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人配称“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2015-01-12

时代人物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施密特李光耀时任

11月10日,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去世,新华社当天发布电稿称其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可不是随便叫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这个名誉呢?

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是继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后,又一位见过中国五代领导人的外国政要离世。有研究者认为,历史造就了像基辛格、施密特这样一批中国的“老朋友”。虽然随着岁月流逝,一些“老朋友”会离开我们,但随着中国发展,我们也在各国不断结交新的“老朋友”。中国的发展非常需要这些“老朋友”支持。但是,“老朋友”可不是随便叫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什么样的人才配得上这个名誉呢?

施密特曾在多个场合为中国“正名”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近年来成了一个被频频提及的词,但就施密特而言,他确实担得起这个称号。这不仅是因为1971年时任国防部长的施密特就曾敦促总理勃兰特与中国建交,也不仅是因为1975年施密特成为访问中国的首位联邦德国总理,还在于在西方主要国家领导人中,施密特最早对中国崛起有了系统性的预测,并对其影响做出了准确评估。

施密特是唯一一位与毛泽东见过面的德国总理,在其著作《理解中国》中,对于中国领导人、两岸关系和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等方面,施密特有着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真知灼见。

“我对中国的关注是一贯的。我是中国的朋友,”施密特2004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早在60年代我就意识到,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个强国。”

在这一点上,他和另一位被公认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有着相同之处,两人在分析中国发展时都主张“不应该从中国领导者个人角度去观察中国的变化,因为中国关键的决策都是在领导集体协商一致基础上作出的,所以不管发生什么新变化都将是渐进的”。

从1975年施密特首次访华到2005年施罗德卸任,三任德国总理在30年间与中国建立了积极的互信关系。而在2008年默克尔宣称拒绝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施密特不顾近九十岁的高龄,在柏林德国外交政策协会作了一场精彩的题为《崛起中的世界大国:中国》的长篇报告。他呼吁西方必须尊重中国这个世界尚存的最古老的文化,放弃说教的态度,并对默克尔的举动斥之为“不负责任的对华政策”。

和另两位德国前总理一道,施密特近年来不断接受电视采访、作报告为中国“正名”,不惜为此受到德国部分习惯于“妖魔化中国”的本地媒体的批评。

去年年底,《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施密特撰写文章,这位耄耋之年的德国前领导人称赞习近平治国理政两年来取得的成绩。在这篇题为《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文章中,施密特批评西方国家“放不下身段”,缺乏对中国的了解。“西方国家常常按捺不住冲动,在中国和中国领导人面前扮演教师爷的角色,这种好为人师往往源自傲慢因而碰壁。”施密特说。

他还比较了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执政思路,并站在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治理和谐共存的高度,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给予了肯定。

施密特去世当天,新华社发布的电稿称其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向德国总统高克和总理默克尔分别致唁电。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个人的名义,对施密特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施密特的親属表示诚挚的慰问。习近平在唁电中表示,施密特先生为德国国家建设和欧洲一体化进程作出了不懈努力,赢得了世人尊重。40年前,施密特先生同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共同开启了中德友好合作的大门,为中德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习近平强调,中国和中国人民珍视中德友谊,愿同德国和德国人民一道,共同开创中德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老朋友”当中日本人最多

今年3月23日凌晨3时18分,新加坡前总理,被称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因病逝世,享年91岁。各国都以较高规格悼念这名具有传奇色彩、驰骋国际政坛的政治强人。

李光耀逝世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第一时间发表谈话,称他为中新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方对李光耀先生辞世表示沉痛哀悼。随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分别向新方发唁电致哀。习近平在唁电中称,李光耀先生不仅是新加坡共和国的缔造者,也是广受国际社会尊重的战略家和政治家。李光耀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中新关系的奠基人、开拓者、推动者。

中央政治局4名常委均第一时间发唁电,其规格之高罕见。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还在唁电中用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评价李光耀。

此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国领导人将应邀出席李光耀先生的葬礼和吊唁活动。

不单是中国,李光耀也获得了诸多东西方大国领导人的极高评价。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一时间表示,“他是历史上真正的伟人,会以现代新加坡之父以及亚洲最伟大的战略家的名义被后代铭记”。

