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市牦牛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2015-01-08王琴韦韩永涛何小虎

畜牧兽医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牦牛草地加工

王琴韦,韩永涛,何小虎

(1.合作市卡加曼乡畜牧兽医站,甘肃 合作747000;2.甘肃省合作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3.甘肃省合作市佐盖曼玛乡畜牧兽医站)

1 合作市基本情况

合作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以牧业为主的新建高原城市,地处青藏高原的边缘,是甘肃省十个纯牧业县(市)之一,草地畜牧业是农牧村的主导产业。土地总面积271 535.7hm2,其中耕地面积9 644.8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6%。草原面积225 686.12 hm2,主要以亚高山草甸草场和灌丛草甸为优势类型。天然草场每公顷鲜草产量为3 120kg,境内以养殖牦牛、犏雌牛和藏系绵羊为主。2013年实现生产总产值242 581万元,农业增加值17 851 万元。粮食产量1.08万t,油料产量0.25万t。各类牲畜存栏29.4万头(只),总增9.79万头(只),总增率为33.3%、出栏12.50万头(只),出栏率42.5%、商品数12.23万头(只),商品率为41.6%,肉类产量4 400t,鲜奶产量6 850t,人均纯收入4 372元。

2 牦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超载过牧,草畜矛盾突出

根据2013年合作市草原站调查,合作市天然牧场超载达117%以上。由于长期简单追求数量扩张,对生态环境形成了严重威胁,随着载畜量的不断增加,草场逐年退化,牛羊综合产出率逐年下降。

2.2 靠天养畜,生产方式粗放

牦牛养殖处于原始放牧、靠天养畜、一季出栏的状态,极度粗放的经营管理使牦牛始终处于“夏饱、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之中;饲草种植加工体系、补饲育肥体系、繁育体系以及防疫、追溯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产业素质提升,影响了农牧民收入增加。

2.3 加工滞后,产业化程度低

市内现有肉、乳、毛等畜产品加工企业7 家,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初级原料性产品,精深加工的高端产品数量极少。特别是由于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牦牛产业各环节断裂,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和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

2.4 品牌缺失,营销网络不健全

绝大部分企业缺乏市场网络建设意识,长期忽视国内外发达地区终端市场开发,使优质的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优势,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

3 发展牦牛产业的必要性

3.1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需要

甘南草原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不合理利用的共同作用下,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日益减弱,给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实施牦牛全产业链开发,减畜增效,保持草畜平衡,可有效恢复草原植被,实现牧区生态、生产、生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转变牧区发展方式的需要

通过着力打造牦牛产品品牌,培育壮大牦牛产业,提升产业效益,以最安全的生态效益创造最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是合作市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3.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合作市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牧民的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通过牦牛产业发展,用新思路、新方式、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发展机制,培育新型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对实现牧区草绿天蓝、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稳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发展牦牛产业的有利条件

4.1 资源优势明显

甘南牦牛生活在海拔3 000 m 以上纯净、自然的天然牧场,远离工业和城市,没有任何化学药品和生活垃圾的污染,纯天然放牧,饮雪水矿泉,吃天然牧草,造就了极其珍贵、真正绿色、高营养的肉、乳产品。牦牛肉、牦牛乳似于半野味,具有干物质含量高,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等特性,是极富营养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具有开发功能食品、有机食品的先天优势,具备走向高端市场、多元市场的优越条件。

表1 甘南牦牛肉与本地黄牛肉营养成分对比表

表2 甘南牦牛乳与本地黑白花牛乳营养成分对比表

4.2 发展基础良好

合作市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养牛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从区位优势来看,合作市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国道213线横贯境内,是中原地区和安多地区连接的纽带,是内地通往西藏的桥梁,历史上是藏汉交流、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商贸集散地,畜产品流通、销售和加工条件得天独厚。从资源优势来看,全市拥有天然草场面积225 919.57hm2,天然草场牧草资源丰富,草场类型以亚高山草甸草场、灌丛草甸草场和沼泽草甸草场为主,平均风干重为10 543kg∕hm2,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27.06万个羊单位。

