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走基层 用情转作风

2015-01-14张锦凤

记者摇篮 2015年1期
关键词:群众基层

张锦凤

基层有新闻,最精彩的新闻来源于基层。曾有一位年轻的记者问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记者怎样才能尽快成才?”穆青告诉他,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记者只有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穆青认为,做记者决不能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一旦脱离了,记者的职业生命也就完结了。联系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记者认为,新闻工作者更应当加强和基层群众的联系,积极到新闻一线去、到基层去,释放自己的正能量。

一、带着责任走基层

走基层是一个“苦旅”,或者说是一个“苦差”。因此,有的记者不喜欢走基层,认为到基层采访又苦又累,有可能走了基层之后依然是没有成效、两手空空,还不如按照套路对新闻做简单化的处理来得轻松;有的记者面对走基层有畏难情绪,担心采访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有困难、基层不欢迎等等。所以,走基层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须知记者是时代发展变化的记录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者,走基层是带有一种使命和责任的。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会沉淀多少真情”,走基层用脚来“走”,用心在“写”,又苦又累避免不了,但新闻植根于基层,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一旦脱离基层,新闻报道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况且,基层才是新闻的“富矿”,有着大量的鲜活的新闻可以挖掘和报道,只有下到基层一线,才能报道出别人没有报道过的精彩新闻,因此,有责任感的记者都应走出办公室、走出高楼大厦,带着一腔真情,投入火热的生活,服务于受众,服务于社会。“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丹东广播电视台的青年记者们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在寒冷的冬夜采访街头辛勤的劳动者,为困难群众解决难心事,让患病儿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得到救助……青年记者们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报道经验,并从报道中砥砺了品行,升华了思想。

二、带着真诚走基层

走基层是需要付出情感的,这个情感首先就是真诚。采访中,不仅是基层的人和事在感动记者,记者也要用自己的真诚感动采访对象,赢得采访对象的尊重和认同。记者本人曾报道过丹东市“小巷总理”申传兴的事迹,这位八旬老人一直在小区楼长这一“无品、无权、无钱”的岗位上为周围居民群众办好事。记者打电话和老人联系采访事宜时,老人希望记者第一次登门先别带摄像机,只是了解情况。记者尊重老人的意见来到老人家,并和老人约好具体拍摄时间,可等到正式拍摄那天,记者带着摄像机一走进小区,正赶上老人接到了一个临时通知急匆匆向外走。记者没有勉强老人,而是爽快地答应改天再来。等到记者第三次前往老人家时,天突然下起大雪,当记者顶着大雪,背着DV摄像机,推着自行车如约而至时,老人非常感动,积极配合记者完成了拍摄报道。从此,老人和记者成为了好朋友。其实,反思一下,我们的采访也会给采访对象带来一定的压力,有时也会影响采访对象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作为记者在走基层中更应该充满诚意,要认识到走基层的过程不应仅仅是索取新闻内容或是向采访对象硬性地了解相关情况,更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情感的沟通和交流,让基层群众发自内心地愿意配合记者完成采访。

三、带着坚定走基层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告诫年轻的记者:“下基层”的“下法”与作风、文风紧密相连,如果不真正深入基层,就只会说些“应该指出”、“众所周知”、“毋庸讳言”、“必须强调”等苍白无力的套话……这也告诉我们,记者不是说到基层去了,就算是走基层,还要“俯下身”、“弯下腰”,在思想上贴近基层、尊重群众,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这样才能体察到群众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才能以敏锐的眼光升华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积淀丰富报道内涵,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记者本人曾采访拍摄过丹东市特等劳动模范、挑粪工人徐恩宝,见面时徐师傅正在挑粪,记者主动伸出手和徐师傅握手。当徐师傅局促地表示“手埋汰”,记者则说“正好接接地气”。在徐师傅挑粪过程中,尽管粪水四溅、气味难闻,但记者一直近距离拍摄,没有丝毫嫌弃的意思。看到记者的从容,徐师傅和工友们也都放松下来,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大家在挑粪的过程中有说有笑,而记者则抓取了更多的、鲜活的新闻素材。因此,走基层重在信念坚定,不能是形式化地单纯为了“走”而“走”,要带着一颗坚定的心,把走基层当成磨炼自己的一种方式,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这样才能让走基层变得有声有色,走基层的路才会越走越平坦。同时,走基层的坚定性还体现在持之以恒,要努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走基层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真正出实效、有收获。

四、带着创新走基层

新闻作品讲求社会影响力,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如果离开基层、离开群众,只是跑机关、泡会议、编材料,这样的作品很难达到传播的效果。因此,“走基层”要带着创新的理念,通过创新来“转作风”、“改文风”,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和水平,使新闻作品赢得群众的喜爱、信任和支持。“文章因深入而生动,话语因真切而感人”,这方面,央视新闻的《走基层 蹲点日记》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这类走基层新闻作品本身充满人文关怀,更加关注人、关注人物命运、关注小人物生活轨迹的改变,让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成为新闻故事的主人公;更擅长于用故事说话,使报道立体、丰满、娓娓道来,让人耳目一新;同期声采访也一改呆板的模式,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力求呈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又比如,过去我们的典型报道一般都讲求实效性,要求迅速及时,但蹲点日记改变了这一思维方式,央视记者在基层蹲点完成一个报道的时间跨度很大,有的甚至是几个月;报道手法上更倾向于电视记录片的创作形式,用大量的纪实性的素材来增强现场感,还将跟踪报道、连续报道等多种手段综合使用,产生了很强的新闻震撼力和社会影响力。这些技巧和方法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从而在走基层中不断改进创新,努力出新出彩,使新闻作品“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

“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让我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工作的正确方向,大力弘扬“走转改”精神,在践与行中近距离感受一线的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发挥好新闻舆论的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丹东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基层减负年”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基层减负并非无度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