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看不尽的姹紫嫣红

2015-01-10程奥冰

旅游 2015年11期
关键词:土族羌族白族

文·图/程奥冰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看不尽的姹紫嫣红

文·图/程奥冰

“一日纵览江山万里,56个民族尽在其中。”这是对中华民族博物院的概括介绍,说明中国56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及文化渊源可以在这里一览无余。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位于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南侧。它是我国唯一一座以露天形式复原、收藏和陈列中国56个民族文化、文物、社会生活的大型人类学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民族分类最全的民族文化保护、展示和交流的基地。民族博物院分为南北两区。入口在北区,出口在南区。在南北两区之间有一座民族大桥,象征着各民族之间的紧密相联。院内景色怡人,不仅有各种类型的花草树木,还有亭台楼榭、小桥流水等别样景观,十分雅致。

云朵中的民族

进入博物院来到北区,你会被坐落在山坡上一处独特的建筑物所吸引。它全部由石头构成,显得非常另类。那就是羌族博物馆。

在羌族博物馆外,我们能看到有座石头垒砌的高楼,后来才知道那是著名的碉楼。在羌语里称碉楼为“邛笼”。南派三叔曾在《盗墓笔记7 邛笼石影 》中对碉楼有详细的描写。碉楼不是瞭望塔,而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多建于村寨住房旁。早在2000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冉駹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羌族对碉楼的修葺非常严格:高度要求二十到三十米,形状要呈或四角、或六角、或八角形。

漫步台阶,拾级而上,耳边传来一阵阵沉闷的笛声。与一般的笛声不同,这笛声黯然中透露出一丝丝悲凉。走近一看,原来是位羌族男性同胞在吹奏羌笛。

说到羌笛,首先想到的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原来这首诗中的羌笛就是这个少数名族独有的乐器。从古至今,描写羌笛的诗句数不胜数,很难想象它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见这个民族的古老和文化的特殊。如今,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地。那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而羌寨一般建在半高山上,晴朗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白云,映衬着一座座高高的碉楼,如诗如画般清亮恬静,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可以想象,凄美的羌笛声在蓝天白云下悠悠地飘荡,会给人带来多少无尽无边的遐想,那该是一种怎样的忧郁啊……

那位羌笛手投入在忘情的吹奏中。他身着羌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服装,十分耀眼。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后来得知,长衫外的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羌族男子的服饰要长衫过膝,梳辫包帕,用麻或羊毛织成的布料做腰带和绑腿,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挂刀。而羌族女子的服饰要求衫长及踝,领部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绣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要绣花纹图案,脚穿云云鞋,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

在悠悠的羌笛声中端详着面前这座由石片砌成的方形三层平顶房的羌族博物馆,不觉心生好奇。听羌族解说员介绍,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石板上密覆树杈、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足有半米厚;有洞槽引水,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的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息的场地。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街坊邻里间往来。而事实上,羌族民居都是立于陡坡的纯木结构的吊脚楼,被竹林、杉树簇拥着,四周种植农作物。有顺山坡吊脚的,有在房山头架偏厦的,一楼一形,可随时拆迁另建。主房一头建在实地上,一头以石块砌筑吊脚,与土家族的转角吊脚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住房不需挖掘大量土方,不破坏山体。为了保护生态,住上一二十年便会搬迁到另一块山地,重新开垦耕地,原来的耕地栽树后就自然恢复了。吊脚楼底层养猪、牛,存放烧柴和干草;中间为居室,设火塘间;居室棚顶和屋面形成的三角空间储藏粮食和不常用的物品,通风防潮……

1傣族角楼。2白色佛塔.3满族博物馆。4哈尼族景区。5北京中华民族园大门。6羌族碉楼。7羌族博物馆 。

站在吊脚楼的廊道上,低头看流水潺潺,举目望流云朵朵,仿佛真的来到了白云中的羌寨,来到了四川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土族和蒙族是亲戚

土族博物馆紧挨羌族博物馆,远看好似一座农家院,门匾上写着“土家庄院”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格外醒目。走出羌族博物馆,随着饶有兴致的游客便来到了坡下的土族博物馆。

