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凌宗伟:教育改善从阅读开始

2015-01-16

新校长 2015年8期
关键词:校长读书学校

凌宗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有《语文教师的使命》《校长之道和人格修炼》《健康教育》《成长的烦恼》等专著与编著。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教育时,开始从“阅读”的维度进行审视和评价,这样的做法让人颇感欣慰。作为教育人,当我们想慢慢地还原教育,试图摆脱短视的逐利和浅薄的虚妄时,可能更多依靠的,还是阅读。

教育的改善从阅读开始

回望我们的学校,一个可悲的现实是,本应是读书最多的地方居然很少有人读书,或者只读三种书:教材、教参、试卷集。这种情景导致教师和学生的差别,只在于一个手里有标准答案,一个手里没标准答案。

一个缺乏阅读的人,失去的将是生命中一些美好的东西,比如想象力、自信心、意志力和判断力。也许一个不读书的人,他的生命看似和读书人无二,而实际上被严重削弱的厚度和宽度,已经大大限制了他将来的高度。

所以我认为,每一个具有使命感的教育人,对阅读价值的理性判断,将是一切改善的开始。

校长首先应该是个读书人

学生的可塑性来自于教师,教师的可塑性来自于校长。我们始终认为,要想使阅读对教育产生正向的推动作用,校长的责任是第一位的,因此校长必须是个真正的读书人。

在今天因人人讲“唯物”、讲“名利”、讲“实际”而“道德滑坡、精神贫瘠”的背景中,校长的职业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做一个爱读书的人,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从世相的纷争中葆有一方净土;另一方面,变幻的生活也要求我们必须做一个爱读书的人。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生活的广袤、深邃、精彩、多元、万化,离开了读书,怎么去觉知呢?阅读是生活的基石,也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

在校园读书活动中,校长绝不仅仅是一个反应者、支持者、参与者,更应该是一个发动者、促进者。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他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要充满阳光”,因此先有校长读书,而后有教师读书;先有教师读书,而后有学生读书;先有爱读书之学校,而后有爱读书之社会。我虽不大赞成“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说法,但一个爱读书的校长能造就一所书香学校,是确信无疑的。

一位好校长应当是一位读书的校长。用湖南师大原校长张楚廷先生的话来说,担任了行政工作的校长对于读书之风盛行具有更大的责任。会教书的人,首先应是会读书的人;会领导教书人的人,更应是懂得读书意义的人。校长无论有多少事务,学校的读书也是头等事务。

不妨回望一下在历史上留下美名,被我们所推崇的那些校长,哪一个不是懂得读书意义的人?哪一个不是带头读书的人?

就时下的教育现状和问题来说,光凭直觉的反对与批判是没有用的,我们还是要从学理上对固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需要日久年深的真功夫。

做校长的也许不清楚,在教师眼里,你是校长,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压迫者”。要改变这“压迫者”的形象,你就得多读一点书,使自己变得丰富一点,儒雅一点,像一个读书人。这样,我们与教师、学生相处起来才可能温和一点、亲切一些。更重要的是,在与教师的共同阅读中,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进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摩擦。

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说,阅读,作为决策的底气和改革的动力,被每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校长都奉为圭臬。通常情况下,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常常因个人经验所限,无法得到全局性的资料和信息,多是从局部出发,发现问题(乃至误判问题),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践探究,形成结论,验证猜想。这种狭隘的视域和结论,有时候给教育带来的负面作用并不比正面低,甚至我们要走很长的弯路才能一朝梦醒,幡然醒悟。

用阅读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校长都希望自己手上有一批优秀的教师,但是我们要明白,优秀的教师不是凭空而来的。如何源源不断地为学校培养好教师,也一直是我不断尝试解决的问题。比如,可以跟教师一起读书,借此,不仅可以一起理解教育,还可以使自己的专业认识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起初的时候,我们是给所有的教师发书,有人会问,你发了书,他们不看怎么办?我的想法是,你发一本,他不看,发两本,他还不看,发三本了,也许他会随手“翻一下”,而哪怕这“翻一下”,也是有希望的。

这一点,也许常熟石梅小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许多学校一样,为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石梅小学选择通过组建“读书会”来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而改变教育行为的方式。他们的做法是:

先是好书推荐。学校坚持每月进行好书推荐,在老师每天必去食堂的一角做了一个小书吧,里边放置推荐的书籍和其他书籍、杂志,可以随时借阅。同时他们邀请家长走进课堂推荐交流。阅读的经纬不断交织,不断扩散。

接着是倡导写读书笔记。在石梅的管理者看来,写作是另一种阅读。石梅的老师都有博客,养成了随时记录的习惯。一本本书读过,一篇篇笔记也便成形。大家相互分享、评点,博客成了阅读的另一方空间。有时,笔记也会被贴到“书吧”的留言板上,成为接下来好书推荐的内容。如此循环,阅读与写作的荣耀感与幸福感自然滋生。

另一个路径是编撰集刊。在石梅小学,《老石梅的故事》、校刊《石梅苑》、校报《同心桥》以及教师个人文丛等源源不断地孕育而出。其中,作为“书写石梅文化载体”的《石梅苑》,如今已出了22期。刊物装帧精美,内容丰富,颇有质感,曾在全国校刊联展中获奖,也受到专业刊物《教师月刊》《江苏教育研究》等的认可和选刊。

石梅小学从阅读到写作到编辑,从教师到学生到家长,从历史深处走来,又不断地进入历史,成为历史。

学校去年刚调进的一位英语老师在她的博客中这样写道:参加工作以后,读书的心思淡了好多,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等各种各样的理由使我逐渐远离了书。进入石梅以后,最大的发现就是这里有很多人在读书:学生在读书,老师在读书,许多家长居然也在读书!美丽的校园到处弥漫着隐隐的书香......

