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兰察布市2012年7月30日1次大到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2015-01-15刘烨焜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低层云团乌兰察布

刘烨焜

摘 要 应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2012年7月30日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区出现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发现,造成本次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它生成于偏南的暖湿气流中。环流场分析表明,大到暴雨发生前,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区处于多波动的形势场中,高层冷平流和低层暖平流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低层中尺度辐合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而高低空急流相配合的抽吸作用使得降水加强。此外,还分析了地形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

关键词 大到暴雨;中尺度;暖湿气流;地形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3

1 降水分布及特点

2012年7月30日08:00-31日08:00,乌兰察布市出现了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图1),降水主要发生在南部地区,其中丰镇全市平均降水量达60.1 mm,最大站点雨量达到70.3 mm。这次降水过程从30日08:00时自南向北开始影响我市,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30日17:00-31日03:00,到31日08:00后降水逐渐减弱。由于这次强降水过程时间分布比较长,所以没有造成明显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场分析

2.1 环流场形势

29日20:00时500 hPa(图2(a))属于两槽一脊型,高压脊区位于中亚贝加尔湖地区,本地区处在高压脊底部纬向环流中;巴尔喀什湖北部地区为较深厚的冷性低涡槽区,温度场始终落后于高度场,槽后有较强的冷平流,随着低值系统的发展,不断有短波槽向东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打通,北抬明显,外围584线基本维持在38°N附近,从而阻挡系统进一步南压。30日08:00时700~850 hPa形势场,我市上游河套地区有一短波槽发展,后部冷空气不断补充,使其经向性加大,降水也逐渐开始。同时,南下的冷空气叠置于底层暖空气之上,这种冷暖平流的垂直结构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与加强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系统的维持和发展,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30日20:00时700 hPa上的高空槽发展加深,在贝加尔湖以南形成一个闭合低值中心,槽区进一步加深发展,相对应700 hPa河套东部110°E附近有明显的风切变,我市正好处在切变线右侧的偏南气流中,此时降水自南向北加强;31日08:00时低涡中心逐渐减弱东移,我市转为西北气流控制,降水也逐渐减弱并趋于结束。

2.2 水汽供应条件

充足的水汽供应是暴雨产生的首要条件。30日20:00-31日02:00,低层的偏南风急流建立起向我市中南部地区的水汽通道,南北向的带状水汽通量高值区从华北中部地区一直延伸到我市的南部地区,在凉城、丰镇和兴和一带形成相对湿度>90%的高湿舌,表明大气中已有很高的水汽含量;30日20:00开始,850 hPa层水汽通量辐合区移到41°N附近,对应高层又是一明显辐散区,这种垂直结构对于水汽垂直输送作用十分明显,使暴雨区上空的水汽不断堆积,从实况看20:00时之后也正是系统强烈发展和降水最剧烈的时期。辐合上升的水汽在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潜热,潜热加热又进一步促进空气向上运动,形成了对流发展的正反馈机制[1]。

2.3 环境动力条件

30日08:00时850 hPa层上河套地区为一中尺度切变线(图2(b)),并存在一条低空偏南大风速带,乌兰察布地区处在切变线的东侧,处在偏南暖湿气流中,风场辐合造成水汽的堆积,配合200 hPa层上,在45°N 、80~120°E 区域内存在的高空急流,形成高低空的抽吸作用;高层南下的干冷空气与低层北上的暖湿气流之间存在较强的风切变,切变线附近大范围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动力条件。分析得出强降水区位于低空大风速带出口区左前方,切变线右侧,风场高低空抽吸作用强烈及水汽辐合明显的区域里,这对今后强降水落区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2.4 物理量场分析

30日20:00时散度场(图略)的分析可以看出,散度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辐合中心位于850 hPa,散度达到-1.2×10-5s-1,高层辐散中心位于500 hPa,形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于降水的散度场结构。暴雨区呈南北带状分布,散度场亦具有南北带状分布特征。同时,发生强降水时需要有持续强烈的上升运动;在20:00时700 hPa垂直速度图(图略)上,我市南部地区处在-15 hPa﹒s-1的大值区中,而42°N以北地区则处在较小的负值区或正值区中,表明南部有强烈上升运动,对暴雨的形成提供有力条件。31日02:00时,500 hPa涡度场上河套偏西地区及山西北部的两个正值中心基本打通并且加强,我市大部地区正处在大值区的控制范围内,并且与地面降水区相对应,此时间段我市南部地区的降水正处在最大阶段。