土族,人口较少,地理位置偏僻,大多数的土族人都生活在青海互助地区。“土族”这一族名源于部分土族人自称的“土人”。“土人”在汉语中具有“土著”的意思,与其祖先吐谷浑之“吐”似乎有直接关联。因为吐谷浑在唐朝中期以后称“吐浑”,而“浑”在蒙古语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到了元朝蒙古人统治时,汉文史籍中就出现了“土人”的记载。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听起来很像蒙古语。

不仅如此,土族与蒙古族有着更为密切的血缘关系。在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的说法。当年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互助县一带,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因而,过去土族人曾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供奉祭拜。

土族博物馆方位靠山向阳,为土木结构。房屋多为平顶,院子当中有一圆槽,圆槽中间高竖嘛呢旗杆,旗杆顶端有木刻吉祥物,杆上悬挂印有六字真言或平安经的蓝白布经幡,以避邪除灾,保佑全家四季平安。

可能是土族人信仰藏传佛教的缘故吧,进入院子里,还以为来到了藏族博物馆。他们的民族服饰五彩缤纷,几乎囊括了所有的颜色。土族服饰比较独特。男女的上衣都配有绣花高领。男子在高领白短褂外套深色长袍,腰系绿花带,头戴毡帽。女子则身着五彩花袖衫。花袖衫一般为小领斜襟,两袖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拼成,衣袍腰间还配有一条彩带,带子两头有刺绣的花鸟鱼虫云纹图案。

土族人很热情。他们对每位来到土族博物馆的游客都扫榻相迎,并热情地讲解他们民族引以为豪的光荣历史。

高山上的族群

走出土族博物馆,穿过“风雨桥”的木拱廊桥来到湖岸对面,可以看到两尊类似于印第安人建筑风格的雕像。雕像下方刻着“台湾景区”四个鎏金大字。

几乎所有的民族博物馆都修建在半山坡上,但是台湾景区相对于其它景区则要高一点。可能是因为高山族生活的海拔比较高的缘故,一上到坡顶便是一片开阔的平地,极目远眺,可以俯瞰到景区内几乎所有的景物。

高山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它是生活在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一个统称。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和高山族景区的负责人交流时才觉得他们的语言其实根本听不懂。高山族起源的传说有很多,但比较可靠的一种说法是指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后代。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仍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在台湾景区内,不经意间发现这里的工作人员都纹着身。通过解说员才了解到,高山族的男女都纹身。根据各支系具体情况不同,有的男纹女不纹,有的女纹男不纹。有的以纹身为美饰,有的以纹身为勇武的象征。受原始宗教的影响,他们认为纹身可以得到祖先灵魂的保佑,去灾免祸。除纹身外,还有纹面的。无论以什么方式纹饰身体,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美观、勇武、联姻、记功、尊贵。

来到高山族博物馆,放眼望去是一座座以木头为主、房顶上铺着厚厚茅草的房屋。有的像傣族竹楼,需要爬楼梯才能上到屋子里。原来,这与当地多蚊虫有着一定的关系。高山族的传统住屋一般用竹子做围墙,用木棍做立柱与横梁。在博物馆内能够发现他们的房子很密集,一个挨着一个,这与他们群居的习性有关。高山族人一般一个宗支同住一处。每个村庄都建有未婚男子的集体宿舍——公廨。未婚男子在公廨接受生活、生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婚后才可离开。公廨建在村寨中央,公廨前都建有广场,那是村里人的活动中心……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听着解说员的介绍,耳边好似传来歌颂高山族男女爱情的动听乐声,眼前浮现出他们追逐嬉戏的欢乐场景!

1土族大院。2 土族博物馆外景。3土族博物馆内景。4高山族博物馆。5高山族图腾柱。6 藏族大昭寺。7藏族佛塔。

雪域高原的朝圣者

从高山族博物馆下来,直走几十米就来到了藏族博物馆。藏族博物馆位于北区的西南角,是北区通往南区的必经之地。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

进入藏族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引人注目的大昭寺。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西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莫过于这样的寺庙与佛塔。如果说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那么大昭寺就是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地。大昭寺外挂满了五彩经幡。经幡有长有短,图案也各不相同。最长的经幡有3米多,半米宽,上面印有佛经和鸟兽图案,颜色或红或白,侧挂在广场和大昭寺前的经幡杆上。在西藏,每年都会有很多朝圣者,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敬香参拜。

