,唐,清三个发展高潮期。汉隶以其“原生态”成为隶书之源;唐隶意溯本求源的态度,力求恢复隶书精神,但失去了可贵的艺术创造性;清代隶书在复古的同时,强调书家的个性风格,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创造精神,其成就自然要高出唐隶许多。当代隶书还处在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相信在后人写的隶书发展史中,当代隶书必然是继唐,清以后的又一个高潮期。

发轫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当代书法,有着承袭清代书法精神的特征,在这一点上,尤其以隶书最为明显。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虽然从整体看,当代尚未涌现像清代那样的强大的隶书群体,但在思维能力和参照借鉴方面则比清代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由于书法活动的频繁和信息交流的便利,给当代人之间提供了快速交流学习的可能性。在“拟古”和“学今”两种作用力的推动下,当代隶书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平台。

[1]刘绍刚.隶书的萌芽〔N〕-书法报,1997。

[2]祝嘉.文学史〔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

[3]唐兰.《中国文字学》.开明书店.1949年版。

[4]许慎.《说文解字》.天津市古籍书店.1991年版。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

从战国末到东汉,隶书经历了一种“原生态”的完整发展过程

J29

:A

:1671-864X(2015)11-0044-02

猜你喜欢

汉隶小篆书家
宋伯军小篆作品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汉碑档案
论书法中金文和汉隶的重要性
小篆香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外卖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