3 暴雨系统的卫星云图分析

从卫星云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直接造成本次南部地区暴雨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于30日04:00时生成于我市西南部河套地区一带的偏南暖湿气流中。随后,云团在东移过程中逐渐分裂成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09:00时云团主体移动到我市西南部凉城县附近,此时云团前部边缘地区开始出现明显降水。之后,云团移速略有变慢,14:00时云团位于内蒙古、山西和河北交界处,强度增强,且影响范围也有所扩大,相应的我市南部地区强降水继续维持。水汽云图显示,云系发展的同时,水汽输送也不断加强,南侧的暖湿空气补充到降水区,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20:00时云团的主体移动到我市东部地区河北境内,降水天气开始减弱。

4 地形对降水的增强作用

这次降水过程在我市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匀,后山5个旗县(四子王、中旗、后旗、商都、化德)的平均降水量只为小到中雨,而前山6个旗县(卓资、凉城、集宁、前旗、丰镇、兴和)的平均降水量达到大雨。分析原因,降水系统整体偏南是一方面,乌兰察布市特殊的地形条件也为南部地区降水的增强起到一定作用。

乌兰察布市地形复杂,自北向南由蒙古高原、乌兰察布丘陵、阴山山脉、黄土丘陵四部分组成,阴山山脉横亘中部,使全市形成南北低,中间隆起的屋脊型地势(图3)。海拔由北部的1 000 m左右上升到中部的2 000 m以上,向南又降到1100 m左右,将乌兰察布市分成后山、前山两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区域[2]。

此次降水过程在中低层有一明显的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输送,当气流越过40°N时,下垫面条件逐渐由丘陵地区向高原过度,海拔高度也随之上升,从而形成了山脉的阻挡,气流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其上空大气必有辐散气流进行补偿。地形高度增加后,阻挡作用加强,水平气流在迎风坡附近形成风场辐合,垂直方向上出现明显的气流爬升—上升—下沉的中尺度环流,使水汽通量辐合加强,垂直气流增大,从而增强了降水。地形高度降低后,低层风切变不利于低层垂直气流发展,引起水汽通量辐合区抬升,同时水汽通量辐合强度减弱,所在高度降低,会导致地面降水减少[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除了加强动力上升运动,从而增加凝结量或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外,还表现为可以改变降水形成的云物理过程,使已凝结的水分高效的下降为雨。

5 结语

第一,分析表明,短波槽的扰动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与加强奠定了基础;温度场上冷下暖的垂直分布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中,低层中尺度辐合则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

第二,直接造成本次南部地区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它的移动发展造成本次降水过程。

第三,地形的逐渐升高,形成阻挡作用,使气流沿着迎风坡上升,凝结潜热的释放触发了系统的深度发展,增强了降水。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刘景涛,罗孝逞.内蒙古自治区天气预报手册(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

[3]廖菲.一次华北暴雨中地形动力作用对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DB/C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摘 要 应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2012年7月30日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区出现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发现,造成本次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它生成于偏南的暖湿气流中。环流场分析表明,大到暴雨发生前,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区处于多波动的形势场中,高层冷平流和低层暖平流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低层中尺度辐合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而高低空急流相配合的抽吸作用使得降水加强。此外,还分析了地形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

关键词 大到暴雨;中尺度;暖湿气流;地形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3

1 降水分布及特点

2012年7月30日08:00-31日08:00,乌兰察布市出现了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图1),降水主要发生在南部地区,其中丰镇全市平均降水量达60.1 mm,最大站点雨量达到70.3 mm。这次降水过程从30日08:00时自南向北开始影响我市,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30日17:00-31日03:00,到31日08:00后降水逐渐减弱。由于这次强降水过程时间分布比较长,所以没有造成明显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场分析

2.1 环流场形势

29日20:00时500 hPa(图2(a))属于两槽一脊型,高压脊区位于中亚贝加尔湖地区,本地区处在高压脊底部纬向环流中;巴尔喀什湖北部地区为较深厚的冷性低涡槽区,温度场始终落后于高度场,槽后有较强的冷平流,随着低值系统的发展,不断有短波槽向东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打通,北抬明显,外围584线基本维持在38°N附近,从而阻挡系统进一步南压。30日08:00时700~850 hPa形势场,我市上游河套地区有一短波槽发展,后部冷空气不断补充,使其经向性加大,降水也逐渐开始。同时,南下的冷空气叠置于底层暖空气之上,这种冷暖平流的垂直结构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与加强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系统的维持和发展,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30日20:00时700 hPa上的高空槽发展加深,在贝加尔湖以南形成一个闭合低值中心,槽区进一步加深发展,相对应700 hPa河套东部110°E附近有明显的风切变,我市正好处在切变线右侧的偏南气流中,此时降水自南向北加强;31日08:00时低涡中心逐渐减弱东移,我市转为西北气流控制,降水也逐渐减弱并趋于结束。