作为西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大昭寺在藏族同胞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虽说是按照1:1的结构修建的仿品,但还是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观瞻、拍照留影。

来到藏族博物馆,工作人员会为游客献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藏族同胞特别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贵重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博物馆的展厅内展示着藏民五彩斑斓的服装。细心观察一下可以发现,男装一般都雄健豪放,女装一般都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作为佩饰,形成了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藏服的基本特征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长”。长袖、长裙、长靴,但又非常具有美感。这样的设计是因为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气温上升时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所以,脱掉一只袖子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标志。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有银、金、珍珠、玛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广泛运用于头饰、发饰、耳环、项链、腰饰和戒指。佩饰以腰部的佩挂最有特色,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据介绍,这些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造型美观,且多为自然形状的饰品,可以说是藏族服饰中的点睛之笔。藏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服饰、饮食、居室、婚丧、节日娱乐等等都演绎出丰厚的历史文化变迁与不断升华的过程。

昆明之属,白色之都

参观完藏族博物馆,穿过民族大桥的走廊,眼前是一片白色的世界。白色墙壁、白色地面、白色服饰……原来,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白族博物馆。

白族博物馆是南区最高的一处平台。从平台放眼望去,可以看到白族最著名的建筑——大理三塔(崇圣寺三塔)。塔的颜色沿用的是白族人最喜爱的白色。三座宝塔在洱海湖边巍然耸立、直插云霄,显得庄严肃穆、高贵典雅。白色的塔身与蓝色的湖面交相辉映,让人赏心悦目。

据文献记载,白族先民是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以及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族群融合形成的民族。

白族人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汉语意为“白人”。白族人确实很白。女子(白尼)肤白貌美,容颜姣好;男子(白子)阳光帅气,英气逼人。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里的大理段氏就是白族人。从书中描写段誉形象的部分不难看出,白族人不仅长得白皙娇艳,而且秀气俊朗。曾经的大理国是中国宋代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在今云南一带建立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是白族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白族博物馆的负责人是位30出头、热情开朗的白族美貌女子。她主动担当解说员的角色,耐心为我们介绍民俗文化,尤其是对白族的服饰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从到处是白色的建筑就可以看出白族人十分喜爱白色。服饰款式各地虽略有不同,但都推崇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其中女子的服饰最具代表性。

负责人一边讲解,一边让我们看她身上的衣服。她用花布缠头,穿着白上衣,红坎肩,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原来,已婚者还要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看着她垂辫于脑后,才知道原来还没婚配呢。事后,有的男游客向负责人要了联系方式,当然这是后话了。

56个名族,56枝花

在中华民族博物院,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 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各具风采的各民族博物馆星罗棋布,它们仿佛默默诉说着各自民族悠久而又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

56个民族犹如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点缀在祖国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而中华民族博物院却好似一位花匠老人,将各地争奇斗艳的花束采撷移栽过来。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还可以体味到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更可以赏析各民族的建筑景致……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大花园!

1白族民居。2大理三塔。3 白族明清一条街。4 畲族博物馆。5 中华民族园外。6佤族博物馆。7吊桥。8回族窑洞。9景区一角。10侗族八角楼。

TIPS

北三环安华桥往北,走北辰路至民族园路左转 200米;北四环安慧桥往南走安定路穿奥体中心至民族园路可到。

乘环2号线地铁在安定门换乘407、113路。乘10号线在北土城站、8号线在奥体中心站下车。

公共汽车:乘113、607路直达;乘345、55、315、344(快)、695、670、919、689、909或618路,在祁家豁子站下车向东;乘407在中华民族园下车向西;乘21、380、409路,在北土城西路东口下车向北;乘386、658、740、939、944(支),在北辰桥西站下车向南。

:90元/人。

010-62063618

最佳旅游时间:4月-11月

旺季:8:30-17:30(3月15日-11月15日)淡季:8:30-17:00(11月16日-3月14日)

猜你喜欢

土族羌族白族
关于土族聚居地区汉、土双语教育实施概况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吃土族
花样云南(二)
神秘的土族人
白族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
西部大开发与土族文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