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与航空

2015-01-10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5年1期
关键词:方向舵空客小行星

航天与航空

TA600飞机中机身下部顺利总装下架

2014年12月8日,TA600飞机中机身下部在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分公司顺利总装下架,标志着TA600飞机中机身进入整体装配阶段。

TA600飞机中机身下部是中机身的重要组成部件,水密性能要求高,零件协调复杂,装配难度大。西安飞机分公司国际航空部件厂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自11月6日TA600飞机中机身下部总装开铆后,采取2班不间断生产,运用SQCDP(安全、质量、成本、交付、人员)等科学管理方法,克服了操作空间狭小、零件夹层厚、装配制孔精度高等困难,严格按照装配指令指导装配流程,提高了装配效率,有效降低了研制过程中因错误定位、安装、制孔导致的质量问题,完成了TA600飞机中机身下部总装的节点任务,为实现中机身总装下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航 空)

中航飞机西飞研发中心航电系统集成调试产品交付

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分公司研发中心首个大系统集成类产品——航电系统集成调试交付。

按照整体规划,该研发中心承担了中航飞机所有航空整机型号项目和产品研制的发展规划研究、预先研究、型号立项论证、型号工程研制、大系统集成、技术服务保障等工作。为规范和加强大系统集成业务,2014年上半年,该研发中心组建了系统集成中心,负责飞机大

系统集成、集成类航空产品的批量生产和交付,以及全生命周期技术服务保障等业务,并负责建立和完善航空产品研制、生产及售后服务体系。系统集成中心成立后,相关人员从质量体系文件入手,结合该研发中心20份程序文件和80余份产品集成作业文件,优化流程,已完成产品从研制、生产、交付到售后服务保障全过程的主流程梳理,并初步确定了各子流程。 (W.HK)

我国研发的小行星采样装置通过验收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过联合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了小行星采样一体化装置,并通过了专家验收。

该装置全称为“小行星采样转移与气体生成等多功能一体化装置”,是执行未来小行星深空探测任务的科学仪器之一——有机组分分析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在小行星表面实现钻取采样、转移密封、加热生成气体等功能,并将生成的可能含有有机组分的气体输送至后端分析仪器进行分析检测。

验收专家一致认为,该装置原理样机可完成小行星次表层土壤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分配和贮存,以及样品分析的预处理等任务,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其研制成功为有机组分分析仪的后端分析仪器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W.YB)

我国完成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关键部件研制与交付

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完成关键部件研制与交付,有望先于欧美等国家或地区在2016年左右发射,其在轨设计寿命为2年。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确定的5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旨在建立卫星与地面间远距离量子科学实验平台,并完成多项大尺度量子科学实验。我国将基于该卫星开展卫星与地面之间绝对安全的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通过高精度的捕获与跟瞄系统,建立超远距离量子信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演示。这将是国际首次星地间量子通信实验。

据悉,除研制1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外,我国还将研制生产1枚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将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至预定轨道;建设4个量子通信地面站和4个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站,以形成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实验系统,为确保我国网络通信安全及国家安全作出贡献。 (新 华)

哈尔滨复合材料中心交付首件A350XWB方向舵

哈尔滨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举行首件空客A350XWB方向舵交付仪式。

2007年11月,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签署合作协议,正式确认空客最新研发机型A350XWB宽体飞机机体结构的5%工作份额在我国完成。哈尔滨复合材料中心承担了空客A350XWB宽体飞机在华5%工作份额中的大部分工作,包括升降舵、方向舵、机身19段勤务舱门和机腹整流罩等的制造工作。其中,方向舵主要以复合材料为原料,是空客A350XWB宽体飞机垂直尾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尔滨复合材料中心生产的空客A350XWB方向舵将交付位于德国的空客施塔德工厂,并集成到位于飞机尾部的垂直安定面,然后交付位于法国图卢兹的空客A350XWB总装线。

空客A350XWB方向舵工作包首先在位于西班牙的Aernnova公司进行工业化,并于2014年开始在我国进行生产。哈尔滨复合材料中心负责空客A350XWB方向舵部件的

生产,以及完整方向舵的组装。目前,空客A350XWB方向舵同时在Aernnova公司和哈尔滨复合材料中心生产,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之后,哈尔滨复合材料中心中心将成为空客A350XWB方向舵的独家供应商。 (航 空)

我国应用关键事件矩阵分析法保障大火箭更可靠

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在新技术应用、运载能力提升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跨越。与此同时,其研制难度也显著增加。与在役火箭相比,大型运载火箭具有时序动作多、电磁阀数量多、核心时序涉及环节多、系统间接口复杂等特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初样研制过程中,成功总结出1套适用于设计质量分析的“关键事件矩阵分析法”。该方法如同为火箭绘制了一张特殊的“神经网络”,测试和发射是“主线”,系统间接口是“主神经的分支”,单机设备是“神经元”,通过系统研究其间传递的“信息流”,可实现时段、事件、时序、动作等4个层面的多维矩阵交叉分析,提高了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的质量管控能力。