2.2 水汽供应条件

充足的水汽供应是暴雨产生的首要条件。30日20:00-31日02:00,低层的偏南风急流建立起向我市中南部地区的水汽通道,南北向的带状水汽通量高值区从华北中部地区一直延伸到我市的南部地区,在凉城、丰镇和兴和一带形成相对湿度>90%的高湿舌,表明大气中已有很高的水汽含量;30日20:00开始,850 hPa层水汽通量辐合区移到41°N附近,对应高层又是一明显辐散区,这种垂直结构对于水汽垂直输送作用十分明显,使暴雨区上空的水汽不断堆积,从实况看20:00时之后也正是系统强烈发展和降水最剧烈的时期。辐合上升的水汽在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潜热,潜热加热又进一步促进空气向上运动,形成了对流发展的正反馈机制[1]。

2.3 环境动力条件

30日08:00时850 hPa层上河套地区为一中尺度切变线(图2(b)),并存在一条低空偏南大风速带,乌兰察布地区处在切变线的东侧,处在偏南暖湿气流中,风场辐合造成水汽的堆积,配合200 hPa层上,在45°N 、80~120°E 区域内存在的高空急流,形成高低空的抽吸作用;高层南下的干冷空气与低层北上的暖湿气流之间存在较强的风切变,切变线附近大范围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动力条件。分析得出强降水区位于低空大风速带出口区左前方,切变线右侧,风场高低空抽吸作用强烈及水汽辐合明显的区域里,这对今后强降水落区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2.4 物理量场分析

30日20:00时散度场(图略)的分析可以看出,散度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辐合中心位于850 hPa,散度达到-1.2×10-5s-1,高层辐散中心位于500 hPa,形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于降水的散度场结构。暴雨区呈南北带状分布,散度场亦具有南北带状分布特征。同时,发生强降水时需要有持续强烈的上升运动;在20:00时700 hPa垂直速度图(图略)上,我市南部地区处在-15 hPa﹒s-1的大值区中,而42°N以北地区则处在较小的负值区或正值区中,表明南部有强烈上升运动,对暴雨的形成提供有力条件。31日02:00时,500 hPa涡度场上河套偏西地区及山西北部的两个正值中心基本打通并且加强,我市大部地区正处在大值区的控制范围内,并且与地面降水区相对应,此时间段我市南部地区的降水正处在最大阶段。

3 暴雨系统的卫星云图分析

从卫星云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直接造成本次南部地区暴雨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于30日04:00时生成于我市西南部河套地区一带的偏南暖湿气流中。随后,云团在东移过程中逐渐分裂成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09:00时云团主体移动到我市西南部凉城县附近,此时云团前部边缘地区开始出现明显降水。之后,云团移速略有变慢,14:00时云团位于内蒙古、山西和河北交界处,强度增强,且影响范围也有所扩大,相应的我市南部地区强降水继续维持。水汽云图显示,云系发展的同时,水汽输送也不断加强,南侧的暖湿空气补充到降水区,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20:00时云团的主体移动到我市东部地区河北境内,降水天气开始减弱。

4 地形对降水的增强作用

这次降水过程在我市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匀,后山5个旗县(四子王、中旗、后旗、商都、化德)的平均降水量只为小到中雨,而前山6个旗县(卓资、凉城、集宁、前旗、丰镇、兴和)的平均降水量达到大雨。分析原因,降水系统整体偏南是一方面,乌兰察布市特殊的地形条件也为南部地区降水的增强起到一定作用。

乌兰察布市地形复杂,自北向南由蒙古高原、乌兰察布丘陵、阴山山脉、黄土丘陵四部分组成,阴山山脉横亘中部,使全市形成南北低,中间隆起的屋脊型地势(图3)。海拔由北部的1 000 m左右上升到中部的2 000 m以上,向南又降到1100 m左右,将乌兰察布市分成后山、前山两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区域[2]。