印度总理莫迪则在社交网站上表示,李光耀是“具有远见的政治家,是领导人中的雄狮,李光耀的一生给了我们所有人宝贵的经验,他的离去令人哀伤”。

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李光耀让他的国家成为当代世界最大的成功之一。今天的新加坡作为一个繁荣、安全、成功的国家,是他数十年来卓越工作的最好纪念”。

分析称,中国国家主席在唁电中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称呼,中国领导人亲自出席葬礼,是一种高规格的礼遇。上一次获得类似待遇的是2012年去世的柬埔寨太皇西哈努克,再上一次则要追溯到1980年去世的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

外交部资深礼宾官、现中国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事张国斌解释说,由于李光耀与中国五代领导人结下友谊,以及他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给予的帮助,得到如此高规格对待理所应当。

根据公开报道,2013年12月去世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以及2010年去世的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被冠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称谓。

据《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书作者方可成统计,在过去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有601名外国人士被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些人来自五大洲的123个国家,可谓遍布全球。而这些“老朋友”当中,日本人最多,有111人,排名第二的则是美国,有55人。

改革开放以前,“老朋友”多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外国友人,以及最先承认新中国合法地位的外国政要。19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友好人士也相继加入了“老朋友”的名单。比如,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都因为他们在恢复对华邦交进程中的突出贡献而成为“老朋友”。

这些能够获取“老朋友”称号的外国政要,中国的赴外致哀代表则一般在副总理级别。如2004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葬礼;2009年,时任国务委员的唐家璇出席韩国前总统金大中葬礼;同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加蓬总统邦戈葬礼;2012年9月,时任副总理回良玉参加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葬礼等。

中国还有“亲密朋友”“伟大朋友”

除了“老朋友”以外,还有一些微妙的措辞变化体现出一些对中国具有更特殊地位的外国领导人。

例如,2011年12月去世的朝鲜前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中国政府在唁电中将其称为“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对其逝世“深感悲痛,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同样被称为“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的还有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叶利钦担任俄罗斯总统期间,中俄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现在热络的中俄关系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和领导人会根据该国的国家地位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综合考量,决定唁电中的评价。

实际上,似乎还有一种称谓比“親密朋友”规格更高,即“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能获取这一称号的外国友人不仅在本国享有崇高的威望,在发展对华关系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长期以坚定支持中国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同时基本上与中国历届的国家领导人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近几年来,仅有两人获此殊荣——分别是2013年3月去世的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以及2012年10月去世的柬埔寨太皇西哈努克。

身前曾6次访华的查韦斯具有浓厚的“中国情结”,与中国人民结成了深厚友谊。其逝世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分别就查韦斯逝世致唁电哀悼。胡锦涛和习近平均在唁电中称查韦斯为“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前往委内瑞拉驻华使馆敬献花圈。

柬埔寨太皇西哈努克与中国结下了半个世纪的情缘,与中国三代领导人都拥有深厚的友谊。在他去世之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以及江泽民均向柬方致唁电哀悼。胡锦涛在唁电中说,西哈努克太皇陛下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长期致力于中柬友好,同中国几代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为中柬关系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中柬友好的史册。

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贾庆林亲自赴柬埔寨出席西哈努克的葬礼。这也是中国最高级别赴外致哀外交行为之一。上一次“正国级”领导人亲自出席还要追溯到1980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出席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葬礼。当然,规格最高的是“中国人民最亲密的朋友和伟大的导师”斯大林。斯大林逝世时,周恩来总理亲赴莫斯科出席葬礼,毛泽东亲自前往前苏联驻华使馆吊唁,并亲笔撰文《最伟大的友谊》表达悼念。考虑到当时具体政治环境,这一级别的吊唁应该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了。

猜你喜欢

施密特李光耀时任
1949 开国大典阅兵
带着GPS去流浪
新加坡呼吁正确纪念李光耀
时任:定格美丽青春
李光耀生病住院
带着gps去流浪
巴基斯坦警方 要抓穆沙拉夫
李光耀:新加坡资政访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