在阅读中找准管理的方向

通过阅读来完成学校管理的一次飞跃,这是许多优秀教育管理者的共同特征。

程红兵先生担任上海建平中学的校长时,倡导课堂上“每月一书”,推荐学生读房龙的《人类的故事》《宽容》,茨葳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还有《歌德谈话录》《别闹了,费曼先生》《论语》等等。在他看来,阅读的过程,也是课堂获得生命的过程。最终,在每日的精进中,课堂成为学校最骄傲的品牌,同时,很多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思想资源,获得成长。程红兵校长在阅读中且行且思,从校园应该成为怎样的校园,校长应该如何当,教师的课应该如何上,考试应该怎样考,以及如何培养学者型教师,如何使教师在文化修养中提升自己、濡染学生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慢慢提炼出了具有建平中学特点,又具备程红兵校长个性特质的卓越管理智慧。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先生在他的《阅读,使管理者更理解教育》一文中这样写道:“在十多年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每当在工作上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百般实践不得入其门的时候,阅读总能让我豁然开朗,书籍总能为我点亮一盏灯,照亮前行的方向。阅读让我在厘清教育职责、重视顶层设计、明晰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获益匪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告诉我们,要改变一所学校的面貌,需要从学校内部的变革开始,并且大约需要3年的时间。在这3年中,有3件事情很重要:一是要让所有的教师都能开设公开课,在学校建立教师之间相互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每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公开评论,也自觉地萌发‘下次公开课我来上’的愿望。二是在学校机构组织的简化上做文章,给教师省出足够多的时间,用于教学研究工作。三是举办专题展示活动,既能够展示教师研究的成果,又能够促进教师教学再上新台阶。前些年,我在一所高中担任校长期间,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管理学校的。不过两年的时间,学校的面貌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质量有了长足进步。”

与程校长、常局长不同的是,我在阅读中思考的是,学校管理如何将“形而上”与“形而下”有机对接。相比,我更注重的是细小的变革:

第一,“每天一教育小故事”。我每天会通过阅读,选定一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交由班主任,再请他利用晨会、班会等时间在班上集体宣读和讨论,让学生谈感受,说理解。很多班级在后来的实践中,开始自己阅读、自己选故事,所谓的“规定”到了后期化为“自觉”。

第二,“请进来,走出去”。前者指请许多名师、学者来校讲课,包括举行大型的学校文化论坛或管理沙龙。老师们经历多了,就知道“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的道理。后者指派教师、管理者外出学习、交流。世面见多了,他们自然就摆脱了井底之蛙的浅薄和虚妄,知道了读书的益处。

第三,共同体建设。在推行读书(或者叫“内化读书”)的过程中,以“小团体来带动大集体”始终是我的战略定位。我们先后成立“张文质之友读书会”“‘今天第二’读书会”等团体,规定了活动的结构、流程、形式、考评等机制。在我的学校管理中,凡与“读书”相关的行为,比如读书笔记、个人博客、交流会等,都得到鼓励和认可。

……

类似这样细小的变革,使得我们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教师的“文化自觉”,渐渐找到一条切合学校实际的办学路径。

让书香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读书,说到底是一种学校文化建设,对于此,我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想,即学校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自我创建。这三者表现在教师身上,就是自觉地树立为师信仰,自觉地完成学校任务,自觉地履行学校公约,自觉地成为表率,自觉地探索创新;表现在中层领导身上,就是自觉地筹划工作,自觉地提高执行力,自觉地把握全局,自觉地去做正确的事。要实现这一切,核心就在阅读。

为了将之具体化,我在学校里推行“行为文化建设”,也就是校长、教师、学生通过行为感染、言语感染和思想感染,达到精神上的某种“共振”或“共通”。通过举办读书节、征文比赛、读书沙龙、晨会读故事、读书漂流、开放式读书馆等活动,让“读书”这种“软实力”变成“硬通货”,成为师生也好、管理层也罢,人人都可以自觉地感于心、察于言、敏于知、施于行,人人都可以将对当下生态的戾气、异见、委屈化作更高层面的对“理想国”的建设。我所主张的读书,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绝不是一种是非不分、良莠不辨、麻痹神智的心灵鸡汤,而是某种怀有哲学气息的立人之业和立德之功。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最后做到这一点,但心里怀着既远在天涯又近在咫尺的理想,这种有心跳、有生机、有魂灵、有指望的教育生活,真好。

猜你喜欢

校长读书学校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学校推介
我们一起读书吧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读书为了什么
校长给力“九个一”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