4.3 政策机遇难得

当前,合作市正处在国家和省上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一轮扶贫攻坚最好的历史机遇期,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加大支持西部地区、支持藏区发展、新一轮扶贫攻坚、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产业开发中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项目、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两江一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牦牛藏羊政策性保险项目、“365”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双联”惠农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推进牦牛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5 牦牛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议

5.1 建设兰州新区甘南生产加工物流园区

把兰州新区合作市高原特色生态产业园区作为牦牛产业走向国内外市场的桥头堡和核心带动极,建设甘南特色农产品加工等轻工业产业园,在中川机场北物流产业园建设甘南物流园,建设集加工、仓储、物流、研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端产业园,并采取“好莱坞”模式,鼓励产业链各类企业入园开展加工销售,带动甘南州牦牛产业链条加快形成。

5.2 建设合作牦牛(犏雌牛)产品初级加工区域

以肉制品、乳制品及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优化布局,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加工业,扩大牦牛产品加工规模,积极开发围绕牦牛产业的藏族文化产品。到2015年,建成万头以上牦牛屠宰及初级加工厂、生化制品初级原料加工产业园、牦牛绒加工厂、牦牛乳品加工基地,实现市内加工业优化布局和产品升级换代。

5.3 完善牦牛(犏雌牛)繁育体系

积极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以压缩马、发展牦牛为重点,调整畜种结构;以提高能繁母畜比重为重点,调整畜群结构;大力实施牦牛良种工程,加大对种公畜的优选劣汰力度。积极转变牦牛养殖方式,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牧场等多种发展模式,推行夏秋放牧、冬春补饲生产方式和种草养畜、舍饲圈养经营模式,发展高效集约品质化育肥,构建“南繁北育”的繁育体系格局。

5.4 扩大生产流通体系

以兰州新区精深加工为龙头,带动甘南州牦牛集中产区县发展初级屠宰加工,引导加工企业开展标准化、综合化生产,促进牦牛血、脏器、骨、毛皮等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实现牦牛产品的全面开发。依托华羚、燎原等生产流通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整合流通资源,统一开拓以商超、专卖店、批发、区域销售中心为重点的营销通路,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多种现代流通方式,建立覆盖国内大中城市的营销网络。

5.5 加强安全防疫体系建设

在良种繁育区与标准化养殖区建设配套的疫病防治设施和技术服务设施,做到疫情监控常态化、全覆盖,疫病处置及时有效。加大草原治虫灭鼠力度,利用鼠虫害可持续控制配套技术,采用物理、生物、生态措施综合防治,保证按规范按标准治理和防治草原虫鼠害。建立养殖繁育区和草地数字化监测网络,加强日常检测监控。

5.6 建设饲草料供应体系

从天然草地的恢复与治理入手,以人工及半人工饲草料种植为基础,通过草地封育、施肥补播、人工灌溉等措施,在恢复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达到天然草地的产量最大化和质量最优化。建立健全市乡两级草原监理体系,提高草原监理执法水平,设立行政村一级草管员公益岗位,强化草原监管力度。

6 牦牛产业发展的意义

6.1 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目前,合作市天然草地面积17.4万hm2,可利用草地面积17.02万hm2,2013年天然草地的产草量(干草)约25.4万t,理论载畜量27.06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58.9(2013年牲畜防疫数据)万个羊单位,超载31.84万个羊单位,超载率117%。通过牦牛产业的发展压减其他家畜存栏、加快出栏、舍饲育肥、种草补饲等方式,将草原载畜量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牦牛(犏雌牛)存栏逐步控制在10万头左右,最大程度地减轻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6.2 促进草产业发展

以人工及半人工饲草料种植为基础,根据当地草地植物演替规律实施一系列治理措施,如草地封育、施肥补播、人工灌溉、毒杂草灭除、鼠虫害防治等,进行数字化监测管理,在恢复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达到天然草地产量最大化和质量最优化。

6.3 促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

按照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加快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跨区域实行专业化布局,确定各区域畜牧业发展重点,整村整乡推进专业化生产,形成优势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带。

6.4 加强社会化服务功能

积极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现代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对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的服务全覆盖。

猜你喜欢

牦牛草地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跟着牦牛去巡山
草地上的事
Laughing song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草地