此次降水过程在中低层有一明显的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输送,当气流越过40°N时,下垫面条件逐渐由丘陵地区向高原过度,海拔高度也随之上升,从而形成了山脉的阻挡,气流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其上空大气必有辐散气流进行补偿。地形高度增加后,阻挡作用加强,水平气流在迎风坡附近形成风场辐合,垂直方向上出现明显的气流爬升—上升—下沉的中尺度环流,使水汽通量辐合加强,垂直气流增大,从而增强了降水。地形高度降低后,低层风切变不利于低层垂直气流发展,引起水汽通量辐合区抬升,同时水汽通量辐合强度减弱,所在高度降低,会导致地面降水减少[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除了加强动力上升运动,从而增加凝结量或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外,还表现为可以改变降水形成的云物理过程,使已凝结的水分高效的下降为雨。

5 结语

第一,分析表明,短波槽的扰动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与加强奠定了基础;温度场上冷下暖的垂直分布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中,低层中尺度辐合则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

第二,直接造成本次南部地区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它的移动发展造成本次降水过程。

第三,地形的逐渐升高,形成阻挡作用,使气流沿着迎风坡上升,凝结潜热的释放触发了系统的深度发展,增强了降水。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刘景涛,罗孝逞.内蒙古自治区天气预报手册(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

[3]廖菲.一次华北暴雨中地形动力作用对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DB/C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摘 要 应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分析2012年7月30日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区出现的一次大到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发现,造成本次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它生成于偏南的暖湿气流中。环流场分析表明,大到暴雨发生前,乌兰察布市南部地区处于多波动的形势场中,高层冷平流和低层暖平流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低层中尺度辐合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而高低空急流相配合的抽吸作用使得降水加强。此外,还分析了地形对强降水的增幅作用。

关键词 大到暴雨;中尺度;暖湿气流;地形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1--3

1 降水分布及特点

2012年7月30日08:00-31日08:00,乌兰察布市出现了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图1),降水主要发生在南部地区,其中丰镇全市平均降水量达60.1 mm,最大站点雨量达到70.3 mm。这次降水过程从30日08:00时自南向北开始影响我市,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30日17:00-31日03:00,到31日08:00后降水逐渐减弱。由于这次强降水过程时间分布比较长,所以没有造成明显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场分析

2.1 环流场形势

29日20:00时500 hPa(图2(a))属于两槽一脊型,高压脊区位于中亚贝加尔湖地区,本地区处在高压脊底部纬向环流中;巴尔喀什湖北部地区为较深厚的冷性低涡槽区,温度场始终落后于高度场,槽后有较强的冷平流,随着低值系统的发展,不断有短波槽向东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打通,北抬明显,外围584线基本维持在38°N附近,从而阻挡系统进一步南压。30日08:00时700~850 hPa形势场,我市上游河套地区有一短波槽发展,后部冷空气不断补充,使其经向性加大,降水也逐渐开始。同时,南下的冷空气叠置于底层暖空气之上,这种冷暖平流的垂直结构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与加强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系统的维持和发展,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30日20:00时700 hPa上的高空槽发展加深,在贝加尔湖以南形成一个闭合低值中心,槽区进一步加深发展,相对应700 hPa河套东部110°E附近有明显的风切变,我市正好处在切变线右侧的偏南气流中,此时降水自南向北加强;31日08:00时低涡中心逐渐减弱东移,我市转为西北气流控制,降水也逐渐减弱并趋于结束。

2.2 水汽供应条件

充足的水汽供应是暴雨产生的首要条件。30日20:00-31日02:00,低层的偏南风急流建立起向我市中南部地区的水汽通道,南北向的带状水汽通量高值区从华北中部地区一直延伸到我市的南部地区,在凉城、丰镇和兴和一带形成相对湿度>90%的高湿舌,表明大气中已有很高的水汽含量;30日20:00开始,850 hPa层水汽通量辐合区移到41°N附近,对应高层又是一明显辐散区,这种垂直结构对于水汽垂直输送作用十分明显,使暴雨区上空的水汽不断堆积,从实况看20:00时之后也正是系统强烈发展和降水最剧烈的时期。辐合上升的水汽在凝结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潜热,潜热加热又进一步促进空气向上运动,形成了对流发展的正反馈机制[1]。

2.3 环境动力条件

30日08:00时850 hPa层上河套地区为一中尺度切变线(图2(b)),并存在一条低空偏南大风速带,乌兰察布地区处在切变线的东侧,处在偏南暖湿气流中,风场辐合造成水汽的堆积,配合200 hPa层上,在45°N 、80~120°E 区域内存在的高空急流,形成高低空的抽吸作用;高层南下的干冷空气与低层北上的暖湿气流之间存在较强的风切变,切变线附近大范围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动力条件。分析得出强降水区位于低空大风速带出口区左前方,切变线右侧,风场高低空抽吸作用强烈及水汽辐合明显的区域里,这对今后强降水落区预报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2.4 物理量场分析