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现已应用此方法完成了火箭飞行全过程的关键事件矩阵分析,暴露并解决了“发动机试车时序与总体设计的点火时序不一致”等问题,实现了飞行关键事件在功能实现、设计裕度和可靠性措施等方面的闭环验证,为大火箭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据悉,该方法还将推广应用于其它型号研制工作中。 (刘 秉)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成功获取首批影像图

2014年12月9日,我国国家航天局对外公布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成功获取的首批影像图。该批影像图图像清晰、色彩丰富、质量优良,达到了设计要求。这是04星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于2014年12月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04星共搭载4台相机,其中2台由我国研制,分别为5m/10m空间分辨率的全色多光谱相机、40m/80m空间分辨率的红外多光谱扫描仪;另外2台由巴西研制,分别为20m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相机、67m空间分辨率的宽视场成像仪。12月9日,04星5m/10m全色多光谱相机、20m多光谱相机、红外多光谱相机首次开机成像,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中心密云接收站和喀什接收站顺利完成数据接收。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完成标准产品生产,形成了首批影像图。

据了解,中巴后续将继续开展04A星的合作,预计于2017年前后发射。中巴将以04星数据合作为基础,开展遥感卫星图像处理、质量评估和交叉定标,积极推动双方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分发、接收、处理,以及在防灾减灾、国土资源领域的卫星应用等方面的合作。 (吴月辉)

日本H2A火箭搭载“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发射升空

北京时间2014年12月3日12时22分,日本H2A火箭搭载“隼鸟”2号小行星探测器,从日本鹿儿岛县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随后,“隼鸟”2号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隼鸟”2号是世界首个从小行星回收样本的“隼鸟”号探测器的后续探测器,其探测目标为距离地球约3亿千米的小行星“1999JU3”。其与“隼鸟”号相比,进行了多项改进,动力源“离子发动机”推动力增强了25%,通信量也有所提升。另外,其还配备了一种冲击装置,在采样时可投掷金属块制造出人工凹陷,以采集小行星表层以下的新鲜物质。

“隼鸟”2号预计于2018年抵达目标小行星,在结束采样和调查后于2020年底返回地球。 (夏毅敏)

我国掌握卫星在轨加注关键技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完成了卫星在轨加注地面演示系统试验平台的搭建,成功进行了在轨加注接口对接、循环泵式流体传输、残液吹除、在轨加注接口分离等全过程地面演示试验。该演示试验是国内首个基于循环泵的卫星在轨加注全过程演示验证试验,标志着该研究所已初步掌握了卫星在轨加注关键技术。

该研究所突破了微重力环境下流体传输过程管理、在轨加注过程监控、在轨加注过程故障预案和自主控制等关键技术,完成了在轨加注用板式贮箱、高精度超声波流量计、循环加注泵、在轨加注接口装置等关键产品研制工作,初步掌握了卫星在轨加注的全部核心技术。

未来,该研究所将开展利用空间机械臂完成双星在轨加注的气浮台验证试验,推进我国卫星在轨加注技术的工程应用。 (国资委)

曙光5-A-01无人机适合人口密集城市应用

青岛宏百川金属精密制品有限公司制造的曙光5-A-01伞降旋翼无人直升机亮相第十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该无人机采用独特设计的“降落伞应急故障安全系统”,遇到突发事件时可实现无人机伞降,以防止机体掉落时伤人砸物,非常适合在人口密集城市中应用。

该无人机机身高0.99m,总长2.62m,飞行高度可达7000m,空机重量38kg,最大起飞重量80kg,配备2台喷气涡轮轴发动机,续航时间达1.5h。其3个摄像头呈“上二下一”分布,用于高空侦查摄录。据悉,该无人机具有荷载重量大、抗风能力强、续航时间长、不受高海拔地势影响、配备应急故障安全伞降系统等优越性能,填补了国内乃至国际旋翼无人直升机相关领域的空白。 (科 报)

探月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目标全部实现

2014年12月2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实现了全部飞行目标,全面突破和掌握了高速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

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于2014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返回器于11月1日安全、精准地着陆在预定着陆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飞行试验主要获取了安全数据记录器(黑匣子)存储的数据、返回器防热层测量数据,以及地面测控站对返回器直接测量和接收的数据等3方面的数据。

据悉,此次试验创下了多个“第一”:火箭的精准入轨使试验器顺利完成了首次84万千米地月往返;首次采用“半弹道跳跃式再入”方式返回地球;首次突破了高速再入情况下的防热技术;采用了首个国产宇航级环路热管来调节冷暖;采用了我国航天史上首个采用多种材料设计的飞行器;运载火箭首次实现了我国现役运载火箭测量技术的升级换代;试验器服务舱首次开展了拓展试验。 (吴月辉)

猜你喜欢

方向舵空客小行星
NASA宣布成功撞击小行星
我国发现2022年首颗近地小行星
垂尾方向舵悬挂点螺栓断裂分析及改进
空客公布3月订单和交付情况
民用飞机方向舵抗鸟撞分析研究
民用飞机控制律对偏航机动载荷影响分析
空客在新加坡开设新园区
业界走向灵便之际,空客停产其惊人“巨无霸”A380
弹性前掠翼开裂式方向舵操纵特性分析
小行星:往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