30日20:00时散度场(图略)的分析可以看出,散度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辐合中心位于850 hPa,散度达到-1.2×10-5s-1,高层辐散中心位于500 hPa,形成了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有利于降水的散度场结构。暴雨区呈南北带状分布,散度场亦具有南北带状分布特征。同时,发生强降水时需要有持续强烈的上升运动;在20:00时700 hPa垂直速度图(图略)上,我市南部地区处在-15 hPa﹒s-1的大值区中,而42°N以北地区则处在较小的负值区或正值区中,表明南部有强烈上升运动,对暴雨的形成提供有力条件。31日02:00时,500 hPa涡度场上河套偏西地区及山西北部的两个正值中心基本打通并且加强,我市大部地区正处在大值区的控制范围内,并且与地面降水区相对应,此时间段我市南部地区的降水正处在最大阶段。

3 暴雨系统的卫星云图分析

从卫星云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到,直接造成本次南部地区暴雨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于30日04:00时生成于我市西南部河套地区一带的偏南暖湿气流中。随后,云团在东移过程中逐渐分裂成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09:00时云团主体移动到我市西南部凉城县附近,此时云团前部边缘地区开始出现明显降水。之后,云团移速略有变慢,14:00时云团位于内蒙古、山西和河北交界处,强度增强,且影响范围也有所扩大,相应的我市南部地区强降水继续维持。水汽云图显示,云系发展的同时,水汽输送也不断加强,南侧的暖湿空气补充到降水区,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20:00时云团的主体移动到我市东部地区河北境内,降水天气开始减弱。

4 地形对降水的增强作用

这次降水过程在我市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匀,后山5个旗县(四子王、中旗、后旗、商都、化德)的平均降水量只为小到中雨,而前山6个旗县(卓资、凉城、集宁、前旗、丰镇、兴和)的平均降水量达到大雨。分析原因,降水系统整体偏南是一方面,乌兰察布市特殊的地形条件也为南部地区降水的增强起到一定作用。

乌兰察布市地形复杂,自北向南由蒙古高原、乌兰察布丘陵、阴山山脉、黄土丘陵四部分组成,阴山山脉横亘中部,使全市形成南北低,中间隆起的屋脊型地势(图3)。海拔由北部的1 000 m左右上升到中部的2 000 m以上,向南又降到1100 m左右,将乌兰察布市分成后山、前山两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区域[2]。

此次降水过程在中低层有一明显的暖湿气流由南向北输送,当气流越过40°N时,下垫面条件逐渐由丘陵地区向高原过度,海拔高度也随之上升,从而形成了山脉的阻挡,气流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其上空大气必有辐散气流进行补偿。地形高度增加后,阻挡作用加强,水平气流在迎风坡附近形成风场辐合,垂直方向上出现明显的气流爬升—上升—下沉的中尺度环流,使水汽通量辐合加强,垂直气流增大,从而增强了降水。地形高度降低后,低层风切变不利于低层垂直气流发展,引起水汽通量辐合区抬升,同时水汽通量辐合强度减弱,所在高度降低,会导致地面降水减少[3]。地形对降水的影响除了加强动力上升运动,从而增加凝结量或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外,还表现为可以改变降水形成的云物理过程,使已凝结的水分高效的下降为雨。

5 结语

第一,分析表明,短波槽的扰动为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形成与加强奠定了基础;温度场上冷下暖的垂直分布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中,低层中尺度辐合则是强对流的触发系统。

第二,直接造成本次南部地区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为一中β尺度对流云团,它的移动发展造成本次降水过程。

第三,地形的逐渐升高,形成阻挡作用,使气流沿着迎风坡上升,凝结潜热的释放触发了系统的深度发展,增强了降水。

参考文献

[1]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2]刘景涛,罗孝逞.内蒙古自治区天气预报手册(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

[3]廖菲.一次华北暴雨中地形动力作用对云和降水物理过程影响的数值研究[DB/C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猜你喜欢

低层云团乌兰察布
群峰之上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苹果数据中心开工建设
关于低层房屋建筑工程造价的要点及控制措施探讨探索
秋临
住宅楼层影响寿命
低层高密度住宅设计探讨
借助激光呼风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